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人才與薪酬,在任何行業都是最重要的話題,但是在公益慈善領域,很多客觀現實卻導致不少人都會有機會面對一個選擇題:當左手是面包、右手是理想時候,何去何從?上述的答案頗具代表性,因為正在為公益慈善機構工作的人們,他們差不多都用實際行動做出了用理想照亮生活的選擇。
前兩年曾引起多輪關注的“做公益拿不拿薪水”以及“管理費究竟是5%還是更多”等等熱點話題折射出的是一個問題——NGO的“非營利”標簽很容易讓人望文生義,認為做公益就是找捐助,而捐助款應全部用于公益項目。實際上這是完完全全的誤解,因為“非營利”在這個概念中的含義,其實是指NGO開展服務項目不是以讓出資者(例如政府、個人、集體或企業資助者、會員等)賺取更多的利潤為目的,而是為了向特定群體和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這并不等同于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是“零報酬”工作。
而即使眼下大家普遍慢慢接受了“做公益有成本”的概念,但圍繞著公益慈善領域人才與薪酬的各種爭議和討論依然沒有停歇。
圍繞著相關的話題,在本期報紙出版的前3周,我們通過網絡、郵件以及紙質問卷等形式,發起了一輪對公益慈善領域的從業人員,以人才與薪酬為主要討論話題的調查。我們得到的調查數據從不同側面反映出一些公益慈善領域薪酬與人員方面的話題和問題。與此同時,《公益時報》的記者兵分幾路,也對各類公益組織進行了走訪和調研。大型公募基金會、非公募基金會、民間NGO體現出來的相關狀態可謂各有千秋。
通過這個專題,我們希望呈現出的是一個公益慈善領域人才與薪酬的普遍狀況。雖然不能說十分全面,但是也希望能夠通過這些統計與思考啟發思路,推進行業的人才環境發展。
我們認為,公益慈善領域不僅不應該是一個人力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行業,反而應該是一個人力資源加大投入,甚至高投入的領域。
一個行業的未來和這個行業的人才格局有很大的關系。公益慈善事業的受益者是全社會,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和思考的是:很多人說公益沒有專業,需要集納各個領域的專才,借助各個領域的技術,才能做成公益的事,從專業性的角度來講,NGO的從業者與各行各業并沒有區別,那么,公益人才與薪酬問題,是不是也應該拋開行業本身定價的思維,具有更廣泛的戰略眼光?
由于公益慈善領域所存在的特性,所需的從業人員可能往往比其他生產性行業對綜合素質要求更高——這些人需要對廣闊的社會及經濟發展現狀有深入的思考,有敏銳地發現問題的眼光,能夠設計高質量的項目,并且高效率地執行,這些人需要有廣泛的社會資源,有足夠的手段和技巧募集善款,還要有嫻熟的財務技能管理好這些善款……一舉一動中都是學問。
當下中國公益慈善領域的發展進程中,這些方方面面的專才很少是從公益組織或者大學的相關專業直接成長起來的,往往又需要整合來自社會各界的人才,但如果我們招來了合適的專才,這些專才進入公益慈善領域并且能夠長期專注地工作也是需要投入的。
公益慈善領域的人才與薪酬,是全社會都需要重視的事。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