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劉京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朋友們!
在這草長鶯飛的美好春光里,我們齊聚雁棲湖畔,舉辦第十四屆中國慈善榜典禮,發布慈善榜單,盤點展示過去一年的慈善成就,傳播榜樣的力量,吸引社會各界關注、支持、參與中國慈善事業和推動社會進步。在此,我謹代表《公益時報》社,向出席活動的各位領導和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向將要獲得榮譽稱號的個人和企業、機構、項目表示衷心祝賀!向一直以來關心支持《公益時報》和慈善事業發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誠摯的謝意!
自2004年創辦中國慈善榜活動以來,我們堅持用數據說話,記錄中國企業、企業家以及社會各界的大額善舉;堅持“慈善不問動機”、堅持“旗幟鮮明地揚善”,堅持用“榜樣的力量”,發掘中國慈善捐贈的精神文化內涵,營造慈善氛圍,為發揮慈善事業在社會進步和創造美好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做出積極的努力。
中國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推動社會進步
從數據來看,過去六年,我國的社會捐贈總量平衡在每年1000億元左右,其中大額捐贈長期占據大幅比例。2016年度,公眾捐贈總量雖然較比2015年度增速了20多億,但占比仍在7%以下,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及精英人士的大額捐贈占幅接近93%,企業家捐贈依然是社會捐贈中的主導力量。
翻開我們手中的中國慈善家和慈善企業榜單,剛剛過去的2016年,中國企業家對于慈善事業的貢獻有目共睹:世紀金源的董事局主席黃如論先生捐贈4.5億元、寧夏寶豐集團董事長黨彥寶贈額2.2億元、傳化集團股東承諾捐出價值30億元……億元及以上的單筆捐贈近30筆:重慶伯恩集團董事長熊新翔捐資1億元、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捐款1億元等。
新一批大額公益捐贈的持續涌現,彰顯了中國企業家的時代特征,中國企業家展示的面貌,既是在商業領域縱橫馳騁的一代梟雄,也是在公益領域不斷發力的時代英雄,我們可以明確地向社會宣告,中國慈善家的群體正在形成。
中國企業家對于社會進步的精神更應記錄,他們不斷尋找機會、創造財富,在經濟領域推動了社會進步;同時隨著財富的積累,又開始思考財富的終極意義:他們愈發意識到價值觀和使命感的重要性,除捐贈資金量加大外,他們參與社會事務的深度和廣度增強,從使命感意識的產生到單純的資金捐贈再到切身參與社會事務;從慈善的個體行為到家族行為再到影響整個企業甚至行業的上下游;中國企業家在行善方式、慈善項目等不同方面,引導社會創新、提高社會效率的成效愈發凸顯。
中國公益組織迎來大發展
翻開我們手中的基金會榜單,我們可以明確地體會到,中國公益組織有效回應了社會訴求,更積極地規范捐贈款物使用,健全組織結構治理,強化信息公開,增強服務意識,獲得了更多捐贈人的信任:中國扶貧基金會接受捐贈4.71億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捐贈收入4.47億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籌集資金4.27億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捐贈收入3.37億元、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捐贈收入近2億元……
另一方面,許多優秀的公司基金會和私人基金會積極探索專業化、現代化的捐贈模式,貢獻巨大: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在2016年度公益支出3.48億、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支出3.03億元、河仁慈善基金支出2.81億元、愛佑慈善基金會支出2.24億元、老牛基金會支出1.67億元……
早在2004年,第一張中國慈善榜發布,也是《基金會管理條例》頒布實施的那一年,全國各級登記的基金會不到1200家,而到今天,這個數字已經接近6000家。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觀察到,從起步的為捐贈人服務,到中間的設立品牌項目,發展到現在“以價值觀和社會問題為使命”,只是短短十幾年的時間。
多元化公益格局正在形成
14年的堅持,我們用數據記錄和觀察,為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我們看到,公益項目不斷創新,從傳統的教育、醫療、扶貧,向更多方面的社會服務領域延伸,在能力提升、社會工作、社區建設、救災救濟、心理援助方面呈現了更多的項目;而且以推動社會企業建設中核心的項目也正在進入公眾視野。
我們看到社會組織不斷升級,從以服務捐贈人為主導的理念,轉變成以社會問題為中心,通過提升對困境群體的服務水平來吸引捐贈人,中國的公益事業不斷提升資產化和市場化的水平,公益資產不斷增量和多元化。
我們看到社會參與的廣泛,無論是精英人士,還是學者、傳播機構,都在身體力行,或親力親為參與公益活動、或以自己擅長的方式開拓個性化的公益項目。
我們看到制度保障的完善,《慈善法》的出臺,重塑了慈善領域的運行規則,為社會各界成立慈善組織提供了法律意義上的制度性保障,也為財富人士開展慈善信托建立了法律基礎。
我們看到,在這個多元的公益生態中,各個方面都在堅定不移地推行“共享·共贏”,都在努力地增進民眾福祉,都在以己之力推進社會的正義與公平。
接下來,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在經濟和慈善事業發達國家,有的國家過去六年平均每年都達到2萬億人民幣左右的社會捐贈總量,其中來自公眾和家庭的捐贈占幅長期處于70%-80%之間。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眾參與慈善事業的愿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有發達國家的年度社會捐贈總量達到GDP的1.44%,而我國社會捐贈總量是GDP的0.03%,所以,我們除了向發達國家學習科技、軍事外,在社會領域,更需要不斷激發和提升我國公眾的捐贈熱情。
我們看到中國慈善榜上企業家的公益作為,看到了中國慈善家參與社會建設的強烈愿望,這些都體現在數據上:幾百萬、幾千萬、幾億、幾十億的捐贈數額,股票、股權、產權等捐贈形式,都為我們今天從事公益事業的人帶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編制榜單的核心,就是為了發掘榜樣的力量,影響公眾參與。尋找榜樣,是我們的使命;傳遞力量,讓榜樣的力量直抵人心、催人奮進是我們的格局。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不僅是世界經濟強國,也是慈善強國。
在此,我衷心地感謝各位16年來與《公益時報》的并肩,感謝各位14年以來對中國慈善榜的支持,每年這個時間我們邀請大家相聚,就是為了發掘榜樣的力量,傳播榜樣的力量。再次祝賀所有獲得榮譽的各位,你們是道德高尚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是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的人!是這個和平年代的英雄!
最后,讓我們共同為中國慈善家和慈善企業喝彩!為中國公益組織助力!為慈善明星鼓掌!為公益項目點贊!為每一個讓我們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的人和事感恩!
榜樣讓慈善更有力量!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公益時報》社社長
劉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