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小吳
■ 本報記者 高文興
美國時間2月14日清晨,蓋茨夫婦一年一度的公開信在全球發布。
從2009年起,作為每年的開年“重頭戲”,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以下簡稱“蓋茨基金會”)都在年初將這樣一封信展現在關心基金會的人士眼前,回顧和展望基金會的工作重心和成果。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慈善基金會(每年慈善支出約40億美元),如何向捐贈人匯報工作是每年年信的重點之一,而去年又恰逢沃倫·巴菲特向蓋茨基金會承諾捐贈300億美元十周年,于是,今年的這封年信風格大不同于以往,可以看做是一封由蓋茨夫婦向“投資人”巴菲特遞交的一份“投資匯報”。
《公益時報》在第一時間拿到了這封題目為《沃倫·巴菲特的最佳投資》的年信,并為您解讀這份回應“投資人”的“答卷”,看看第一大基金會是如何做“投資匯報”的。
巴菲特的300億“投資”
不禁要問,是怎樣的一筆捐贈讓蓋茨夫婦在十年后用公開信的形式做回應呢?
2006年6月25日,有“股神”之稱的著名投資商沃倫·巴菲特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簽署捐贈意向書,決定向蓋茨基金會在內的五個慈善基金會逐年捐出其在伯克希爾公司(Berkshire Hathaway)85%的股票,當時價值約合375億美元,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慈善捐款。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震驚了全美,要知道,在此前的幾十年中,巴菲特雖然一直涉足慈善,但始終堅稱在去世后才會捐出所有財富。
而在這筆令人咋舌的捐贈承諾中,六分之五的股票,即1000萬股將捐贈給蓋茨基金會,當時價值大約310億美元,交由蓋茨夫婦管理,用于支持全球健康與發展。
據了解,這筆捐贈以每年5%的方式進行,即當年7月蓋茨基金會收到1000萬股的5%(50萬股),以后每年7月基金會都會收到剩余未捐股份的5%(2007年47.5萬股、2008年45.125萬股……)。巴菲特也因此成為蓋茨基金會的理事,與蓋茨夫婦共同管理基金會,但表示并不會干涉基金會的投資方向。
可以說,這是蓋茨基金會至今最重要的一筆捐款。從捐贈收入上,僅在2006年當年,巴菲特的第一期捐贈(折合21.5億美元)就讓蓋茨基金會的總資產翻番。到今天的11年中,蓋茨基金會已陸續收到巴菲特的這筆承諾捐款近200億美元。從轟動效應上,世界第二富向首屆首富捐贈,其慈善帶動力是無可比擬的。
作為捐贈人,巴菲特在致蓋茨基金會的信函中明確了三項要求:第一,蓋茨夫婦至少有一人在世并執掌基金會管理事務;第二,基金會必須保持慈善屬性;第三,從捐贈生效的第三年起,蓋茨基金會每年必須做出與上一年巴菲特所捐來金額同樣的慈善支出,并且再將基金會5%的資產也用于慈善支出。
而在蓋茨基金會資產因此翻倍后不久,巴菲特便鼓勵蓋茨效仿他的做法,每年寫一封公開信,匯報基金會在慈善領域的工作,同時談談蓋茨對慈善、對這個世界的思考。這便是蓋茨夫婦每年發布年信的由來。
匯報:用數字說話
眾所周知,慈善事業與商業投資不同,慈善機構無法把銷售業績和利潤回報展示給捐贈人。但和以往一樣,蓋茨夫婦的第九封年信仍然用衡量工作進展的數字來填滿這份“答卷”,而顯然,在蓋茨基金會和其全球伙伴的共同推動下,這些數字是令人歡欣鼓舞的。
挽救1.22億兒童生命、全球基本疫苗普及率86%、3億發展中國家婦女使用現代避孕手段……這樣的一份“投資匯報”無疑能讓巴菲特喜笑顏開,也能讓全球捐贈人對蓋茨基金會的工作產生信服感。
當然,蓋茨基金會也直面攻堅未果的領域:每年100萬新生兒死亡、45%的兒童死于營養不良、僅1%的人知道慈善領域所取得的成績……此刻,一個個冷冰冰的數字又敲擊著讀者的心靈,也指明了基金會未來的工作重心。
展望未來,基金會用了一個特殊的數字“0”。
年信表示,蓋茨基金會正努力向“0”靠攏:零結核病、零艾滋病、零瘧疾、貧困孩子與其他孩子之間的差距為零……
信中提到:“走向零可能是商業和慈善之間最大的區別。在私營領域,目標是始終營業。而在慈善領域,再沒有什么比可以關門大吉能讓我們更開心的了!因為那將意味著我們已經達成了宏遠的目標。”
全球健康是“匯報”重點
如今,蓋茨基金會的工作在四個領域展開:致力于以科技挽救發展中國家人們生命的全球健康領域,致力于幫助赤貧人口擺脫饑餓與貧困的全球發展領域,致力于提高美國中學教育的美國本土項目領域和致力于政策倡導的全球政策與倡導領域。
在第九封年信中,蓋茨夫婦把闡述重點放在了全球健康領域。
從設立基金會以來,降低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一直是基金會的核心工作之一,而在挽救兒童生命中,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則是對疫苗的投資。年信舉例說明售價不到1美元的基本疫苗可以輕松打敗五種致命疾病,而據研究顯示,兒童時代在疫苗上每花1美元,就能在未來得到44美元的經濟回報。因此,基金會希望通過開發疫苗和提供購買基金,到2030年將兒童死亡數量下降到300萬。
基金會表示,目前,在難以攻克的新生兒死亡率上,不少發展中國家已做出了表率,其中,盧旺達在八年間把新生兒死亡率降低了45%,柬埔寨的該項數字目前也下降了超過一半……
今年的年信沒有過多地直接提及貧窮問題,而是以“避孕”為切入口,點明避孕與脫貧的關系以及說明貧困是性別歧視的幫兇。
年信指出,許多南亞和非洲國家的婦女缺乏現代避孕手段,無法控制生育的節奏,導致無法供給孩子足夠的營養和教育資源。而越是在貧窮的社會中,婦女的權利越少,更加重了這一現象的泛濫。
樂觀的行動派
蓋茨基金會經常將自身定位為“樂觀的行動派”,在這封年信的結尾,蓋茨夫婦再次闡述這一概念的含義。
如今,極端貧困人口數量與25年前相比已經下降了一半,但據最近的調查發現僅有1%的人知道如此重大的進步。蓋茨基金會認為,這說明了整個世界的悲觀情緒。
年信提到:“樂觀是一種策略性的資產。成功并不能創造樂觀,但樂觀卻指向成功。樂觀也不只是相信事情會變好的信念,而是堅信我們可以通過行動讓事情變好。這在我們一次次面臨失望結果時尤其重要。”
蓋茨引用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論斷“世界實際上正在變好”,認為“現實中,人們往往低估了真實世界進步的幅度”。
年信舉例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癥)的新發病例從每年35萬降低到幾十例的過程,并表示今年有可能在全球根除這一疾病。
“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我們需要世界各地人們的聯手努力,用樂觀主義的浪潮,投注精力、智慧、資源到全球健康事業中去。”年信結尾寫道,“我們感謝巴菲特先生的慷慨捐贈以及對全球健康的熱忱,我們正在致力于把這份熱切關注,加上樂觀精神、科技與策略,與我們的伙伴們一起并肩作戰,致力于挽救更多的生命。”
2006年,沃倫·巴菲特先生將他大部分的財富捐贈給蓋茨基金會,用于減少世界上的不平等現象。最近他問我們這筆投資為世界上的貧困人群帶來了哪些改變,這是我們簡短的回答。
親愛的沃倫:
你十年前的這份禮物讓我們激動得無言以對。這是任何個人給予他人數額最大的單筆贈款,我們也意識到自己欠你一筆巨大的投資回報。
在這封信中,我們將與你分享一些突出的成績。我們會將焦點放在全球健康上,因為它不僅是我們慈善事業的起點,而且在我們的工作中占據了絕大部分。
我們沒有銷售收入和利潤可供展示。但我們在密切關注著一些數字,并且使用這些數字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及衡量我們的進展。
讓我們從最重要的一個數字開始。
1.22億:自1990年以來被挽救的兒童生命
梅琳達:每年9月,聯合國都會公布上一年度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人數。每年看到這一數字都會令我揪心,但也同時給予我希望。那么多孩子的生命不斷地在逝去,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但每一年都有更多的孩子活了下來。
比爾:如果把每年比上一年多存活的兒童人數加起來,在過去25年中共有1.22億名五歲以下兒童的生命得到挽救。如果兒童死亡率一直保持在1990年的水平,這些孩子是無法活到今天的。
梅琳達:雖然挽救兒童生命本身就是目的,但這樣做還能帶來其他方面的好處。如果父母相信他們的孩子能夠存活,并且他們可以獲得避孕藥具來計劃懷孕時間和安排懷孕間隔,他們就有能力選擇生育幾個孩子。
比爾:當一位母親可以選擇生育孩子的數量,她的孩子將更健康、獲得更好的營養,心智能力也會更高——父母也會有更多的時間和財力花在每位子女的健康和學業方面。這樣家庭和國家才能脫貧。
86%:全球兒童接種基本疫苗的比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梅琳達:目前兒童基本疫苗的覆蓋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并且富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為歷史最低水平。這解釋了我們何以在改善兒童生存狀況方面取得巨大進步——五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下降最大的原因就是疫苗。
100萬:出生當天死亡嬰兒人數
比爾:對嬰兒來說,出生當天格外危險。在出生第一個月內死亡的嬰兒超過250萬。在減少新生兒死亡上,人類并沒有取得像在其他領域取得的那樣大的進步。目前,新生兒死亡占所有兒童死亡的45%,而1990年該比例為40%。
梅琳達:但一些非常貧窮的國家,通過鼓勵母乳喂養和增加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參與接生工作,提高了本國的新生兒存活率。我們在非洲資助的醫療衛生中心正在從事尸檢的工作,這能幫助病理學家更加了解造成新生兒死亡的原因。
45%:兒童死亡中與營養不良相關的比例
梅琳達:營養不良使孩子更容易死于兒童疾病。它還會阻礙兒童的正常生長發育并影響他們的認知發展。
比爾:營養不良扼殺了地球上人類絕大部分的潛能。我們資助相關研究,找到關鍵的營養物質,并且找到讓這些營養物質進入貧困國家兒童膳食的方法。當研究人員獲得這些發現后,會有更多兒童充分發揮出自身潛力,而這將改變全世界。
3億:發展中國家使用現代避孕藥具的女性人數
梅琳達:這一數字是歷史最高記錄,但仍有2.25億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女性不能如愿以償地獲得和使用現代避孕藥具。這非常不幸。避孕藥具能挽救生命和減少貧困。當發展中國家的女性將懷孕間隔延長至三年或三年以上,她們孩子活到1歲的可能性就會提高一倍。當女性能夠計劃懷孕時間和安排懷孕間隔,她們就更有可能去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獲得收入和養育健康的孩子。由此產生的是更大的繁榮——這開始于讓女性擁有選擇孩子數量的能力。
7500萬:印度參加自助團體的婦女人數
比爾:貧困是性別歧視的幫兇。社會越窮,女性的權力就越弱。女人是否可以出門,是否可以和其他女人交談,是否可以工作掙錢,這一切都由男人說了算。世界上最窮社會中男權至上的現象讓人瞠目結舌。
梅琳達:好在當一個社會變得更加富裕時,女性在該社會中的地位也隨之提高。但生活在貧窮社會的女性如何現在就爭取到更多的權利?事實上,女性可以從其他女性身上獲得更大的力量。目前僅在印度一國,就有大約7500萬女性參與自助團體。也許這些團體成立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女性獲得貸款或分享健康實踐,但是團體開始正式運作之后,女性成員可以自由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才是真正的女性賦權。
比爾:事實上,從許多重要方面來看,我們正生活在人類歷史上最好的時代。全球貧困在減少,兒童死亡率在降低,識字率在上升,全球女性和少數族裔的地位在改善中。
梅琳達:樂觀不是盲目地相信明天會自然而然地變好,而是堅信我們有能力創造更美好的明天。在很多方面,我們正在促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全球貧困在減少、兒童死亡在下降、識字率在上升、世界各地女性和少數族裔的地位在提高。
比爾:沃倫,我要是說我們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樂觀,想必你也不會吃驚。
梅琳達:我們比起以前也更加急切。
比爾:特別是急于實現這個目標:
0:一個神奇的數字
比爾:這是我們基金會每天都在為之奮斗的數字:零瘧疾、零艾滋、零結核。小兒麻痹癥離這個神奇的數字最接近。1988年,全世界共有35萬新增小兒麻痹癥病例,而去年只有37例。
梅琳達:這些病例僅存在于尼日利亞北部以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區。給沖突地區的孩子接種疫苗既困難又危險。預防接種團隊為了給每個孩子接種甘冒風險,我們感佩于心。
比爾:如果沖突地區的局勢足夠穩定,今年我們就將見證人類歷史上最后一例新增小兒麻痹癥。
沃倫,這些數字展示了全球健康領域的成功和挑戰。有些問題依然存在,因為它們很難解決。但我們充分相信人類的智慧、能量和同理心。在這封信的結尾,讓我們展望一下光明的未來。
小兒麻痹癥將很快成為歷史。我們在有生之年將得見瘧疾被根除;再沒有人會因為艾滋病而死亡;患結核病的人將減少;世界各地的孩子都將營養充足;兒童死亡在發展中國家將變得和在富裕國家一樣少見。
我們不確定這些事件究竟哪一天會到來,我們也不知道這些事件將來發生的先后順序,但有一件事我們十分確信:未來將會讓悲觀主義者感到驚訝。
感謝你的信任,沃倫。我們不會讓你失望。
——比爾和梅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