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閆冰
2013年5月,上海社會組織網的互動平臺上,一位網友提問“上海何時可以直接登記成立社會組織?”這一問,也是很多社會組織最關心的問題。
回顧年初,“2012年上海市民政工作會議”曾透出喜訊,上海今年將探索通過“自律承諾制”等方式,試行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管理。但繼國家出臺“四類社會組織可以直接登記注冊”的相關通知后,上海市尚未有全市范圍內的正式文件,表明對社會組織登記注冊的條件有所松動。對此,浦東新區民政局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市里還沒有相關文件出臺,所以各級部門也在觀望中等待上級指示。
針對社會組織的翹首期待,上海市民政局給出的答復是:“目前國務院辦公廳已下發《關于實施<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任務分工的通知》;國家有關部門正在進行相關行政法規修訂工作;我局也正在積極準備,將按照相關法規,依法開展登記工作。”
盡管如此,據上海市社會團體管理局的最新數據,截止到2013年6月,上海市共有社會組織11019家,其中包括社會團體3729家,民辦非企業單位6743家和基金會145家。當月新增社會組織64家,也就是說,平均每天都會有兩家社會組織在上海市民政局登記成功、在某個地方生根發芽。這個數字所代表的漲勢,依然可喜。
上海,這座被戲稱為“魔都”的現代化都市任何時候都更愿意走在改革和嘗試的前端。上海市政府支持社會組織發展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財力投入不斷增長,盡管在業務主管單位的問題上還未放開,但并沒有抑制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即使就登記注冊而言,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和便利條件。
1.主管單位訴求增加
上海青年家園民間組織服務中心成立于2005年,用他們自己的話說“覺得自己更像是社會組織的樞紐服務機構”,這個“樞紐”的角色就是連接起社會組織主管單位、政府購買以及企業、媒體平臺。
李成斐是2009年上海青年家園民間組織服務中心招聘的三名全職員工之一,這四年當中,青年家園聯系的本土社會組織已經超過700家。
“社會組織到青年家園尋求幫助和咨詢的最大一類問題,還是登記注冊。”李成斐坦言,有相關的業務部門作為主管單位的組織注冊會比較順利。“很多草根組織最開始是因為興趣聚集在一起要做項目、做公益,慢慢發現這件事要正規做必須要遵循正規的流程,就會有登記注冊的訴求,問我們是不是能夠告訴他們怎樣注冊,怎么走正規化的路。”
在上海社會組織網站上,登記注冊的相關辦事流程、規章制度和所需手續都很清楚完整,所以對于社會組織自身來說,注冊只有三個大問題,一個是業務主管單位比較難找,一個是場地,最后是資金。
李成斐分享了最近一家文化類的社團登記注冊前后的事情。社團是由一群想推廣海派清口的“海龜”和青年白領組成,希望能找到一個主管單位給他們提供場地支持,正式注冊后能夠承接演出。青年家園得知訴求后,向團區委進行了推介,團區委方面通過洽談后就引入了項目。
李成斐說,“其實現在上海這邊對于社會組織搶得還蠻激烈呢,很多都希望有些新的社會組織能夠在自己的區域內開展服務,所以一般來說成功率很高。”業務主管單位這邊有需求,社會組織這邊找不到門路或者得不到信任,同時政府部門也需要有一個中間平臺幫他們篩選一些社會組織,青年家園已經幫助相當數量的社會組織找到了合適的“婆家”。
“盡管現在在社會組織登記注冊方面還沒有開這個口子,也沒有相關的文件,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理解政府在這方面的考量,因為有業務主管單位對社會組織還是會起到一個監督和管理的作用,一旦放開了,草根組織的規格、生命力等還有很多不確定性。”李成斐如是說。
2.強大的街道購買能力
李成斐回憶起2011年,是推動多家社會組織登記注冊的一個節點。“從2011年開始,上海市各區的團區委對社會組織的引入和吸納開始動起來了,有很大一批社會組織都是通過青年家園推薦到團區委,團區委成為它們的業務主管單位的同時會給一些場地和每年固定額度的資金支持。”
從去年開始,青年家園發現業務正在向社區和街道擴展。“街道現在也會引入社會組織來填補他們的服務空白點,從而會協助社會組織進行注冊。所以,雖然從上海整體來看登記注冊沒有放開,但是像團區委、街道都在漸漸吸納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希望通過購買服務,來幫助他們完善實體服務工作。”李成斐說。
上海市社會工作者協會副秘書長郭曉牧向《公益時報》記者介紹,“上海比較不一樣的就是我們的街道很強大,街道有很多自己的資源,不論是場地還是購買服務的資金,都很充足,自主性比較強,這樣的政策就很有活力了。”
上海的“三級管理”體制下,社會組織可以直接進入街道發展,而街道有足夠的空間和支持資源,讓社會組織良性發展。“社會組織的能力和一個街道或社區是相匹配的,一個區的話太大了,一個居委會又太小了,民間力量在和政府博弈之后,街道很合適。”
基于街道的購買服務能力,立足于街道和社區的社會組織也越來越多,“所以團區委和街道就成為了靈活強大的業務主管單位。市一級的社會組織不多,而且市級主管單位也比較困難。”李成斐說。包括青年家園自己,現在也在七個社區內都有自己的點。今年三月,青年家園針對街道社區剛剛做的一場活動,集合了四五十家社會組織一起“擺攤”,街道里相關負責人現場做業務洽談、合作溝通。
3.各區孵化園內的“一站式”成長
9月30日下午,上海市社團局召開加強上海市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工作推進會,就進一步加強上海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提升孵化基地的質量效益和管理水平做出部署。前不久,市民政局、市社團局剛剛印發了《關于加強本市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其中就強調了加強上海市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的重要意義,同時明確了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功能定位、運行機制和保障措施。
“每個區域都有各自的做法,有的區會走在前列,但有的區可能會動起來比較晚,包括一些在郊區的區域,他們極力想吸引,但是由于地理原因所以會弱一些。像浦東新區、靜安區、長寧區在社會組織發展方面都是起頭比較早的。”李成斐說。
2009年,浦東新區的公益服務園正式運作,也成為全國第一家旨在扶持公益性社會組織的公益服務園區,其運作模式是企業提供辦公用房和物業服務、政府提供財政補貼和入駐標準、社會組織自我管理和服務。“我們通常選擇樞紐型、支持型、專業型、孵化型等具有代表性的社會組織入駐,以便在園區內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浦東新區民政局社會團體管理處處長趙穎介紹,公益服務園是名副其實的公益性社會組織“大本營”。
而在孵化園設立之初,如何保證“社會”健康生長是要擺上臺面的首要議題。最終的答案是政社分開,避免草根組織被政府“收編”。2009年5月,由最先入駐的10家公益機構發起,成立了浦東新區公益組織項目合作促進會,承擔起了園區公共事務管理的職責。上海市社會團體管理局何衛平的說法就是,政府搭建平臺,但不能包干,“政府拿出錢來,建公益園,讓他們進來,但進來之后,要他們自己管理自己。”
既浦東之后,長寧區社會組織創新實踐園、楊浦區公益性社會服務組織孵化園等各區的孵化園相繼成立。
“跑得比較前的區對于社會組織最大的支持無非兩個,一是孵化園,提供場地請社會組織入駐,現在這種孵化園已經深入到街道社區;另一個就是購買服務給資金。”李成斐說。
10月10日,嘉定區民政局召開2013年嘉定區社會組織財政資金扶持評審會,整個評審工作共涉及30家社會組織,其中28家社會組織申請政府資助,9家社會組織共申報13個項目扶持;共涉及金額2650356.265元,其中政府資助1615900元,項目扶持(2013年撥付經費)1034456.265元。
(本報記者 閆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