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雪弢
3月13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記者會,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左三),副部長姜力(左四)、竇玉沛(左二)答記者問
3月13日上午10時,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召開記者會。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副部長姜力、竇玉沛就“保障基本民生,發展社會服務”等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竇玉沛副部長在回答《公益時報》記者提問時表示,今年2月份國務院在批轉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是提高了慈善的地位和作用。
竇玉沛說:“我們過去一提到慈善事業,就認為是社會保障的補充。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時候,我們又把慈善、扶危濟困、助人悅己作為道德和精神文明的范疇來弘揚。今天慈善進入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這就說明它對于調節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說,這使我們對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更加增加了責任感,而且這個《意見》提出來的措施非常具體,對于企業捐贈在年度利潤總額中超出12%的部分,可以結轉到以后的年份扣除。”
竇玉沛告訴記者,關于進一步推動慈善發展,民政部現在正在做以下幾件事。
第一,加快推動慈善立法。關于慈善立法在2005年民政部就開始推動,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每年兩會的建議和提案涉及這方面非常多。國務院在2006年列入了立法計劃,全國人大在2008年列入了立法計劃。但是在研究這個文本的過程中,慈善涉及的范圍還非常的廣泛,大家的意見還不盡一致。民政部現在一方面要繼續推動慈善立法,加快解決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也報請國務院爭取可以出一個規范性的文件,用行政規制的手段來解決當前慈善事業存在的問題。
第二,著力培育發展慈善組織。慈善組織是慈善事業發展的主體,根據這次對社團組織登記改革的精神,慈善組織在登記發展方面也遇到了一個春天。
第三,要創新慈善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包括一些形式。2012年在慈善創新方面有幾個亮點,比如在實踐中創新出來的微慈善,就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有的企業在發展中搞了經營型的慈善,像寧夏的黃河善谷,采取企業投資興業讓殘疾人就業的角度來發展慈善。有的企業留本冠名慈善基金,把本金留在企業,但是把利息部分拿給慈善組織來發展慈善。有的是采取捐贈股權的方式等等,這方面的創新是非常多的。
第四,要進一步營造有利于慈善發展的氛圍,弘揚慈善文化。一方面要繼續辦好今年的中華慈善獎,辦好今年在深圳舉辦的慈展會,同時今年要在南通開工建設中華慈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