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新聞編輯部
■ 新聞編輯部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大地震,舉國同悲。
轉眼,十年已經過去。
時間雖短,但有些記憶已經逐漸模糊。
為了保存這些記憶,《公益時報》記者進行了大量的隨機采訪。
接受采訪的人年齡不同、職業不同,關于汶川地震的記憶也不同。
但有一點是相同的——
那就是,汶川地震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已經刻下了深深的痕跡!
1、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當天你在做什么?
李雅偲:當時我正在讀高三,在學校上午自習,突然隱約能感到燈在晃,班里有點騷亂。
蘭茜:我在天津上大學,大一。那天下午2:00有課,我遲到了,走到教室坐下時已經都過了兩點半。剛坐下,前排一個河南同學就出去接電話了,過了一會他回來跟我說:“Lancy,四川地震了,你快給爸媽打個電話。”我很震驚地說:“怎么可能?開什么玩笑!”他很認真地說:“真的,我爸給我打電話了,我們那邊都有震感。”
我這才出去打電話。結果給我通訊錄里所有四川籍的人打了一遍,全都打不通。我就慌了,除了打電話也沒有別的辦法,就一直站在走廊里不停地打。最后終于接通了我媽媽,她說平安,她說爸爸也沒事,我才放下心來。
宋曉梅:聽到地震消息的時候,正在車間,轟隆隆的機器聲讓人的聽覺麻木。我第一反應是給成都的朋友打電話問安。我莫名想起我唐山的一朋友,因唐山大地震失去了爸爸和妹妹,每次她媽媽說起這次災難都是淚流滿面。
2、關于那場地震,令你最難忘的是什么?
李雅偲:學校組織我們跟全國同步,降半旗,在14:28集體默哀。隔壁班的班主任因為過于悲痛暈倒了。
魏先生:地震除了造成傷亡還發掘出了很多問題,比如范跑跑、一些救災小英雄,有些感覺是宣傳出來的,有的是直擊一些所謂的普世價值觀。還有學校教學樓倒了很多,是否存在質量問題,這是當時想得比較多的。
史成斌:印象最深的是當天晚上學校在北大未名BBS論壇上號召13日早上獻血。一大早,獻血車還沒來,我們就跑去排隊。我和室友排在最前面的第三四位,后面很快排起長龍。我們很幸運地獻了血,血庫很快就飽和。之后我們又去三角地捐款,各種社團以各種方式在為災區祈福、義賣、籌款,力所能及做點事情。那天,有一種感覺,如果不做點什么,會覺得問心有愧。
蘭茜:和十幾個伙伴一起去北川做支教志愿者。村民房子都沒垮,只有學校校園全垮了,好在孩子們都逃了出來。在那里每天經歷余震,但看到了我目前見過最美的星空。
黃曉渝:最難忘的兩件事,第一,在通訊中斷、交通癱瘓而全民都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么的時候,只有四川交通廣播電臺一位女播音員仍在堅持發聲,給迷茫中的人們傳送信息;第二,當天晚上開始成都民眾就自發大量采購物資集結車輛向都江堰等地出發,為災區輸送物資,此舉我們不說什么公民意識的覺醒,至少應說中國民眾“善”的信念從未中斷。
張先生:最難忘的是帶著5歲的兒子去廣場上募捐。當時我和愛人和孩子的姥姥都去為災區捐款,不僅在社會上捐,還在單位捐。兒子也想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為災區捐款,在新聞上看到大家都往箱子(募捐箱)里捐錢,他也弄了個小箱子去廣場上募捐,開始沒人往箱子里面放錢,沒人捐,我自己往箱子里放了100塊,后來陸陸續續就有人捐了,但是也不多。
3、有沒有想過或者曾經參加過一些公益活動,支持災區?
蘭茜:在學校里,我們四川籍的同學組織起來,為受災同胞發起了捐款,在還在學校里搞了紀念活動,排演了節目,當時做了許多事。我有個高中同學家在安岳,家里房子全震垮了,我之前做兼職攢著準備暑假去麗江玩的錢都捐給她了。后來我在網上到處找做志愿者的機會,最后找到了成都暑假支教的一支大學生團隊加入了。
莊偉:當時,我和我周圍絕大多數朋友都想為救災做些什么,我們甚至也想去災區做志愿者,后來沒有成行。當時就是為汶川捐款。
黃曉渝:地震后與駝峰俱樂部越野車團隊共赴紅白等鎮為受災群眾和解放軍戰士送藥物和食品;與四川省紅會小分隊成員共同整理民間捐贈的中小學課本裝車,共赴災區為臨時帳篷學校送課本和學習用具。
楊成:轉運病員、組織救助,核清成本、捐贈。
4、現在是否還在關注公益事業,會不會參加一些公益活動?
馬踔:工作的原因可以去現場參加的活動其實變少了,但是好在現在可以參與的途徑變得越來越豐富了,比如支付寶、微信上的公益項目,經常參與。
黃曉渝:一直在關注,從來未間斷,并因此選擇了“政府及非營利組織”專業作為自己博士研究的方向而開始了博士學業的漫漫征程。
莊偉:我是因為5·12地震才真正思考要不要做專職的公益人的。這場地震對我的改變很大,從個人情感和心理上說,應該是一個觸發點。2009年我從中青社辭職,自學社會學的基礎知識,學習國際和國內的很多公益組織的運作等,2010年成為一個專職的公益人。
5、你怎么評價我國目前的公益發展環境?對于推動公益的發展有什么想法?
李雅偲:我國目前的公益發展有一個比較良好的大環境,但是依然存在著同質化現象,如果能更好地根據受助者需求,點對點安排公益活動,同時加強公益款項具體流向的透明度會更好。
馬踔:應該是越來越好吧。公益涉及的內容、群體越來多樣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但是同時還是存在著問題,比如詐捐啊,利用公益的名義斂財啊,甚至詐騙;流程不完善,信息不透明,監管機制有待加強。
侯力新:十年來,中國公益事業進步很大,比如公益機構的透明度提高了、技術的進步讓公益從指尖融入人們的生活等。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社會組織和社工專業化和職業化程度不夠,在發達國家,社會組織和社工是很受人尊重的,社會地位很高;還有比如公益機構公信力的建立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等。
莊偉:現在的公益氛圍還是很好的,全社會的公益參與還有漫長的路要走,讓公益成為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還需要更專業的引導。作為公益人,不僅僅要做好公益項目,真正關注社會問題,力圖解決社會問題,還應該做更多的社會引導和激發。
李雅偲:90后,媒體人 魏先生:90后,自由職業者 馬踔:80后,企業職員 史成斌:80后,公益人 蘭茜:80后,公益人 侯力新:80后,媒體人 黃曉渝:70后,博士研究生
宋曉梅:70后,民營企業CEO 莊偉:70后,公益人 楊成:60后,民主黨派工作人員 張先生:60后,某企業公益項目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