2014-06-0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閆冰
當下,我國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階段,統計數據顯示,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2億。養老金偏低、城鄉養老差距大、養老院難進等養老問題日益凸顯。養老,正在成為近年來最熱的話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居家養老、養老并軌、社會化養老、提高養老金水平等關鍵詞備受關注。
5月27日,由愛晚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公益時報社承辦,世紀愛晚(北京)置業有限公司、香河愛晚投資有限公司、大愛城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支持的“2014中國·香河社會化養老研討會”在香河大愛城舉行。來自全國的知名專家學者、養老服務行業的代表以及主流媒體近兩百人,圍繞“中國社會化養老及社區養老”這一主題,以全國社會化養老服務民生項目愛晚工程為范本,從各個角度,全方位、多層面、大規模地就中國社會化養老展開了精彩研討,為破解養老困局出謀劃策。
數據顯示,2012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2020年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421”家庭結構當中子女負擔過重,流動人口遷徙、打工者離家在外而產生大量留守老人等與社會經濟發展伴生的問題,讓未富先老的中國面臨著尷尬的局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養老產業,不斷滿足老年人持續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
養兒防老的時代已經過去,新型養老市場方興未艾,從個人到家庭都躲不開人口老齡化的沖擊,傳統與現代的養老觀念的相互碰撞下,整個社會表現出對于一個適宜中國國情的養老方案的強烈渴求。“9073養老服務體系”是中國文化背景下最理想的養老模式,符合國際養老產業發展大趨勢,即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社區照顧養老,3%的老年人機構養老。
我國千百年沿襲下來的養老觀念和贍養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由家庭向社會的轉化成為必然趨勢,從勞動就業、收入保障、醫療保健、生活服務、心理關懷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社會各個層面的參與來創造共同的養老新格局。
“大愛城”模式探路
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愛晚工程”領導小組組長周鐵農的領導下,愛晚工程、愛晚中心已經在全國開花結果,而作為愛晚工程的一部分,大愛城在“愛晚”旗下做社會化養老的實踐和探索,成為社會化養老的探路者。
大愛城的發展模式是打造中國文化下市場化、規模化、全齡層、全配套的健康養老產業鏈。在這個產業鏈中,依托四個產業支撐一個社區:養老服務產業、養老醫療產業、全齡教育產業和現代農業產業,即“四加一”模式。此外,大愛城還容納了三個國家級工程:國家愛晚工程示范基地、國家開放大學社工學院、住建部國家綠色建筑標準示范區。
香河愛晚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大彥在研討會上介紹了大愛城的模式:“大愛城提供的是養老服務加全齡產品,它構建了一個綜合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多元化養老體系,全齡產品包括養老養生公寓、養老養生別墅、機構養老公寓、護理型公寓和介護床位。”
其中,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采取“1+1模式”,即選擇產權養老物業,附加養老服務協議,兩份合同促進產權養老物業增值,保障居家養老需求。機構養老服務模式則采取“會員制養老”方式,“入門押金+月份”的形式,客戶在入住養老社區時一次性支付的費用,待其完全退出社區時全額返還。根據選擇居室的大小和服務種類的不同,入門費的價格不同,按月支付的費用則涵蓋每月的房屋租金、居家服務費用、護理服務費用、餐飲費用、社交娛樂費用等,視客戶的身體狀況和所需的服務內容不同,月費的價格不同。同時,順應養老政策和新型養老的創新實踐,大愛城探索將保險金融與養老相結合,并與銀行合作推出大愛儲蓄養老卡。
“雖然是在做養老地產,但是不管怎么樣,養老服務應當是養老地產最核心的成分。要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的養老服務體系,要加強社區的公平性,也可以對既有住區進行養老改造。”中國房地產協會的名譽副會長朱中一在研討會上表示。企業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二引擎,在涉及經濟與民生問題的權衡之間,也不可避免地要擔負起自身的企業社會責任。
愛晚格局初顯
研討會上,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表示,對當前老年人需求也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整體高估老年群體消費水平;普遍重視高收入群體,低估中低收入消費群體;普遍重視滿足基本需求,剛需重視不夠;等等。與此同時,政策落實能否到位、民間資本參與不充分、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仍然受到多方面限制等也是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階段。一個創新可復制、適宜中國特色、兼顧老年人多樣化個性需求的產業模式,成為社會化養老中的關鍵一環。
我國“十二五”規劃將社會化養老作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國策,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行動,全民參與社會化養老”的基本方向,明確了“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服務形式多樣化,服務隊伍專業化”的社會養老內涵,提出了“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方針。
愛晚中心順勢而生。2010年2月,“北京愛晚中心”在京揭牌,這標志著中國最大的社會化養老服務示范工程——“愛晚工程”在全國的布局已成雛形。
愛晚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愛晚集團總裁孫繼惠介紹,通過與國家開發銀行緊密合作,以世紀愛晚工程作為項目,利用金融理念,在全國啟動建設包括北京、海南、江蘇、四川、山西、河北香河等20個愛晚工程項目,組成了全國連鎖、異地互動的愛晚工程養老服務體系,并涵蓋餐飲服務、心理慰藉、醫療保險、文化娛樂等6種核心服務,形成了長期的愛晚服務模式。香河愛晚大愛城,豐富了我國養老產業的資源,使京津冀地方養老短缺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為中國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世紀愛晚(北京)置業有限公司成立以后,以“北京愛晚中心”為核心的全國愛晚大格局已初具模型。
社會化養老的社會參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為全面開放養老服務市場、改變養老服務業的管理模式、激發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注入活力。在人口老齡化、家庭結構小型化、單位福利弱化和政府職能轉變的多重背景下,我國的養老服務體系已進入以社會化為重要特征的重建階段,這就需要明確民間組織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存在的意義。
20世紀后半葉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表明,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不僅彌補了政府公共財政支出的不足,而且克服了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務所產生的問題。中國的改革開放要重塑企業和政府,前者要成為以追求利潤為主要目標的現代企業,后者要成為以宏觀調控為主要職責的現代政府,因此它們原來所承擔的直接提供養老服務的功能需要由社會組織來共同承接。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副司長王素英則分析了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的廣闊發展空間,社會組織的快速發展也為社會化養老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社會組織是提供社會服務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組織從1988年的4446個,增長到2013年的54萬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利好政策的春風為全社會共同參與養老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更多可能。”
2013年8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任務措施。他指出,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既能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優良傳統、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又能補上服務業發展“短板”、釋放有效需求、催生上千萬就業崗位。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線”的基礎上,銳意改革創新,發揮市場活力,推動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角”。并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覆蓋城鄉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體系。
王素英介紹,十八大以來,中央打出一系列改革的組合拳,比如2013年9月份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對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從多個方面提出了優惠政策,尤其是在投融資、稅收等方面,讓養老服務業的巨大潛力商機為市場開放。
誠然,社會化養老的實現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并且在此過程中,如何充分調動起各方潛力,建立公正、公平、透明化并照顧到最廣大的老年人,兼顧弱勢少數群體,一套井然有序的市場機制的建立依然任重道遠。
公益時報記者 閆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