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近日,距離汶川地震發生十周年,國人紛紛追憶對十年前那場災難的感受。圍繞汶川地震十周年的大規模紀念活動,多多少少沖淡了大家對五年前另一場強烈地震的記憶——蘆山地震。
但對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壹基金”)來說,蘆山震后援建工作仍在進行中,且處于關鍵的收尾階段——在壹基金的規劃中,“災后重建階段:韌性家園”的計劃時間為2013年7月至2018年12月。
2013年蘆山地震發生后,壹基金用時三個月進行災后重建研究,經專家研討、政府座談等多個環節后,最終確認了“以減災為核心,創建韌性家園”的五年災后重建規劃。“韌性家園”的宗旨就是讓居民及其生活的環境具備應對災害的能力及災害發生后的快速恢復能力。
從外界來看,在蘆山地震后的這五年內,在所有接收相關捐贈的基金會中,壹基金接收的捐贈額居首,這為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公益行業內外的質疑聲,甚至引發輿論危機。而在此期間,壹基金的秘書長也已換了兩任。
在壹基金發布的《蘆山地震五周年工作報告》和專項審計報告中可以看到,截至2018年3月31日,壹基金共收到蘆山地震捐款約3.90億元,累計支出資金3.52億元,已使用資金為全部捐贈資金的90.14%,共實施了59個大型項目,覆蓋900余個次學校和村/社區。剩余資金將繼續按照四川省委通過的《關于推進蘆山地震災區科學重建跨越發展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的決定》中“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體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總體目標用于各項目尾款及災區可持續發展工作。
背負著巨大的社會責任和輿論壓力的壹基金,究竟如何將其制定的“韌性家園”在蘆山重建中得以實現?在壹基金蘆山地震五年重建規劃接近尾聲之際,《公益時報》記者前往多所蘆山當地在災后重建起來的小學,試圖通過學校重建這一視角解答上述疑問。
讓學校擁抱社區、擁抱自然
不得不說,災難的發生和災后重建給蘆山帶來了更多的資源,也引入了很多新鮮的理念。
壹基金希望蘆山(雅安)重建能夠實現“安全校園、安全社區、安全家庭、安全未來”,但在學校重建中,需考慮的不僅僅是安全。在雅安地面上建起來的每一所學校中,都融入了來自內地、臺灣兩地建筑設計師的規劃設計。
“盡量尊重設計師的理念,不去干擾。”壹基金雅安重建項目主任魏明濤說,“學校不是一排房子再加一排房子,而是讓學生快樂、自由的地方。”
萬坪小學位于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片,校園經歷了汶川、蘆山兩次地震。汶川地震后,校舍經過加固繼續使用,蘆山地震后就再不能用了。當時,這所偏遠的小學被壹基金選定資助重建。
萬坪小學和雅安雨城區多營中心校這兩所學校的設計都來自臺灣設計師周子艾。在萬坪小學建設過程中,周子艾來過三次。此次與《公益時報》記者一同再返萬坪小學,是他第一次在建成后看到學校。問他心情如何,他說“有點緊張”,畢竟一所小學,“對孩子來說,是一輩子的記憶啊”。
今年61歲的周子艾,經歷過臺灣9·21地震重建,他向記者講述自己的設計理念。
“原來的校舍是背對民居、面向山坡,重建后正好相反。”他向記者比劃著說道。周子艾給這所小學的設計理念是“擁抱社區”——校園與社區不再是隔離的狀態,對空間進行巧妙利用,在原本狹窄的地形中,呈顯出小而精巧的建筑。在建筑外形上,除了融入當地的彝族特色風格,還設計了廊道、小平臺,為老師和學生預留了自己發揮的空間。二樓小平臺上,校長移栽來的獼猴桃樹已經長出了花蕾。教室內,左側寬敞的窗外就是山林,視野開闊舒暢。
讓周子艾略微遺憾的是校園與馬路之間的圍墻,如果再矮一點或換成欄桿會更好,能讓村民直接就能看到自家小孩在學校學習、玩耍。
記者猜測可能是為了安全考慮,但周子艾則認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圍墻其實增加了視覺盲區,開闊的視野會更安全,因為欄桿外的村民們都會成為孩子們的照看者。
“現在的建筑,已經不只是遮風擋雨,除了抗震設計之外,還融入了更多的人性化元素。” 周子艾舉例說,“比如學校對聲環境的掌控。很多老師因為要跟孩子們的聲音‘拼’,嗓子都啞了。其實可以通過建筑結構、教室設計讓老師不那么費力。再比如光環境,教室窗臺若低一些,孩子們的感受就很不一樣。”
讓學校更開放這個理念,在壹基金援建的蘆山縣蘆陽鎮第二小學得到了實現。經過魏明濤等項目人員與教育部門的交流、爭取,在這所可容納1000名孩子上學的古樸風格校園里,使用的就是矮圍墻和欄桿。
將減防災融入學校和社區
從汶川地震至今,國內災害救援的重心已經從應急救援轉移到了防災、減災、備災。怎樣做好災難來臨前的準備,也成為壹基金援建項目的重要元素。在雅安,現在有了20座特殊的建筑——“避災運動場”。
壹基金執行秘書長李弘說:“在日本,災難發生后,人們會前往體育館臨時安置。但我們資金有限,一時建不了那么大的體育館,于是就設計了可以抵抗強震的‘避災運動場’,讓人們在災后有可以躲避的安全區域。”
一片頂棚有多重要?魏明濤回憶起他當年在雅安救災時的情景,志愿者們靠塑料布避雨,他扛了一袋米過來,第二天都被浸濕了。“雨城”雅安一年有兩百多天在下雨,有頂棚的運動場也給孩子們提供了平時游戲的場所。
除了硬件上的避災運動場、鋼結構抗震農房等,在軟件上,壹基金在雅安的102所學校中修建減災示范校園,在4個區縣建立12個社區減災中心。
2018年4月16日,雙石鎮中心小學進行了一場模擬烈度7.0級的地震應急演練。這里的社區救援隊每月都要進行一次演練,孩子們都已很熟悉震后逃生的過程。壹基金雅安項目官員喻東解釋道,從國內外的大型災害救援來看,災害發生后,外界救援趕來需要一定時間,第一時間的自救、互救是最有效的。
■ 本報記者 王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