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宋西桐
2004年,天水圍發生連環家庭悲劇,引起全香港關注。這個名叫“天水圍”的地方,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區,周邊被屬屏山鄉事委員會的沙江圍、馮家圍、輞井村、蝦尾新村等村落包圍,距離中環市區大約25公里。
9年前,許鞍華導演通過當地社工接觸和了解該地區的居民之后,將天水圍的一對母子的生活故事改編成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搬上了銀幕。2016年1月,筆者有幸參與“MaD創不同”組織的考察活動,來到了天水圍社區,了解給天水圍社區帶來的改變。
天水圍社區概況
天水圍,是一個由魚塘改建而成的新市鎮。走進天水圍,處處可見高樓林立,道路縱橫交錯。在20世紀80年代,政府展開了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工作,周邊的魚塘被填平改建成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而這樣的“新市鎮”,卻是以建設公共屋邨為主的住宅型社區。但在發展過程中,天水圍的規劃長期受到非議:上世紀90年代末,由于規劃不當及金融危機等原因,天水圍北部人口急增至10萬人,公屋居民占到85%,其中天水圍北的屋村于2001年建成后,不少家庭屬于新移民家庭,家庭收入也處于中低水平。
天水圍社區在建設早期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社區內沒有公園,綠化面積非常有限,醫療資源匱乏等。相關資料顯示社區內唯一的政府診所位于天水圍南,低收入居民為節省往來交通費用,要步行半小時才可看病。后期加開的一間診所面向10萬居民,每天的接診名額僅有22個。此外,天水圍當地及附近社區就業機會少,無法滿足天水圍居民的就業需求;而天水圍遠離市區,交通成本高昂,使得居民“走出去”工作的成本大大提高。交通不便間接引起了就業不便,繼而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政府規劃不當、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當地居民就業問題凸顯,社區的高度城市化,使得天水圍社區居民每日面臨繁重的生活壓力,以及每天早出晚歸“討生活”的單一生活模式,是天水圍社區面臨的主要問題。天水圍未必是香港新移民最多的地方,但這里的小社會,卻有著新移民的總體特征——調查顯示,在香港新移民家庭中,具有教育程度低、消費能力弱、夫妻不和等負面特征的比例更高。
打造社區協作平臺
天水圍社區協作平臺成立于2007年,由五個關注基層生活及發展的民間組織組成。平臺通過協作,用不同方式發掘天水圍的民間智慧、土地資源、環保事業,希望發展出一套適合該區的社區經濟系統。2014年,天水圍社區協作平臺注冊成為慈善機構。
機構一直扎根天水圍,致力于推動社區工作和照顧支持工作。本著“照顧”的理念,建構自上而下的關懷式社區。機構通過提倡居民的直接參與,發展互助支持網絡,促進天水圍居民集體參與互相幫助、相互照料,為居民爭取權益,改善生活。
面對當前的天水圍社區情況,機構致力于發掘、重新審視并有效運用區內的人文及環境資源;通過確立“個人—社會—自然”的聯系,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緩解居民的壓力,讓居民在社區互助協作的過程中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
社區農田協作
天水圍社區之所以稱為“天水”,是由于這里依山傍水,自然環境非常好。但是由于市政規劃不當,天水圍擁有的大量土地資源和空間資源未被妥善利用。因此,天水圍社區協作平臺通過協作并發掘民間智慧,將閑置的農田發展成為天水圍自給自足的社區農田,由居民輪值自主種植,再分發給參與社區農田的居民。居民只需要通過社區平臺報名,便可以獲得輪值時間表。社區農田協作的方式不僅將閑置的土地資源利用了起來,也讓居民在閑暇時間通過田間勞作的方式與家人和周圍鄰居進行互動,繁重的生活壓力也在田間勞作的過程中得以緩解。
為了讓居民,特別是社區的兒童對農田充滿興趣,社區協作平臺通過開展鄉土課程、鄉村郊游的方式讓小朋友了解鄉土文化、學習鄉土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漸漸地社區農田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小農夫”參與到農田協作中來。
居民互助
天水圍社區協作平臺認為社區居民個個都是能手,平臺將會理發的大叔、修小家電的師傅、縫紉技術高超的大嬸、退休的醫生等有專業技能和手藝的居民聚集起來,通過居民互助的方式為社區其他居民服務。在此基礎上,天水圍社區協作平臺通過發行“社區貨幣”的方式,參與社區互助的居民可以通過“開店”的方式“賺取”社區貨幣,社區貨幣可以在本社區的慈善超市購買生活用品。這樣的方式讓更多居民在社區中感覺到自己“有價值”、“被需要”,也讓更多的服務在社區中就可以實現,居民不再需要長途跋涉去理發、修家電,只需要在社區內,就可以求助于其他居民。
社區集市
在居民互助的基礎上,范圍更大、功能更全的社區集市漸漸規?;诋數鼐用竦闹С窒?,天水圍社區協作平臺將幾個小區之間的閑置空地利用起來,搭建了“社區集市”。社區集市依照社區需求和入駐店家進行分區,包括家電維修、電子產品維修、園藝花卉、花鳥魚蟲市場、兒童玩具、食品小吃等,這些店面都由居民自主經營。居民只需通過社區協作平臺進行登記,社區協作平臺負責輔助居民辦理相關經營手續,在集市營運期間組織志愿者作為居民小組進行管理。社區集市的形式,不僅便利了居民的生活,也讓有技能的居民在社區“開張”,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居民就近工作的需求,能夠兼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對于社區集市而言,它最大的優勢是經營靈活性,居民不必再到很遠的購物商區購買生活物資,經營的商戶可以根據居民的生活習慣調整經營時間。但最大的挑戰也在于此,商戶經營主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開業和打烊時間,也給社區協作平臺管理集市帶來較大困難。
如今天水圍的日與夜
在天水圍社區協作平臺和當地居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天水圍社區逐漸改變了從前“白天空城”、“不夜城”、“悲情市鎮”的局面。在社區集市經營電子維修店面的老板說,以前到九龍和新界打工,路途遠,交通和吃飯的費用都很貴,每個月的開銷非常大,而且長期外出也不能照顧兒子?,F在在社區集市修理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不僅方便了其他居民,還能每天接送兒子上學放學,日子比之前過得開心很多。
每個居民的小小改變,帶來的是整個社區的巨大改變。天水圍社區協作平臺今后將致力于建設可持續社區計劃(PermaTSW)、剩余食物回收計劃、天天惜食計劃(Food for Thought &Food for Change)以及兒童照顧互助小組計劃,為社區服務。
■ 宋西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