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勇
按照此前公布的時間表,6月22日,高考成績各地陸續可以查詢,廣大考生的志愿填報也隨即提上日程。高校根據高考成績招生這一做法在我國已經延續了多年,但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一份文件顯示,這一做法將發生改變。
6月19日,提出,進一步健全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招生機制。綜合素質評價將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
那么,怎么進行綜合評價呢?作為第一批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試點省市,上海的做法顯示,志愿服務(公益勞動)情況將成為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穩步推進高校招生改革
《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健全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招生機制,逐步改變單純以考試成績評價錄取學生的傾向,引導高中學校轉變育人方式、發展素質教育。加強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能力建設,不斷提高招生錄取工作科學化專業化水平。
高等學校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學習基本需要,結合實施高考綜合改革省份學生選考情況,不斷完善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并充分考慮城鄉差異和不同群體學生特點,研究制訂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辦法,提前向社會公布。
《指導意見》提出,到2022年,科學的教育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基本建立。這意味著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招生機制最遲2022年將在我國全面實施。從時間上倒推,今年9月入學的高中新生就需要提前準備了。
據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介紹,上海已經在積極與各高校對接,借助綜合素質評價的信息平臺,將綜合素質評價運用到春季高考、專科自主招生、高水平高校自主招生和綜合評價錄取等多種類型的招生。
目前,已有近30所本科高校和多所專科院校制定并發布了《綜合素質評價信息使用辦法》,綜合素質評價成為高校招生錄取中校測面試、同分錄取、專業調劑、資格初審等環節的重要參考。
志愿服務不少于60學時
按照《指導意見》,綜合素質評價被提到了高校招生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究竟評價什么,怎么評價呢?
《指導意見》提出,要健全社會教育資源有效開發配置的政策體系,因地制宜打造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建設一批穩定的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要定期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醫院、福利院、社會救助機構等開展志愿服務,走進軍營、深入農村開展體驗活動。
上海作為第一批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試點省市,2014年以來一直在探索。從上海的經驗里可以一窺究竟。
6月2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賈煒結合《指導意見》介紹了上海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推動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據賈煒介紹,在落實高中綜合素質評價方面,上海市以推進學生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為兩個主要抓手,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方式和對學生進行評價方式的變革。
在推進社會實踐上,上海明確提出高中志愿服務的要求。
2018年11月15日,《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實施。《實施辦法》規定的記錄和評價內容中的第一項是品德發展與公民素養,包括:
愛黨愛國、理想信念、誠實守信、仁愛友善、責任義務、遵紀守法等。重點記錄學生遵守日常行為規范,參加志愿服務和公益勞動、黨團活動等情況。
“參加志愿服務和公益勞動”具體落實到每個學生的《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紀實報告》中包括志愿服務和公益勞動次數、累計時間(課時)、達標情況、獲得表彰次數四項。
那么多少算達標呢?2016年上海出臺的《關于加強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規定:
每位學生高中階段志愿服務不少于60學時,一般在每學年的2周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課程中完成,不足部分在寒暑假、雙休日或放學后完成。志愿服務課時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學校應當鼓勵學生在完成學時要求的情況下,繼續參加志愿服務。
高中生志愿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普及文明風尚志愿服務、送溫暖獻愛心志愿服務、公共秩序和賽會保障等志愿服務以及面向特殊群體提供無償幫助等。
“我們也做了初步統計,99%的學生是能夠完成60學時的課程要求,而且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超學時完成,還有不少優秀學生把參加公益勞動也作為一種自己的生活方式來對待。”賈煒表示。
據賈煒介紹,截止到今年6月,上海全市共建立了1930個市、區兩級社會實踐基地,發布了729439個社會實踐崗位,像暑托班助教、醫院導醫、博物館講解員、圖書館管理員、地鐵協管志愿者等都成為了學生社會實踐的“熱門崗位”,也有不少學生把社會實踐與自身的生涯規劃結合起來,比如:上海有的學生在醫院的社會實踐中就將學醫確立為自己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