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之所以有這樣的速度,是與安徽省在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上的先行先試分不開的。
1.先行先試的改革歷程
據賈寶明介紹,安徽省對社會組織審批登記制度的改革早在2009年就已開始。
2008年,胡錦濤同志在視察安徽時發表重要講話并指出安徽“應該在自主創新方面有更大作為”,為安徽自主創新建設做出了戰略層面的指導。同年,“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創建。為配合實驗區建設,2009年,安徽省民政廳出臺了《關于支持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在試驗區“切實推進社會組織社會化,實現審批登記制度的新突破。實現了行業協會、商會、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在市和縣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直接受理登記,試驗區內市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直接受理本行政區域非公募基金會的申請登記并履行登記管理職責,同時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社會組織成立登記的時間也由60日內完成縮短為30個工作日內完成。
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9月10日,民政部與安徽省政府簽署了共同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民政事業改革發展協議。李立國在簽字儀式上表示,協議的簽署,是加強部省合作、支持示范區建設發展的實際行動,也是發揮示范區先行先試作用、推動全國民政事業創新發展的有益嘗試。根據協議精神,2011年2月,安徽省民政廳印發了《關于支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推進社會組織管理改革創新的意見》,將合蕪蚌實驗區社會組織改革創新的措施推廣至皖江示范區10個市。
2012年8月,《安徽省“十二五“社會建設發展規劃》編制印發。規劃明確了安徽省“十二五”期間社會組織建設發展目標:到“十二五”末全省平均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超過3個,社會組織從業人員達到15萬。建立基本覆蓋全省城鄉社區的社會組織綜合服務機構,初步形成發展有序、門類齊全、層次豐富、覆蓋廣泛的社會組織體系。
2013年5月,《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組織建設與管理的意見》出臺,將已在合蕪蚌試驗區和皖江示范區實施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擴大到全省范圍,社會組織登記程序簡化,管理權限進一步下放。賈寶明強調該《意見》使用排除法界定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的范圍是一大亮點,即除政治法律類、宗教類社會組織和境外非政府組織在皖代表機構等外,其他各類社會組織由各級民政部門直接登記,取消行業主管部門前置審批的門檻。原需在省級以上民政部門登記成立的非公募基金會,試行在市級以上民政部門直接登記。截至8月,在安徽省各市設立登記的基金會已達9家。據不完全統計,安徽全省直接登記的社會組織已達200余個。
2.創新加強管理服務力量
以合肥市蜀山區西園街道為例,據該街道社會事務科張樹東科長介紹,西園街道下轄6個社區,6萬多人口,目前已有備案社會組織59家,而社會事務科正式工作人員只有9人,且需要處理的是所有民政方面的工作。
為適應這一需要,《關于支持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意見》、《關于支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推進社會組織管理改革創新的意見》、《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組織建設與管理的意見》等均明確提出“加強登記管理力量”。
在基層,則強調降低門檻、簡化審批程序,積極推行社區社會組織登記和備案并行的準入雙軌制,實行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為基層社會組織業務主管單位。同時,通過建設“樞紐型”社會組織,加強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孵化培育、培訓宣傳、自律管理等綜合服務。
西園街道即通過成立安徽省首家街道層面的“社會工作協會”,明確了社會組織備案的主體,社區社會組織由街道社工協會負責、區民政局授權,對社區社會組織進行備案。街道成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所轄六個社區成立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站,作為基層公共服務平臺。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明確兩名工作人員,外聘一名專業社工管理崗位,負責指導各社區開展相關工作;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站由社居委確定兩名社居委成員,外聘一名專業社工崗位,在街道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指導下,為各類社會組織開展活動提供指導和培訓。以協會管理行業,積極培育孵化各類從事居民服務的社區社會組織,社區社會組織備案登記、發展規劃與組織建設咨詢、服務培訓和項目評估等。
張樹東表示,現在社區社會組織備案工作,一般先由社區社工指導準備材料,匯總到社會事務科把關,再由社會事務科去區民政局完成備案工作,社會組織不再需要自己跑民政局了,方便了社會組織,加速了他們的發展。
3.支持培育社會組織發展
盡管安徽省的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但相對于國內較發達地區而言,社會組織的發展仍顯不足。平均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3.24個,還達不到全國2012年的平均值3.63個,遠低于國內的上海(7個)、青島(6.5個)、深圳(4.2個)等城市,與世界發達國家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一般超過50個的標準,差距更大。
安徽省民政廳民間組織管理局副主任科員石亮分析指出,社會組織發展不足的原因之一是資源不足,尤其是滿腔熱情,但缺乏資金。而社會組織提供的是社會公共服務,政府拿出財政資金予以扶持是非常必要的。
在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方面,銅陵市于2012年首先啟動試點,安排專項經費,通過公開招標方式,將福利機構護理人員持證上崗培訓、社區居民心理健康服務等項目,委托給社會組織實施。2013年則投入500萬元資金,確定19個政府購買社會服務項目,涵蓋居家養老服務、國民體質監測、家政服務從業人員執業技能培訓等多方面。
合肥市包河區則委托合肥市首家無業務主管單位社會組織——合肥市愛鄰社會工作服務社具體負責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運營管理,免費提供500平米機構集中辦公場所,并通過購買服務方式提供資金及相關支持。愛鄰社會工作服務社理事長周軍說:“我們不僅負責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還承擔了孵化培育社會組織的工作,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組織架構。”
“我們正在積極爭取省級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的專項資金。”石亮表示。另外,2013年還積極爭取了7個中央財政列支專項資金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
除了政府購買之外,設立孵化基地也是一項重要措施。2012年9月,蕪湖市就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蕪湖市社會組織培育中心。該中心由蕪湖市鏡湖區鏡湖新城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負責運營和管理。目前已有蕪湖海星社會工作服務社、蕪湖市孤獨癥協會、鏡湖區“一米”陽光等25家社會公益組織入駐。
“我們對開始創辦、起步的社區社會組織提供關鍵性的支持,包括免費提供辦公場地、辦公設備、能力建設、注冊協助等。”蕪湖市鏡湖區鏡湖新城公共服務中心黨工委委員童光娣說。“同時,我們還給被孵化的社區社會組織提供專業指導,減少其在后勤、辦公方面的困難。”
談及下一步發展,石亮表示,社會組織的意識也在發生變化,他們逐漸發現,自己開始受到關注,受到重視,應該主動與政府部門溝通合作。他建議,社會組織要積極爭取支持,在自媒體時代,社會組織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去宣傳自己,這是一個有利條件。對于弱小的社會組織,政府部門應該在資金、管理、服務等多個方面予以支持,在社會組織成長起來以后,放手讓他們獨立發展。
(本報記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