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閆冰
“6·26”是國際禁毒日,圖為彩虹社工服務站開展“無毒有偶(我)”禁毒宣傳活動
彩虹社工服務站在學校開展禁毒宣傳活動
“首都機場爆炸案、家樂福持刀傷人事件、摔死女童案,連日來不斷出現的突發事件,讓人們震驚的同時也看到,幾起事件的實施主體,是殘疾人、有精神病史者、刑滿釋放人員。傷害他人的行為在受到法律懲罰之余,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對這些失能以及困境群體的人們多做一些工作,是否有可能避免悲劇發生?
困境群體是社會工作者的關注范疇之一,但在我國目前專業社工處在初級發展階段的情況下,社工機構大部分的活動或項目分布在青少年、老人等群體,對成年人中的特殊人群關注并不太多。在記者采訪的幾家將困境群體作為工作對象的社工機構中,其活動也大多處于探索階段,怎樣更有效地運用社工工作手法、利用社會資源為困境群體服務,仍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彩虹社工服務站:服務社區矯正人員
在廣東佛山順德區,因為丈夫的欠債,劉紅(化名)被控告信用卡詐騙,成為社區矯正人員。但在這期間丈夫還是對家庭不聞不問,生活的混亂和壓力,讓原本性情溫柔的劉紅變得暴躁起來,對孩子的成長也產生了不良影響。困惑之下,她主動向當地社工求助。
為她提供幫助的是順德區陳村鎮2012年9月底成立的彩虹社工服務站。服務站是由陳村鎮綜治信訪維穩中心購買鵬星社工服務社的服務,鵬星派出3名專職社工,服務對象主要為社矯人員、安置幫教人員、戒毒人員以及信訪人員等。
服務站的社工顏舒楊,今年28歲,在她來到服務站之前,未曾接觸過特殊人群。她告訴《公益時報》記者,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大家會覺得社矯人員、戒毒人員比較特殊,覺得他們難以接觸,有一點害怕。但當進入工作崗位,與對方用心交流之后,發現他們跟普通人沒什么區別。雖然他們曾經對社會,或者對自己和家庭有過傷害,但現在同樣也在身體上、家庭上有很多困難,同時面臨著社會的不接納,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去幫助。而在雙方最初接觸時,服務對象對社工不了解,抱著懷疑的態度,在專業關系建立起來之后才會卸下防備。
顏舒楊介紹,社矯人員、安置幫教人員、戒毒人員等分別歸綜治信訪維穩中心下設的司法所、戒毒辦等部門管理。社矯人員每月12日至15日要到司法所報到。目前戒毒人員107名,社矯人員60名。服務站為這些人群提供的服務,主要是了解他們的整體狀況,具體到每個人的家庭、工作、心理情況,如果他們有困難,會發展個案,進一步跟蹤了解,提供情緒疏導、提供工作信息等具體而實際的幫助。
服務站對3位社工每年的走訪和成立個案數量都有一定要求。在每個月社矯人員報到期間,要接觸到他們每一個人,了解近況。戒毒人員則主要靠家訪。顏舒楊說,除了與普通社工活動同樣的專業技能外,在面對這些人群時,還會使用動機晤談法,尤其是針對戒毒人員。具體來說,就是在與戒毒人員聊天時,會討論吸毒對他自身的影響,對以后生活的影響,對他希望達到的社會目標的不良影響,用諸如此類的討論,引起矛盾心理,觸發他對吸毒的思考。很多戒毒人員,因為吸毒時間久,容易安于現狀,不去主動思考和改變。用這種方法,促使他們從原來的懵懂期進入到沉思期,這時候他們開始真正思考吸毒的壞處,戒除的必要,然后才能繼續下一步。
社矯人員主要的需求則是心理疏導、壓力舒緩和提供工作信息。“有時候他們會因為自己的身份而面臨很大的生活壓力,社工主要用同感和關懷去聆聽、理解和接納他們。”顏舒楊說。
戒毒人員的工作是非常難做的,但也有些人已經開始進入沉思期,這就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也有很多社矯人員對社工的工作表示感謝。劉紅就是成功的個案之一。社工在對她進行心理輔導時,聆聽之外,也引導她思考現在的情況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對自己有利的支持有哪些,同時介紹她做義工,多與外界接觸。通過心理輔導和外界支持,現在她的情況已經好轉很多。當初開案的目標是幫她疏導情緒,讓她有能力自己應對困難,現在目的已經達到,經她本人同意后,這個個案就可以結案了。
在彩虹服務站的實際工作中,也有很實際的困難,比如對戒毒人員,可以用來幫助他們的資源太少了。除了強制戒毒所,其他方式可能都需要自費,但他們大多家庭困難,服務站暫時還不具備條件給他們更多幫助。“之前由司法所聯系到一家戒毒康復院,如果自愿去戒毒,由司法所給予一定補貼,目前有4個人進入了康復院。這個幫助雖然是杯水車薪,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除了這些固定的工作,服務站也會不定期進行外展活動,比如到學校對青少年進行普法和戒毒的教育活動,進入社區對居民進行宣傳教育。
一磚一瓦文化發展中心:關注建筑工人群體
在北京南擴過程中所搭建起來的大片工地上,活躍著幾位社工和一群志愿者,關注著工地上最基層的建筑工人們。
一磚一瓦成立于2010年5月份,當時地鐵大興線還在施工。機構負責人劉曉紅說,為了避免公益組織資源的重復,將服務范圍設定在以北京南部的建筑工地,希望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活動,讓建筑工人的生活條件得以改善,為背井離鄉的建筑工人搭建一個互助的平臺,另一方面也進行一些倡導和傳播,促進公眾對建筑工人的尊重和勞動認同。由于越來越多的夫妻一起常年在外打工,一磚一瓦的關注對象也包括一些社區女工和建筑工地女工。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這些打工者,但在他們進城務工存在養老、安全保障等問題,在人員流動和社會融入中也產生了一些社會問題。除了傳統的政策和服務模式外,更需要社會工作的手法,幫助他們建設自身能力,爭取權益。”劉曉紅說。在一磚一瓦的5個專職工作人員中,4個來自社會工作專業,另一個則本身就是工人出身。
對于大多數建筑工人來說,業余生活是枯燥單調的,他們的飯堂中有電視的都很少。公益電影、圖書、互惠店等文化娛樂活動就成了一磚一瓦接觸和深入了解他們的最好方式。“很多女工就是通過互惠店來接觸到我們的。”劉曉紅說。
社區手法是一磚一瓦的主要工作方法之一。他們平時除了走訪工地,也跟一些在各個工地流動的工友保持長期聯系,了解工人的情況。社區活動室就選在規模大、工期長的工地旁邊的城鄉結合部。2010年成立時,社區活動室設在大紅門,現在房山長陽也開設了互惠店。在社區活動室,每周開設一次法律政策培訓,一次職業安全教育,針對建筑女工的則是進行女性工人的勞動價值和社會貢獻認知。在去年年底的調查中,工人們最關注的還是欠薪和安全問題,這是他們最直接的需求。
有一對常年漂泊在外的夫妻,最近成為了一磚一瓦建筑工人紀錄片的拍攝對象。他們在工地負責看管運貨運料的電梯,工作崗位不方便調崗,節假日沒有休息,雖然兩人都在北京,但團聚的時間沒有多少。問到參加的活動哪個印象比較深時,他們說是中秋節聚會,在節日里跟大家聚在一起,感受到了在異鄉的溫暖。其中的大姐極為熱心,操作電梯時,也不斷提醒工友,干活時要注意安全,把培訓中學習到的知識傳達給別人。
紀錄片拍攝過程中,可以看到他們明顯的變化,他們對自己的勞動價值有了更深入的看法。在電梯看守這個崗位工作時間很長了,還沒有勞動合同,他們也越來越關心勞動保障的問題。
到打工者的家鄉進行培訓,是一磚一瓦另一個工作內容。劉曉紅介紹,這項工作主要在春節、農忙等工人回鄉時節開展。由平時參與活動較多的工人骨干與自己的家鄉聯系協調,先回到村里動員,工作人員再前往走訪、活動,在村子里的人出來打工之前給予引導性培訓,比如城市生活的介紹、遇到問題后的求助途徑,并協助他們加入當地的工會。回鄉培訓去的最多的是河北的邢臺和邯鄲,村子里的人們都很支持,培訓場所就設在村委會或者學校里。
機構設置了熱線電話,希望通過前期的宣傳教育可以避免一些尖銳問題的發生。如果問題已經出現,就協助工人走法律渠道,幫助他們分析可行的解決途徑,有些也會直接轉交給公益律師。
但建筑工人的問題并不是靠社會工作者能夠完全解決的。“層層分包是建筑業工作的主要形式,很多矛盾也因此產生,越來越多的工人關注社會保障,這不是單單我們的工作能夠解決的。”劉曉紅說,“我們希望在建筑工人細分出來的工種中,可以對電焊工等相對固定的工種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流動性強的以一次任務制訂協議,而不是一刀切。”
一磚一瓦也在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勞工問題研究中心的教授合作,每年進行調研、研討、政策倡導工作。對此,劉曉紅有些無奈的表示:“現在對建筑行業的研究特別少,很多人覺得這個領域太復雜了,難做。”
在行動社會工作事務所:為流動打工女性增能
溫州女孩跳樓自殺事件,讓流動的打工女性群體,尤其是年輕的女性的生存環境受到關注。北京朝陽區在行動社工事務所今年將“流動女性增能服務”項目作為主要工作之一,此項目也獲得了政府購買支持。
項目主要在朝陽區的東湖、酒仙橋等街道展開,服務點由社工事務所與當地街道辦和社區商定。比如酒仙橋地區的活動地點選在一家較大的餐廳,為這個餐廳的外來務工人員進行培訓。
為了了解這個群體的需求,在行動社工事務所做了前期調查,然后針對每個小組的具體情況,為他們設計活動。事務所的項目部工作人員陶銀告訴《公益時報》記者,這個項目以社工的小組工作方法為主,將講座、游戲等相結合,把社工的理念融入其中,也包括心理咨詢服務。在餐廳工作的女性,平時工作兩點一線,對北京的其他情況都不了解,針對這種狀況,事務所也設計了活動幫她們開闊視野,了解自己打工的城市。
大多數服務對象比較接受這種形式的服務,因為正契合了她們的需求點。“當然也有人覺得無聊,我們會再深入了解她們的個性化需求,根據需求調整活動。”陶銀說。由于流動人口的特性,每次參加活動的人數并不固定,而且參加的人也有離開,但陶銀對此很樂觀:“他們通過活動學習到的東西,到了另一個地方,也可以帶給其他人。”
流動的打工女性,有年齡小一點,甚至可能未成年的,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跟父母一起出來打工。年齡大一點的,30歲以上的女性,是事務所工作的重點,她們來到這里目的很明確,就是打工掙錢,對其他興趣、愛好等并不太關心。“我們也必須跟他們交流,才能找到她們真正的需求點。”陶銀說。而年輕的女孩,對自身能力提高的愿望更加強烈。她們有的因為家庭條件原因不再上學,并非主動輟學,有的則想早點出來見識一下社會。社工在小組工作中會發現個別人的問題,然后分別對他們進行幫助。
針對流動女性群體的工作,對剛畢業沒多久的社工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在最初與對方溝通時是有難度的。“對方會覺得你很年輕,從小在蜜罐兒里長大,怎么知道我們的生活是什么樣的。”陶銀說,“她們會覺得不屑。最初是她們問我問題,我也借此跟她們聊社工的理念、方法。”通過活動和交流,她們漸漸地認識到這些活動對自己真的有幫助,這需要一個過程。
酒仙橋一家餐廳的一個女孩,被培養成了事務所的活動領袖,社工不在的時候,她就可以帶領其他人進行活動。從最初靦腆、不愛說話,到后來逐漸開朗起來,主動跟社工交流,這個轉變讓陶銀覺得很有成就感。這個女孩現在已經去了其他地方打工,但仍與事務所保持聯系。(本報記者 王會賢)
觀點①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徐永祥:
怎樣讓社會工作更好融入社區
多數人群在社區,其發生的問題、有所求助也是以社區為單元居多,所以我們社工想開展工作,社區肯定是主戰場。社會工作服務是以社區為本,以社區所發生的問題為我們的任務目標。但是目前,我們國家的行政體系下,社區概念與國外社區的概念不同,我們的社區還是一個高度行政化的單位,行政屬性高于社會屬性。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辦?我的理念是,分三步走,六個字。
第一步是嵌入。不論是外來的社工機構、公益組織還是社工個體,想要進入一個社區開展工作一般要通過街道辦、居委會,要經得他們同意,所以就要建立關系。要把社會工作這一個很新的元素嵌入到傳統的體系當中,要和當地的居民、居委會建立起很好的關系,贏得接納和信任,這點對于今后能否順利地開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要讓他們對你的工作放下戒心,覺得是一家人,雙方不是誰來取代誰,不是對立而是合作。
也會碰到一種很普遍的情況,就是街道希望社會組織進來后成為其下屬單位,這時候就要充分保持社工和社會組織的獨立性,因此嵌入后要進行的第二步,是建構。要把一種新的文化理念、新的服務形式慢慢滲入到舊的體制當中,溫和、漸進式地改革舊的社區管理,通過一系列專業的活動,讓他們看到居民滿意的效果,慢慢地就會轉變觀念。這個成功的案例在上海和深圳已經有很多了。
接著就是第三步,增能。幫助當地社區居委會提高能力,甚至是在社區內孵化出新生的力量。
政府、社區居委會和社會工作者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缺一不可。目前來看,我們的社會工作遇到的最大的制約或瓶頸,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公共財政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現在政府購買服務的資金來自于公益彩票福利金,還沒有納入到政府財政預算當中。廣州在這方面已經有所突破了,但是全國范圍來看還沒有,購買資金不足的問題會隨著社會工作的開展更加凸顯。
再一個還是社工人才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的建設,這方面我們國家近些年已經在大力推動了,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是分梯隊、分批次進行的,有的城市推進得好,有的城市由于整體對社會工作的認知程度低而推進得不夠。
觀點②
深圳市社會福利中心 曾凱:
建議謀劃“六系”
標準化社工服務體系:當前,我國社工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群眾得不到均等化的服務。為構建看得見的質量“尺子”,作為服務異常情況的“顯示劑”、新社工的“入門指南”、先行者的立法基礎和后來者的標桿,所以組建標準化體系已刻不容緩。這將有利于迸發均等化、激先勵后的全國性行業效應。
“電子社工”運行體系:由于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剛剛起步,政府評估手段不夠精細,給服務量造假鉆了空子,容易造成政府協議內容的虛假落實。對設立編制內社工的事業單位,苦于工作量難以衡量影響了績效工資的發放。為此,加快開發電子社工信息化系統,實現工作量實時上傳和留痕管理,既能從源頭上有效預防造假,又能相對科學地考核工作實績。
“百姓社工”社區服務體系:推廣上海市“智慧社工”系統,讓社工發揮政策鏈接者的作用。該系統一旦投入運行,社區居民只要輸入個人基本情況信息,系統將自動提供所能享受政策的清單,明明白白一次性告知每項政策待遇的受理條件和申請材料。如果居民要進一步了解辦理程序、時限和收費標準、咨詢電話,可當場向服務員咨詢,或自行取走“政策告知單”。
社工形象體系:針對專業社工社會認知度低的瓶頸,可借鑒稅務卡通形象、公安電視劇熒屏形象和城市網絡游戲形象的做法,有計劃地開發社工卡通形象、電視劇和網絡游戲;組織全國性社工形象創意設計大賽或征集活動,匯集民意民智,設計令人信服的LOGO形象、社工服務機構建筑外觀(參考公安派出所);探索在社工服務先行城市人流較大的地段獨立設立社工服務大廳,或依托社區服務中心,開展社工體驗、咨詢和同城社工服務轉介活動。
社工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指導或代理地方社工組織開展四項知識產權服務,包括申請社工機構的建筑外觀專利,申請社工LOGO商標注冊,申請社工工作法的專利或作品注冊,申請社工著作(含軟件開發),并組織知識產權培訓和提供法律咨詢。
社工事業發展指標體系(重建):目前,我國的社會工作事業發展指標體系存在“外行看不懂、內行看不清”的狀況,靠咨詢人次、個案數、小組活動數、社區活動場次為代表的這些數據難以清晰、直觀地反應社工活動的實際情況,亟待重建統計指標體系。個人建議以“電子社工”運行體系為載體,設計“受益人視角”、“直觀反映”、“自動提數”特征的新型社會工作統計指標體系。所謂“受益人視角”是相對于服務員視角而言,用受益百姓能夠看得懂的語言描述工作成果,把工作成果轉化為一目了然的公共信息;所謂“直觀反映”是揭示專業數據背后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發展進展狀態,去除勞而無功的“帶水”工作量,只把群眾受益的活動真實反映出來;所謂“自動提數”是依托“電子社工”運行體系,由系統實時、自動提取咨詢、個案、小組和社區等工作量,并在績效指針受控下由系統自動識別有效工作量,避免人為造假,淡化主觀色彩。
(本報記者 閆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