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陳旭
在臺灣海峽的對岸,鄉村弱勢兒童也是社會教育難以完全顧及的群體。臺灣兒童福利聯盟曾在《2013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分析報告》指出,幾乎全部的(94.9%)受訪偏鄉弱勢學童沒有接觸過任何英文雜志,四分之一(25.52%)受訪偏鄉弱勢學童無法寫完26個英文字母,四分之一的(25.3%)五、六年級受訪偏鄉弱勢學童無法答對四年級的英文題目。另外報告也指出,在藝術課程上弱勢學童與優勢學童的差距也十分明顯。
而有這樣一只“水牛”正切中這一社會痛點,發起一系列行動,深耕于臺灣鄉村,并促進城鄉交流,掀起一場鄉間的社企實驗。
所謂“水牛”,其實是水牛出版社連同兩家水牛書店、兩層樓的有機農產品集市和一家以法餐廳為主的社會企業。這只“水牛”的主人叫羅文嘉。
水牛前傳
羅文嘉本是臺灣政客,但在2010年后,他逐漸遠離政治圈,返鄉歸田,開始琢磨種植有機稻米,并設立了一個有機稻米品牌——“我愛你學田”。
定居鄉村后,羅文嘉切實感受到了農村資源,尤其是教育資源的貧乏,遂聯合愿意種植有機米和有機農產品的農戶,發起“我愛你學田計劃”——讓參加銷售有機農產品的農戶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為新屋鄉兒童開設免費英文課和打擊樂課。
2012年6月,羅文嘉從朋友手中接過了水牛出版社。這是一家創立于1966年的老出版社,為了降低庫存成本,羅文嘉接手后首先要想辦法安置近7萬冊的庫存書以及約800多種書目。這時,他想到了新屋鄉的老房子,于是便將這個老房修整一番,當作水牛出版社的庫房用了。
水牛書店問世
水牛書店的誕生純屬意外,卻也在情理之中。羅文嘉自己說是“為了圓小時候的夢想,順勢在出版社庫房前面開了間書店”,這就是新屋鄉水牛書店,2013年4月6日正式開業。
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小伙伴可能知道,在農村找書店買幾本課外書是何其地困難。
而水牛店內圖書的來源有兩種:來自水牛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以及向社會募集的二手書。
在水牛書店開業前,新屋鄉仍沒有像樣的書店,羅文嘉計劃依托書店推廣鄉村閱讀、支持鄉村兒童教育,因此給書店做了定位:完全非營利,所得收入全部捐給“我愛你學田計劃”,并采用社會企業的模式推廣鄉村閱讀,豐富鄉村兒童教育資源。
書店的核心業務有四項:1.18歲以下的學生,憑水牛愛讀書集點卡,在水牛書店借滿20本就可以換取1本店內新書;2.所有讀者可以用自己看過的書換任意一本店內的二手書;3.所有讀者買書有優惠,新書打八折,二手書打五折;4.書店聯合“我愛你學田”計劃,鼓勵大家認養學田的有機稻米和農產品,并不定期舉辦田野體驗活動,從而推動銷量。
此外,水牛書店會招募志愿者加入運營,并且為所有捐書人制作捐書卡,并在店內書墻上永久展示,鼓勵捐書。
臺灣兒童福利聯盟的《2013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分析報告》指出,“優勢學童家中藏書普遍超過30本,但有66.4%的偏鄉弱勢學童家中書籍不到10本;在常見的學童刊物中,47.5%的偏鄉弱勢學童對此完全沒有接觸,反觀優勢學童,有41.6%接觸到三種以上學童刊物,呈現明顯的閱讀差距”。由此,新屋鄉水牛書店也在客觀上切中了偏鄉兒童閱讀資源缺乏的痛點。
學田計劃+水牛書店,使新屋鄉的孩子們可以享受免費的教育課程和閱讀資源。羅文嘉在采訪中說:“希望能借此改善偏僻鄉村兒童資源相對都市缺乏的現象。”這也是水牛的使命之一。
城市支持鄉村
畢竟,農村消費力有限,水牛書店和“我愛你學田”要在競爭中存續下去并實現自給自足,需要開拓新市場。
同年11月,羅文嘉在臺北市區開了第二家水牛書店,這是一家帶有極強社會目的營利性書店。羅文嘉說:“社會企業用營利來支持社會的需要,營利過程也要達成社會目的,這是為何我與有機農產和視障按摩師合作,就是讓小眾和弱勢也能創造自己的價值。”
這家位于臺北的水牛書店是怎么實現商業與社會兼顧的呢?
第一,書店推出閱讀空間,入店顧客每人付150臺幣即可任選一杯飲料在閱讀區隨意閱讀;第二,書店為視障人員提供就業,引入視障按摩師和視障咖啡師;第三,在書店門口定時銷售新屋鄉有機農產品;第四,不定期地開展免費或付費的活動,比如親子閱讀類、親子手工類活動、春耕活動等;第五,臺北水牛書店的營收用于支持新屋鄉水牛書店的運營。
“城市支持農村”,這句話用來形容這兩家書店之間的關系正合適。羅文嘉自己說,水牛書店(臺北店)是鄉村在城市的一個窗口。
市集支持教育
由于書店門口的有機農產品很受歡迎,羅文嘉就在書店的隔壁開了“我愛你學田市集”,這也是一家社會企業,收入用于支持鄉村教育課程的經費。
市集的地下一層和一層銷售有機農產品,二層則開了一家餐廳,那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組合呢?
市集合作的農戶一般是個體戶,之前,他們種什么、種多少,羅文嘉就賣什么、賣多少,但是供給很不穩定,品種也非常單一。于是,羅文嘉轉變收購方式,開始向農戶下訂單,種什么、種多少、品質標準先確定好。這樣一來,雙方的利益都有保障,而且還利于形成穩定的客戶群。
在保證了供給之后,就要拓展銷量,所以羅文嘉就索性在市集二樓建立餐廳。餐廳請來法國菜專業大廚,推出特色菜品。同時,餐廳開設食材培訓班,還提供代客人料理食材等服務,客人可以全程在場觀摩學習,既能保證銷量,還能向城市居民宣傳有機農產品。
羅文嘉在臺北做的是營利企業,依靠高品質建立起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系,沒有著力“銷售”公益情懷。“我的產品要有優勢,否則最后會侵蝕社會企業的價值,讓消費者誤以為社會企業代表的只是一個高理念、低品質的東西。”羅文嘉認為,想經營一間成功的社會企業,必須在自由市場的激烈競爭中達到自給自足,他說,“不能期待大眾接受你的產品只是基于同情,或是理念支持,因為那只是一次性的。”
這是水牛與消費者的關系,那水牛又是如何讓員工認同社會企業價值的呢?
筆者認為羅文嘉用的辦法是“體驗”與“鼓勵”。他說:“堅持要做有良心的企業,員工訓練也很重要。無論是水牛還是學田,員工都必須下田受訓,親自踩在土地上,從勞動中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另外,員工必須輪流值班賣菜、顧門市,就連編輯也不例外。從耕田到販售,員工們知道每一個付出,都是為了土地。”
總結
在羅文嘉手中成長的這只“大水牛”,有很多得天獨厚的優勢。羅文嘉深耕政壇多年,積攢了很多經驗和資源,所以最初轉向社會企業時也許沒有那么艱難。不過從一個學田計劃一間書店漸漸養成一只“大水牛”,也著實沒有那么容易,這需要對社會企業有著精準的認識。羅文嘉以自己的生活為基點,從追求健康農產品,到為鄉村教育出力再到溝通城鄉,最終為城市的孩子們帶來田野世界、身與心舒暢的生活,為偏鄉的孩子們帶去了書籍、知識和未來。
因此,筆者以社會企業運營的視角總結了五點:
1.關于社會企業的價值認知清晰,羅文嘉對社會企業及其價值有自己的認識,并且十分清楚,他在此基礎上整合自己的資源,設計自己的產品及銷售思路,所以產品就不會跑偏。
2.大水牛更像一個互相支持的企業生態鏈:把社會問題交由非營利的企業去解決,而非營利企業的生存交由營利企業去解決,兩類企業相對獨立,又可納入一個大的集團,實現自給自足。如今很多組織或公益超市一頭開展營利業務,一頭開展非營利業務,一不小心就攪在一起,反倒形成了不好的羈絆。
3.從企業成本控制上看,書店與出版社直接對話,銷售者與小農直接敲定訂單,都是打通行業鏈條的上下游交流渠道,這是水牛獨特的優勢,對一般社會企業來說,順著這個思路開拓一下,未嘗不可。
4.羅文嘉在經營理念上不再捆綁銷售公益情懷,重點放在保障產品的質量與優勢。例如,學田有機米曾參加過好米競賽,而且得過名次。把消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5.羅文嘉社會目的明確,探索適合的社會服務方式。社會企業的社會目的比較明確,各顯身手的是商業的運營方式。送書下鄉是傳統的助學方式之一,但送書是單次行為,每次書目固定,數量有限,而鄉村書店的方式既保證了鄉村書籍源源不斷地供應,又可避免直接送書服務中圖書不能更新反被束之高閣的弊端。商業的思維用在送書下鄉上,書店及其經營方式也就應運而生了。 (據公益慈善學園)
■ 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