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最近一段時間,電影《我不是藥神》可謂火得一塌糊涂。
除獲得網友及觀眾的一致好評,該影片還獲得了超高的票房收入:上映12天,加上點映的1.63億票房,票房已經突破25億。
票房還在繼續增長,而由其引發的輿論也在持續發酵。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我不是藥神》改編自慢粒白血病患者陸勇代購抗癌藥的真實事跡,反映了中國慢粒白血病患者在危及生命的情況下用藥難、用藥貴等現實困境。
正如影評所說,該片的現實主義題材切中了每個人的要害——“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內心的隱憂與傷痛。因病致窮,是很多家庭的噩夢……”
當然,該片也帶給大家很多溫暖與感動,引發了更加深入的關注和探討。
7月7日零點,《我不是藥神》官方微博發布一條消息,宣布投資方決定一次性捐贈200萬元,給陸勇指定的白血病相關機構,并向全社會公開用途明細;同時,投資方決定,票房總收入每達一億元,追加30萬元,捐贈給以白血病資助為主的專業公益機構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用于白血病患者的治療及術后恢復。
不僅如此,影片引爆的輿論也得到了政府的關注。
據《人民日報》消息,近日李克強總理就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發輿論熱議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
“癌癥等重病患者關于進口‘救命藥’買不起、拖不起、買不到等訴求,突出反映了推進解決藥品降價保供問題的緊迫性。”總理在批示中指出,“國務院常務會確定的相關措施要抓緊落實,能加快的要盡可能加快。”
這讓很多人看到了希望。但是現實生活中,不靠藥神靠什么?
7月18日,鳳凰網公益與中國靈山公益慈善促進會聯合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北京病痛挑戰公益基金會、南都觀察,就“病有所藥,不靠藥神”舉行了一場慈善藍沙龍。
沙龍的主要議題包括:“十二五”以來中國的藥品供應保障改革措施有哪些;中國的藥品供應保障改革難在哪里;中國民間公益倡導現狀如何;藥品供應保障是什么;民間公益倡導介入的價值、角色與長效機制等。
可以肯定地說,《我不是藥神》是近年來一部難得的現象級電影,其不僅影響了普通公眾,也影響了公益行業和公益人士,甚至還有可能推動政府相關決策的改變。
希望能夠多一些這樣的影片,通過老少皆宜的方式,反映社會問題,傳播公益理念,進而影響更多人關注公益事業,參與公益事業,一起推動社會進步。
正如《我不是藥神》片方所說——愿我們生而平凡,卻不忘創造更好的世界。
以公益電影的名義
事實上,通過電影的方式傳播公益理念、呼吁公眾關注諸如留守兒童、困境兒童以及環保等社會問題,已經成為最有影響力的途徑之一,也是很多機構和個人不斷深入探索的領域。
比如,7月18日,阿里巴巴在北京啟動首屆“阿里巴巴公益電影月”。
《公益時報》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電影月”由阿里巴巴公益、阿里巴巴影業集團、優酷電影頻道聯合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辦公室共同舉辦,將于暑假期間在北京、呼和浩特、杭州、上海、重慶、成都等城市的熱門影院免費放映阿里公益短片及國際知名公益題材電影,借此喚醒公眾的環保、公益理念,讓“走進電影院,用心看一部公益電影”成為人人參與公益的新方式。
阿里巴巴公益電影月啟動儀式之后,影院播放由著名導演雅克·貝漢執導、姜文配音的影片《海洋》。影片展示了海洋的魅力,也反映出了人類對海洋環境的殘忍破壞。
作為即將到來的阿里巴巴95公益周的先導預熱活動,“電影月”將成為每年暑期的“一道公益視覺大餐”。
當然,阿里要做的不只是播放公益電影。
借助自身資源優勢,阿里還支持了一些優秀的青年導演參與阿里脫貧基金公益短片的拍攝。在阿里看來,青年導演們能夠從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詮釋公益,能夠用他們的視角記錄并傳達脫貧事業的重要性,傳播公益理念。今年下半年,這些公益短片將陸續上線。
需要得到市場認可
不過,對于復雜的社會問題,比如留守兒童,電影應該怎么展現?公眾會買賬嗎?
今年4月20日,內地首部社工題材影片《米花之味》上映。
影片以云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社工李小菲的真人真事為原型,講述了在外工作多年的年輕母親葉楠,因留守家鄉兩年沒見的12歲女兒無人教管而決定暫時辭工返鄉,彌補曾欠缺的母愛。由于一直在外地打工,太久沒有回家,母親與孩子太久沒有見面、交流,從而產生隔閡。在重塑母女關系的過程中,他們得到了社工的幫助……
雖說是一部無大牌明星加盟、小成本制作的文藝片,但《米花之味》也收獲了諸多好評。在去年舉辦的首屆平遙國際電影節上,《米花之味》拿下該電影展中國新生代單元的“最受歡迎影片”獎項。
此外,該片還先后獲得俄羅斯電影節優勝獎、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威尼斯日競賽單元“特別提及獎”和沃蘇勒亞洲國際影展的四項大獎。這部影片清晰地展示了什么是社工、社會工作存在的意義。而這些榮譽,可以看作是市場對影片最大的認可。
由公益基金發起、明星零片酬出演,可能也是公益電影區別于其他類型影片的一大特點。
2014年9月10日,由華誼兄弟公益基金發起,周迅、韓庚、斯琴高娃、徐帆、張涵予、袁姍姍等12位明星零片酬出演的公益電影《有一天》正式上映。
電影由九個溫暖勵志的小故事組成,講述了九個弱勢兒童群體追夢的故事。華誼兄弟公益基金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讓更多的人關注身邊的特殊兒童,希望用影像去探索他們的世界,進而影響更多公眾幫助兒童或者其他需要幫助的群體。
兩大影帝、三大影后、十二大巨星傾情加盟,由此可以看出公益電影的重要性和影響力。而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公益機構的積極參與,也是相關題材電影能夠順利上映不可或缺的因素。
今年6月2日,國內首部環保公益電影《環保局長》在北京舉行首映式。
影片首次全景式展現了環保人的辛酸和堅守。各種環保專項行動,如淮河治污行動、零點行動,以及兩辦督查甚至是近年來在京津冀開展的強化督查、中央環保督察、執法大練兵大比武等都在影片中有所呈現,且幾乎每個情節都有人物事件原型。
據了解,這篇影片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江蘇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聯合明德兄弟(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山西電影制片廠共同出品。影片策劃至完成歷時一年,拍攝場景183場,拍攝素材長達500分鐘。影片能夠順利上映實屬不易。
在國外,電影的力量也在影響甚至改變某些弱勢群體的命運。比如,2017年8月11日在印度上映、2018年6月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電影《廁所英雄》。
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直面印度“野外如廁”的傳統,將視線集中在印度女性群體,從“印度農村普遍沒有廁所,女性需要在天黑后、日出前結伴去野外如廁”這一生活背景展開故事。
影片由廁所一步步上升到了印度女性社會地位問題,對存在于印度社會根深蒂固的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刻探討。觀眾從這部影片里不僅了解到了印度社會對女性的不公,也看到了印度社會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爆款可遇而不可求
如何從內心激發,讓更多人參與公益,是公益的核心問題。
在阿里巴巴電影月啟動儀式上,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利軍表示,電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公益和電影的結合將讓公益插上影像的翅膀,能夠喚醒更多人的公益心,繼而從身邊的微小行動開始參與公益,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但是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前提下,公益電影要想在整個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要想獲得觀眾認可,還面臨著許多困難。
我們看到,近年來有很多機構、個人乃至政府部門都在投資拍攝公益電影,但很少有能夠被公眾記住的優秀作品,《我不是藥神》這樣的爆款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我不是藥神》導演文牧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這個電影很難,題材受環境影響很容易變文藝電影……”
如何選擇合適的題材和故事、從什么角度進行切入、怎樣結合社會的痛點和矛盾……相較于商業或其他類型影響,公益電影雖然使命不同,但也不得不考慮這些現實問題。
當然,雖然存在諸多困難,但電影無疑仍是傳播公益理念的最佳方式之一。我們也期待有更多的公益電影上映,期待有更多人主動走進電影院觀看公益電影,并因此而加深對公益事業的理解,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共同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
■ 本報記者 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