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 本報記者 皮磊
“95公益周”“99公益日”“中國慈展會”……熱熱鬧鬧的9月過去了,但熱鬧之余,還有很多現象值得追蹤和反思。尤其對公益機構來說,在花費大力氣籌人、籌錢的同時,還應考慮如何推動自身乃至行業專業化建設及可持續發展等深層次問題。
聯合,逐漸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今年慈展會期間,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萬科公益基金會等12家基金會共同發起成立的全國首個基金會行業組織——深圳市基金會發展促進會(以下簡稱“深基會”)正式揭牌。
事實上,深基會的成立已經醞釀多時。在今年5月舉行的深圳市基金會管理工作會議上,深圳多家基金會就聯合發出了成立基金會行業組織的倡議。8月27日,深基會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騰訊基金會理事長郭凱天當選為會長,知名公益人、深圳市恒暉兒童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陳行甲當選為副會長兼執行會長。
作為國內第一家專門服務于基金會行業的聯合型組織,深基會未來將圍繞基金會合規運營、治理能力強化、核心競爭力提升三大模塊展開工作,服務深圳市以及在深圳市開展工作的430多家基金會。深基會的成立也得到了很多基金會的支持和肯定,但作為打造行業新生態的一次大膽探索,深圳經驗能否破解基金會發展難題?其又能否對其他地區及其他類型社會組織的發展產生借鑒意義?
基金會行業有了自己的“靠山”
深圳市創想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創基金”)創立于2014年,由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及臺灣地區的十余位設計師共同發起成立。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由設計界自發組織成立的基金會,創基金以設計教育和傳承為主題,致力于推動設計公益。
不同于其他性質的公益組織,由于這種專業背景極強的基金會目前在國內還很少,對他們來說,今后如何發展并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借鑒,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也亟待提高。
過去五年,該基金會一直嘗試通過與外界交流、內部反復摸索來探索獨特的發展模式。同時,基金會還嘗試邀請同行、專家講課及培訓,以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這些努力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創基金秘書長秦丹楓看來,他們與行業的高速發展以及社會對基金會的期待還存在一定差距。
“我經常向同行特別是公益界前輩請教有關法律法規、理事會治理以及團隊建設等問題,獲益匪淺。但這種請教和學習都是個體的,針對某個具體問題,不成體系,所以有時候得到的幫助也不夠全面。”秦丹楓告訴記者。
跟秦丹楓一樣,很多基金會的管理者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和困惑。比起盲目地到處尋找解決方案,他們更期望有一個專業的行業組織或平臺,能夠在第一時間為自己答疑解惑,提供專業指導或建議。深基會的成立似乎恰逢其時。
據了解,自2009年深圳第一家基金會成立以來,深圳公益慈善事業取得了快速發展。目前,深圳擁有國家級、省級、市級基金會430余家,占全國基金會總數的十三分之一。
最近五年來,深圳基金會發展迅速,年均增長率接近40%,穩居全國前列。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很多基金會的管理水平和發展能力并沒有跟上增長的步伐。不少基金會缺少專業化團隊,運營管理不規范,發揮作用不充分。
陳行甲表示,作為全國首個專門針對基金會行業的聯合型組織,深基會的工作將圍繞基金會的合規運營、治理能力、創新競爭力三大模塊展開。“深基會將致力于幫助深圳市基金會行業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和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基金會在慈善生態鏈條中的資源優勢,實現基金會與其他社會組織在資源流向上的有效互動,成為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
為會員單位提供一對一專業服務
深圳市社會組織總會官網顯示,截至8月底已有152家基金會登記成為深基會會員,141家基金會表示出參會意向。那么具體來說,這些基金會能夠從中得到哪些專業服務呢?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企業及個人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熱情日漸提高,方式也越來越成熟,“成立基金會,以更加專業的方式參與公益”,成為很多人共同的選擇。但由于缺乏專職及專業工作人員,加之對行業了解并不深入,部分基金會因此面臨項目難以開展、管理混亂甚至年檢不合格等現實問題,尤其在一些企業基金會中這種現象更為突出。
基于此,幫助基金會實現合規運營,成為深基會為會員單位提供的首要服務內容之一。
陳行甲談道,深基會將為基金會提供年報、年檢、審計、財務、法務等基礎工作指導服務,為新成立或有意愿成立的基金會提供登記管理、審批備案等工作的輔導。此外,深基會還將定期為會員單位提供各類專業培訓,解答基金會在運作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問。“我們將配置10名工作人員,為會員單位提供一對一的指導服務。”
記者了解到,深基會還將建立基金會及其負責人的信用記錄制度以及基金會行業評估制度,促進行業自律。同時,深基會也會定期發布深圳市基金會發展報告,做好同業監督和公眾監督,規范行業秩序。
目前,深基會已組建三個專業委員會,包括學術委員會、國際交流合作委員會和投資顧問委員會,希望集合全國最專業的力量,共同探索提升基金會治理能力的最佳路徑。
其中,學術委員會承擔著基金會行業健康發展學術引領和智庫支持的作用,由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王名院長擔任主席,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擔任副主席,徐永光、陳越光、王振耀等19名行業專家學者擔任委員。
國際交流合作委員會將和世界公益慈善論壇合作,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基金會行業的社會創新、人才培養、善財傳承等領域,用更加多元的視角和開闊的視野帶領深圳基金會行業走出去,由著名企業家王石擔任主席。
“在基金會創新競爭力提高方面,我們將組建投資顧問委員會,牽頭創立國內第一家慈善資產管理公司,推動公益和金融的創新融合。”
陳行甲告訴記者,投資顧問委員會由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擔任主席,將聯合交通銀行深圳分行、深圳高新投等金融領域知名企業共同參與,重點推動成立全國第一家慈善資產投資管理公司,探索運用現代金融手段高效運作社會慈善資產,推動基金會行業通過開展慈善信托、公益創投和社會影響力投資等方式,擴大和盤活慈善資源,實現資產的有效配置和保值增值。
探索行業發展的深圳經驗
今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的戰略定位,以及“促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改革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模式”的具體要求。
在陳行甲看來,《意見》清晰地指明了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前景和方向,“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可能。深基會正是在這樣一個新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社會創新模式”。
深圳為何能夠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做出這樣有創新價值的探索和嘗試?
由深圳市社會組織管理局、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主編的深圳首本社會組織藍皮書《深圳社會組織發展報告(2018)》顯示,深圳社會組織發展呈現總量持續增長、結構日趨合理均衡的態勢。
從登記數量來看,深圳市的社會組織總量從2008年的3355家,以11.79%的年平均增長率增長至2018年的10230家;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社會組織的數量從2008年的3.52個,增長到2018年的8.03個,萬人社會組織擁有量居全國一線城市之首。
數位深圳社會組織負責人表示,深圳公益慈善行業的整體發展環境在全國范圍內處于比較領先的水平:政府支持,鼓勵并愿意創新,政策法規比較包容;社會組織的發展更多源于民間,根據社會實際需求和問題,自下而上進行探索;深圳是移民城市,不是傳統的熟人社會,民眾互幫互助意識比較強烈,為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深基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深圳市社會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楊欽煥談道:“深圳的公益慈善行業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基金會的密度比其他地區要高很多,企業和個人的捐贈意識也比較超前。基金會可以看作公益慈善事業的供給側,也是推動社會創新的發動機,我們一直在研究有沒有更精準的措施和路徑推動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
談及對深基會的期待,秦丹楓告訴記者,深基會的成立是深圳在公益慈善領域的又一次成功探索,“未來深基會將如何通過專業服務提高基金會專業能力和行業自律,如何回應行業在高速發展過程中的需求和問題,我們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