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在新冠肺炎防疫工作中,關于信息上報與預警的話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一個巨大的疑問是,如果再有類似的突發事件發生,還會出現和這一次一樣的問題嗎?
如何才能讓突發事件信息快速有效地進行傳遞?近日,應急管理部、民政部、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全國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
《意見》明確提出,2020年底全國每個城鄉社區都將有1名災害信息員,他們將在災后2小時內將本地區災害情況統計、匯總、審核,并報上一級。
那么,災害信息員究竟要做什么?是否能夠及時有效傳遞信息?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如何才能加入其中呢?
災害信息員干什么
《意見》明確,災害信息員主要承擔災情統計報送、臺賬管理以及評估核查等工作,同時兼顧災害隱患排查、災害監測預警、險情信息報送等任務,協助做好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和緊急生活救助等工作。
一是規范災情統計報送。
災害發生后,各級災害信息員要嚴格按照《自然災害情況統計制度》要求,在災后2小時內將本地區災害情況統計、匯總、審核,并報上一級。
對于造成10人以上人員死亡(含失蹤)或房屋大量倒塌、城鄉大面積受災等嚴重損失的自然災害,以及社會輿論廣泛關注的熱點和焦點災害事件等,各級災害信息員應在接報后立即電話上報初步情況,隨后動態報告全面災害情況。
災情穩定前,實行24小時零報告制度。
接到應急管理部要求核實信息的指令,各級災害信息員應及時反饋情況,對具體情況暫不清楚的,應先報告事件概要情況,隨后反饋詳情。原則上電話反饋時間不得超過30分鐘,書面反饋(包括傳真、微信、短信等方式)時間不得超過1小時。
各級災害信息員要規范信息報送渠道,除緊急情況外,應統一使用“國家自然災害災情管理系統”報送災情。
二是規范災情臺賬管理。
災情臺賬是實施災后救助的主要依據,各級災害信息員對于因災死亡失蹤人員和房屋倒塌情況,應按照災情統計制度要求,及時填報《因災死亡失蹤人口一覽表》《因災倒塌損壞住房戶一覽表》,加強臺賬管理。
災害信息員應按照“國家自然災害災情管理系統”規定格式和要素填報各項信息,包括災害發生時間、地點、災種、影響范圍、災情損失、因災死亡失蹤人員臺賬(有具體死亡失蹤原因描述)、災害發展趨勢、處置情況、擬采取措施和下步工作建議等要素。
三是規范災情核查核定。
災情穩定后,各級災害信息員要及時做好本地災情核查核定。省、市、縣級災害信息員對于可能達到啟動本級應急響應級別的重大災情,要報請本級應急管理部門牽頭組織災情會商核定,并逐級建立同本級涉災部門的會商核定機制,確保各涉災部門災情數據準確、口徑一致。
災害信息員從哪兒來
《意見》明確,地方各級應急管理部門要根據工作需要,設立災害信息員A、B角,災害多發易發地區要適量增配,通過專兼職相結合,確保“省-市-縣-鄉-村”五級災害信息員隊伍齊備,確保災害發生后各級至少有1名災害信息員能夠及時到崗到位,第一時間掌握和報送災情。
省、市、縣級應急管理部門要明確災情管理職責的具體承擔處室(科、股)及責任人;鄉鎮(街道)災情管理工作在當地黨委、政府統籌安排下,落實具體責任人;行政村(社區)災害信息員一般由村“兩委”成員和社區工作人員擔任,工作方式以兼職為主。
《意見》強調,要根據工作需要和“集約高效”原則,盡可能整合現有各類基層信息員資源,“一專多能”,確保到2020年底全國每個城鄉社區有1名災害信息員。
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如何加入
社會力量是救災工作的一支重要補充力量,有必要讓社會力量加入到災害信息處理過程中。《意見》提出了三條途徑:
一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設置公益性崗位等手段,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災情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二是注重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特別是社會組織、志愿者隊伍基礎較好的地區,以及災害多發易發重點地區,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基層群眾和企事業單位安全管理人員作用,與基層災害信息員形成合力。
三是注重甄別、引入有較好專業素養和公益服務經驗的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加入災害信息員隊伍。對社會力量參與災情統計報送,要加強人員培訓和管理,有條件的地區納入本地災害信息員統一培訓體系,不斷提高社會力量參與災情統計報送和救災應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怎樣保證信息能及時報送
有了災害信息員隊伍體系之后如何才能保證整個體系高效運轉?《意見》強調:
第一,要加強災害信息員分級培訓工作。一是明確災害信息員分級培訓目標。二是建立定期培訓機制,確保培訓全覆蓋。三是結合本地實際突出重點,確保培訓效果。是推進建立培訓師資專家庫。
第二,強化災害信息員日常管理。地方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對本轄區內災害信息員信息,以不低于半年一次的頻率進行核對更新,并不定期組織抽查,確保在冊人員信息有效可用。
重特大自然災害發生后,災區各級災害信息員要強化應急值守,確保在崗在位、通信暢通;災后應及時、主動、準確報告災情,避免遲報、漏報,不得虛報、謊報、瞞報災情。對故意瞞報災情,造成惡劣后果和嚴重不良影響的,應按有關規定和干部管理權限追究責任。
各地要結合本地災害特點和救災實際需要,為各級災害信息員配備和提供承擔災情統計報送任務所需的必要裝備。
第三,要嚴格考核,加強管理。對因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落后、導致報災工作不力,造成嚴重后果的,應嚴肅追責。要推動建立災害信息員工作績效考核機制,對于工作成效顯著、最大程度挽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要視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