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還沒有營養午餐,那會兒爸爸每天把飯送到學校,看著我吃了再回家。有時候爸爸忙了,就沒人給我送飯,有好幾次我都餓哭了。”12歲的李強回憶起小時候滿是心酸,沒人送飯的時候就吃同學帶的餅子,又干又硬,餓得不想上課。
后來學校開始在早晨發雞蛋給同學們,慢慢地又有了午餐,每天的菜還都不一樣。
“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地區學生每天吃到三餐的比例由2012年的89.6%,上升到2015年的93.6%。”教育部部長助理鄭富芝說。
吃一頓午飯的確是小事,但總吃不上這頓飯,就不是小事。而要解決幾千萬學生的午飯,同時保證國家投入的每一塊錢都吃到學生嘴里,就是大問題了。
5年身高增長5厘米
常去西部貧困山區走訪的記者都會有個印象,就是孩子個子普遍偏小,有的六年級孩子跟城里一年級的一般大。餐食營養缺乏,長期的影響是驚人的。而當這個問題得到解決,所帶來的改善,也相當令人驚訝。
《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營養改善進展》報告顯示,受監測的學校,2012至2016年,每年7歲新入學學生的身高無明顯差別,而受益于營養改善計劃的8-12歲學生平均身高均有增長,其中11歲男、女生平均身高,分別增長了5.7厘米、5.6厘米。“這個數據出來我們當時也是很驚訝。”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說。貧困地區學生營養不良、生長遲緩的狀況正在發生重要轉變。
在近日召開的農村學生營養改善專題研討會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了上述報告。從2011年至今,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近1600億元人民幣,用于孩子們的吃飯問題。1600億,換來的是13.4萬學校3600萬學生的營養和身心健康的改善。2017年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將實施國家貧困縣的全覆蓋。
改善的同時,問題依然存在。雖然監測各縣學生營養不良率已由2012年的18.5%降到2016年的15.4%,但仍高于2012年全國6-15歲兒童營養不良率12%的平均水平。2012年貧困地區15歲男女生平均身高與全國同齡兒童相比,相差5.2和4.7厘米,2016年差距雖明顯縮小,但仍差3.7和3.6厘米。一年365天,學生在校200天,學校食堂供餐是集中解決營養不良問題的最佳途徑。
首個校餐大數據監測平臺
我國還首次在實行學校供餐的各個國家中,實現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第三方大數據監測與評估——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受教育部全國學生營養辦委托,設立了“陽光校餐”數據平臺,利用互聯網手段對近萬所農村學校進行了監測。上述報告的數據即來源于此。
這個平臺怎樣運作?盧邁介紹,每個學校里面有一位老師用手機填表,把今天有多少人就餐,用的是什么食材,價格怎么樣,提供到陽光校餐網站,網站自動顯示出來,同時后臺會馬上對這些數據進行實時分析。
數據評估結果每天會反饋給各縣和學校,同時通報省有關部門。縣與學校根據反饋中的不足進行整改、完善。執行信息通過數據平臺向全社會發布,接受社會監督。有的縣食材采購價格偏高,經平臺告知并公布,再無發生。數據平臺對政策執行有監督、指導和規范作用。
數據平臺的運營成本,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李偉介紹,每個學校每個月收集和上報數據需要支付的成本是100元,目前基金會每年自籌1100萬元,用于近萬所學校的監測。如果未來擴展到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9萬多所學校,需要大約1億元左右費用。“1億數字好像很大,但每年僅中央項目投入就近200億。用0.5%的費用來保障200億的有效運行,成本是很低的。”李偉說。他希望最晚在明年將數據平臺的覆蓋范圍擴展到9萬多所學校。
除了數據平臺,教育部門也用了不少方法保障食品和資金安全。比如建立學校食品安全和財務管理制度,設立專題網頁解答政策、公布檢舉電話等。教育部部長助理鄭富芝表示,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以來,全國沒有發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和資金安全事故,個別小的偶發事故得到了及時處置,兩個安全得到了切實保障。
別讓貧困兒童成為貧困的成年人
“貧困帶有持久性,就像慢性病一樣,一旦陷入貧困會不斷持續下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院長李實這樣說,“還有代際傳遞的問題,兒童時期的貧困,可能等到成年后還會貧困。”
暫時性的貧困不可怕,怕的是持久性貧困。收入貧困導致健康、教育貧困,三者形成惡性循環。怎樣打破這種循環,李實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消除兒童的健康和教育貧困問題,從兒童抓起。
那么怎樣保障解決兒童健康貧困的校餐持續做好?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在資金使用、組織管理上提出了建議。目前貧困縣主要依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但轉移支付分為專項轉移、一般性轉移支付。現在總體趨向一般性轉移支付,比如去年開始對20多項涉農資金進行整合,全部歸為扶貧資金,交給縣級政府管理使用。那么兒童營養改善計劃的資金怎么安排?這個項目資金用途是比較單一的,也容易監控,建議繼續專項轉移。
組織管理方面,學校食堂供餐是最為有效的方式,但現階段不少地方恢復教學點,特別是村里的教學點,沒有能力建食堂,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另外,汪三貴建議,現在營養改善計劃的主要對象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而兒童營養干預越早效果越高的。目前貧困地區在推進學前教育,鄉村幼兒園建設。這部分能夠進行營養干預效果會更好。3—6歲的學前兒童下一步應該是接下來工作的重點。此外,如果能夠擴展到0—3歲,難度當然更大,但是也有很多國際經驗可以學習。
提供了60年校餐的巴西是怎么做的
很多年里,巴西都在聯合國饑餓狀況調查名單當中,但在2014年,巴西被從這個名單中除名了。
在當天的論壇上,巴西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基金會主席西爾維奧·皮涅羅介紹了巴西實施校餐計劃60年的珍貴經驗。
巴西與中國一樣地域遼闊,風俗多樣。巴西校餐計劃的轉折點,就是將項目的運輸環節、執行環節去中央化,在不同地區因地制宜,既可以反映地方文化,也可以降低成本。其次是與營養學家合作,保證校餐的健康、尊重地方飲食習慣。另外一個提高項目效率的方式,是重視住戶,幫助他們成立合作社或社團,為地方農業提供支持,同時可以提供很多新鮮的食物。
■ 本報記者 王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