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隋福毅
■ 本報記者 隋福毅
“你,還記得3歲以前的事情嗎?”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0-3歲被稱為“嬰兒期”。在這段時期,我們學會了走路、說話,形成了對世界的初印象。不過由于3歲以前,大腦中記憶系統的穩定性與習慣性尚未成熟,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記憶趨于本能。因此成年以后,我們很難提取這段記憶。
那么,0-3歲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是否因為我們記憶的“缺失”而變得“無足輕重”?
其實,不然。
0-3歲是大腦快速發育但尚未定性的時期。在該階段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及大腦發育特點,給予孩子科學的、豐富的、恰當的信息刺激和訓練,可以培養和開發孩子的身心潛能,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近年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已經意識到干預0-3歲兒童發展的必要性。許多歐洲國家在脆弱社區的兒童早期發展方面投入了許多資金。在拉丁美洲,巴西、牙買加、秘魯等國家推行了相關政策,并將項目推廣與觀察研究并行。
2019年5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性意見》,明確強調0-3歲嬰幼兒發展事關千家萬戶,事關整個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農村兒童早期發展欠佳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2019年統計,我國目前約有5000萬名0-3歲嬰幼兒,近80%的嬰幼兒是由祖輩參與看護和照料,社會普遍反映家庭嬰幼兒照料負擔較重。與此同時,社會照護服務機構又存在不足。大量兒童無法獲得應有的早期教育機會,面臨著較高的發育滯后或遲緩的風險。
其中,兒童早期發展問題在中國農村地區更為重要。因為,中國農村的人口出生率明顯高于城市。若要關注中國0-3歲兒童早期發展問題,中國農村的發展現狀是主要課題之一。
中國農村教育發展計劃(REAP)是一個從事項目影響評估的組織,由美國斯坦福大學、西北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機構聯合發起,它的目標是為中國教育、健康和營養政策制定提供決策依據。自2012年起,REAP開始針對貧困農村兒童早期發展領域存在的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的促進貧困農村兒童早期發展的研究項目。
經過多年研究,斯坦福大學教授、REAP發起人Scott Rezelle表示,按戶口劃分,目前中國75%的兒童是農村兒童,并且70%的兒童生活在脆弱地區。脆弱地區主要包括中部的平原大村、西部山區、移民安置小區以及城市移民社區。
最近,REAP團隊在秦嶺山區做了一項研究。他們同時測試了100個城市的6-30月齡的兒童和400個6-30月齡的農村兒童。研究結果顯示,農村兒童在認知、語言、社會情感及運動等四項兒童早期發展能力上都存在滯后現象。在上述四種脆弱地區中,甚至有85%的嬰幼兒至少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未得到充分開發。
談及原因,Scott Rezelle告訴《公益時報》記者:“基因決定著兒童的發展潛能,營養供給及優良的養育行為可以促進兒童自身發展潛能。近年來,中國農村的物質發展水平飛速提高,營養問題已經不是制約兒童發展的主要因素。較差的養育技能是制約兒童早期發展的主要原因。”
“中國農村并非不重視教育。相反,家長們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并且對孩子抱有極高期待。但是,由于0-3歲兒童不能給予家長及時反饋,很多父母認為早教行為對孩子作用十分有限,對孩子早期發展的關注度較低。”Scott Rezelle補充道。
浙江省湖畔魔豆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湖畔魔豆基金會”)于2017年9月發起成立,致力于幫助困境兒童及困境母親,陪伴農村家庭踐行科學養育,實現農村兒童平等發展。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湖畔魔豆基金會在陜西省寧陜縣分兩批完成全縣覆蓋20個養育中心、4個養育服務點。2019年9月29日,湖畔魔豆基金會與陜西省清澗縣開啟了第二個項目點。
湖畔魔豆基金會副秘書長舒敏談道:“我們不僅關注困境兒童,更關注困境家庭。經過多年觀察,我們發現農村嬰幼兒照護人以女性為主,其抑郁傾向狀況明顯。”
抑郁風險是兒童監護人常見的心理障礙,影響著監護人的養育行為,最終可能轉化為兒童成長的負面因素。
2015年12月,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以及中國科學院農業發展研究中心開展了一項研究項目。該研究以我國西部貧困農村地區1798名6-24月齡兒童監護人為研究對象,分析監護人抑郁風險現狀及對養育行為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貧困農村地區監護人整體抑郁風險比例為22.9%,而且監護人抑郁風險會使其積極養育行為顯著減少,使其消極養育行為顯著增加。
家庭為主,托育補充
近年來,兒童早期發展的重要性逐漸得到我國政府認識。《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等綱要和規劃明確了0-3歲嬰幼兒早期發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堅持兒童成長早期干預的基本方針,并特別指出需要對農村兒童給予個別重視。
國家衛生健康委干部培訓中心黨委書記蔡建華提道,目前我們國家在兒童早期發展事業上正在穩步推進,在“幼有所育”方面逐漸凝聚共識。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里,商業性的早教機構在中國蓬勃發展,滿足了一部分中高收入家庭的需求,把相關概念引入了中國,重點關注了各種形式的智力開發、親子互動,但也存在著收費較高,服務內容向“教”過度傾斜、偏倚的問題。
“一段時間以來,圍繞‘育’字,社會各方進行了大量的討論。大家在教育、保育、養育、托育等含義上各抒己見。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理解,一定不能離開兒童早期發展。根據國際經驗以及兒童保護的理念,應更著重于為孩子創造豐富的環境,讓孩子能夠主動探索、主動學習。國際社會把這種方式稱為‘早期學習’而不是早教。”蔡建華如是說。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性意見》提出了四個原則:家庭為主、托育補充;政策引導,普惠有限;安全健康,科學規范;屬地管理,分類指導。
其中,蔡建華特別提到第一條原則“家庭為主、托育補充”。
蔡建華說:“《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兒童監護撫養是父母的法定責任和義務,家庭對嬰幼兒照護負主體責任。發展嬰幼兒照護服務的重點是為家庭提供科學養育指導。而目前我們或許應該注意到的是過于強調托育,主次顛倒的情況逐漸出現。”
“我們必須承認當下中國對于托育的需求客觀存在,但是我們要客觀的看待該問題。托育應該在哪些地方做、怎么做、誰來做都需要明確,要有一個合理的限度,而且不要把需求面迅速打開。托育機構更多是為孩子創造一個主動探索和早期發展的環境,而不是一個全盤接管的場所。無論如何,家庭不可缺位。”蔡建華強調。
整合資源是必經之路
活力社區是一家關注處境不利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一家公益組織。活力親子園是活力社區的主要項目之一。該項目服務0-6歲兒童,通過向這些兒童及家庭提供符合年齡發展特點的親子課程和活動,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為了更好地進行活動,活力社區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資源,其中便包括孩子家長。在活力親子園項目中,孩子家長不僅是活動的參與者,更是一股支持項目發展的強大力量。
活力社區負責人侯蔚霞告訴《公益時報》記者:“我們把自己正在做的所有工作都當做是賦能的機會。我們通過單一活動培養其他活動的帶領人,讓家長從活動的實際體驗者逐漸變成活動帶領者、志愿者、實習生,從活動受益者成為活動建設者。”
“目前,我們項目中有許多‘媽媽’老師,她們在活動中一步步成長,現在已經是我們進行家長賦能的主力軍。所有家長都有一個基本動力:希望孩子健康成長。因此,‘媽媽’老師的同理心更強,可以清晰了解家長們的需求。在推動家長實現自身成長并獲得知識和力量的過程中,因為有著共同的身份和訴求,‘媽媽老師’更容易拉動這根‘鏈條’。”侯蔚霞補充道。
多年來,活力社區一直專注于活動周邊社群的營設,建設平臺,凝聚資源。同樣,湖畔魔豆基金會也將資源整合作為重要方向。
據湖畔魔豆基金會副秘書長舒敏介紹,湖畔魔豆基金會目前的工作錨點主要有兩個,一是在活動地與相關中心形成比較好的合作關系;二是打造養育未來行動研究中心做專業研究和運營探索,并整合國家、社區、企業、公眾的資源。
“兒童早期發展服務如何實現規模化是未來的必考題。但是,回答這個問題的同時我們需要考慮該事業的公共價值、支持資源以及高效賦能的問題。兒童早期發展事業是一個從0開始的活動,絕對不是一家機構能完成的事情。整合資源、聯合共同目標的人、打通整個行業的供應鏈是我們必須探索的路徑。”舒敏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