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社會價值VS利益平衡
2009年,國內第一家推廣親子閱讀的專業機構悠貝親子圖書館成立,旨在為0~8歲家庭提供專業的親子閱讀服務,幫助家庭建立良好的親子閱讀習慣,在親子閱讀中增進親子感情、開闊視野。
目前,在全國各地成立的悠貝親子圖書館已經超過60家。
圖書館數量的增多本是件好事,但伴隨增多產生的問題卻讓創始人林丹十分憂心。
“現在已有170多個城市伙伴加入到圖書館項目,他們每個人都非常熱愛這樣一個事業。雖然說資金投入不是很大,但是時間和精力投入很大。怎么回應170多個加盟的伙伴,我們要走向何方?”林丹坦言。
對于企業來說,商業目標是逐利的。要驅動企業發展,必須獲得商業資本的投資,就必然得考慮投資人后期的回報。這讓林丹十分矛盾。
林丹表示:“作為社會企業,利潤非常透明,沒有那么高的資金回報,有一些機構參與進來,發現回報太低就離場了。”
如何在追求社會價值與追求資金回報之間取得平衡,對于社會企業的發展來說是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對社會企業的期望值不應太高
不論是關注社會價值還是商業價值,支持者總會有所期待,而這一期待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社會企業的發展。
社會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領教工坊創始人朱小斌認為:“公眾對于社會企業期望值太高,這讓社會企業的從業者背上了壓力,總覺得是在做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必須要做成,一旦失敗就是傷害了投資者和支持你的人。”
從《報告》的調研數據可以看到,目前,近八成的社會企業都處在初創或者發展階段,已經找到穩定商業模式的機構僅兩成左右。
一個創業企業從創立之初到渡過生存期,只有不超過5%的幾率;而能夠變成真正有規模的企業比例不到1%,這意味著100家創業企業里面可能最終連1家都沒有達到有規模的企業狀態。而社會企業在初創階段的生存概率跟商業企業相差無幾,可能還會更高,如何能夠變成一家規模化的企業,更是難上加難,因為社會企業有著解決社會問題和利益平衡的雙重底線約束。
《報告》的數據顯示,56%的社會企業總體年收入區間是0~100萬之間,60%的社會企業有盈利;進行利潤分配的社會企業僅占7%,社會企業家利潤分配的主要意向是員工和股東。
“我們不應將一些過高的期望強加在社會企業創業者的身上,認為支持了你,你一定要做成,因為我是在獻愛心,不能做不成,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投資任何的企業都有可能打水漂,1%的成功概率,投資社會企業和商業企業都是一樣,你的錢可能收不回來,這是很正常的,所以不要對社會企業期望過高。”朱小斌強調。
會有大批企業轉為社會企業嗎?
2015年,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期間,首次有7家社會企業獲得民間標準認證。目前,已經出現了不少的社會企業,社會企業的投資基金(影響力投資基金)也紛紛成立。
《報告》指出,有兩成的社會企業已經摸索到成功的商業模式,有20%的社會企業成功融資。其中,融資的總體規模在0~100萬之間。
即便社會企業并不強大,但已經引起了各方關注。面臨著較好的發展環境,也有公眾表示擔憂:如果社會企業一旦形成象征性極強的“標簽”特性,是否會有更多的現存商業企業和社會服務機構積極轉向社會企業形態,而轉型后還能保證社會企業的純粹性嗎?
寇衛平是美克美家家具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在商業領域有著不錯戰績的他,也關注著社會領域的創新和社會企業的發展。
“今天,政府對于高新技術企業是有著大額的稅收政策優惠,那是不是非高新技術企業就得想辦法弄一個高新技術企業的標識,為了減免相應稅賦。社會中可能會有這樣的人,但大多數人還是真正想讓社會企業去解決社會問題的,這種衡量標準就應該是道德。”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袁瑞軍表示:“這實際上是一個擔心,擔心社會企業追求社會價值的同時也追求利益回報。在國際上我們看到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沒有直接對社會企業進行稅收等相關方面的優惠,所以即便是大多數企業和社會服務機構都轉向社會企業,但在沒有相應優厚條件給予的今天這是一個得不償失的結果。”
“例如,ISO標準都是國際組織制定出來,多數情況下,即便政府認可ISO標準,企業也擁有這一標準,但同樣不享受任何直接稅收減免,這讓想著去得到這一標準的企業無利可圖,也沒有人愿意去爭取這個‘標簽’,自然社會企業這個‘標簽’純粹性就顯露無疑。”袁瑞軍說。
2月21日,關注社會企業發展的《大中華區社會企業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這份由星展基金會攜手社會企業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在過去一年里對兩岸三地三百多家社會企業進行了深度調研,除了給出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新的現狀圖景,還提出了吸引人才、提升企業、引進投資、建立網絡和發展政策方面的一系列建議。
一方面提升全社會對于社會創新和社會企業的認知,另一方面幫助社會企業融入主流商業環境,尋求在技術和商業領域有一定基礎甚至是成功經驗的人才和企業家的參與,從而在真正的市場競爭中取勝。
但社會企業長期發展面臨的社會價值投資與利益平衡、社企發展預期等問題仍是社企創業家和公眾關注的焦點。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大中華區社企調研報告》的核心發現和建議
核心發現一:社會企業家
調研發現,有48%女性在社會企業中承擔高級管理職務;社會企業家學歷較高,社會企業家中大專學歷占14.5%,本科學歷者為最多,占46.3%;而碩士(包含MBA)加上博士總共占26.0%,超過總數五分之一。擁有本科以上學歷者占72.3%。
核心發現二:社會企業營運
近50%的大中華地區社會企業創立于2013~2015年,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社會企業關注的議題前5位為:教育32%、助殘28%、就業21%、扶貧18%、養老17%;近八成的社會企業都在初創或者發展階段,已經找到穩定商業模式的機構僅兩成左右;社會企業有較好的提供就業能力,初創階段平均能雇傭到不到6位全職,在穩定成長期可增至37位;大多數社會企業總體年收入區間是0-100萬之間(56%),60%的社會企業有盈利;進行利潤分配的社會企業僅占7%,社會企業家利潤分配的主要意向是員工和股東。
核心發現三:社會企業需求
只有約20%的社會企業成功融到資。其中,融資的總體規模在0~100萬之間,超過半數;最希望通過股權融資方式獲得資金。但是1/4的社會企業依然期待資助/捐贈;最主要挑戰在于人才、資金(皆超過60%)及經營模式需提升的能力前3大項是:提升產品力/服務力、人才/人力資源開發、品牌宣傳/傳播。
核心發現四:社會企業生態圈
慈展會社會企業認證計劃以及全國地方兩會社會企業的提案都在推動扶持政策出臺;大陸的影響力基金發展速度并不明顯,總量一直維持在12~15家之間;社會企業的投資基金(影響力投資基金)面臨了與商業風投競爭或者合作的新格局;社會企業行業聯盟也已經成立,還有不少行業性推動的項目。
建議一:提升人與組織能力
1、對追求社會創新的企業家培育特別需要關注企業家自身的提升,特別是企業家精神、領導力、自我認知等方面。
2、破除人才招募和流失難題,可以與獵頭公司合作開發社會創新職業招聘渠道,借鑒商業企業做法,通過股權以及利潤分配留住核心團隊。
3、社會創新的開拓需要與商業企業合作,撬動商業企業的資源,實現共贏。
建議二:吸引投資
1、跳出公益圈子,在商業創業、科技創業中發現潛在的創造社會價值的創業項目。與風險投資、創業孵化器合作,挖掘創業項目的社會價值,發現具備真正商業能力的社會創新企業。
2、打破社會創新融資難題的三大利器:鼓勵商業資本參與社會投資,試點社會創新項目融資統一的信息披露平臺,發展社會企業融資顧問中介。
3、建議以社會議題為導向的組合思路發展影響力投資群體,加速提高影響力投資機構的數量和質量。以特定社會議題作為基金的名稱,開展適合該議題相關的測量指標,來衡量基金是否有效地解決了社會問題。
建議三:創建網絡
1、優化大學階段的教育,增加社會創新的模塊,培育具有社會使命的企業家種子。在大學階段,開展社會企業的啟蒙教育,激發對于社會問題的創新思考。在MBA或者MPA課程中,開展社會企業的創業教育,包含更多經營實踐的討論和案例分享。激發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學員,對社會創新職業興趣。
2、創立社會企業資訊平臺以及社會企業商學院,應對社會企業發展的兩大困境:收入和產品。分享比如共享經濟、精益創業等商業創業思路,擺脫公益的思維方式。
3、提升企業家、社會各界對社會創新項目的認知。還要鼓勵表彰優秀的社會創新企業家,營造一種弘揚社會價值的氛圍。
建議四:發展政策
1、政府應該將對社會創新項目進行政策支持:發展社會企業作為“精準扶貧”以及“提升弱勢群體就業”的重要手段,鼓勵政府以及企業采購時進行社會價值的考核。此外,社會創新的創業者也應該與政府積極主動對接,成為PPP在社會創新領域的合作案例。
2、建立大中華地區社會創新發展戰略對話和合作框架:增進了解,發布洞見,交流經驗,促進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