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近年的數次地震,令一批類似“卓明社”的民間救援力量逐漸成長。圖為今年蘆山地震期間,四川農業大學志愿者通過走村串戶的方式,在蘆山縣尋找災區盲點,并給災區群眾帶去藥品、飲用水和帳篷
“救災信息源用這樣一個模式串在一起是不是會更好?從信息收集、整理、核實、發布、反饋、展開救援這一條龍我們都能很好地涉及。”網名為“海龜”的網友在線上發起討論。
“能不能在救援整個過程中,更多地授權組織?現在還有一些信息不對稱,分工需要進一步明確。”網名為“老鬼”的公益人士也加入到這場討論中。
7月27日晚8時,一場名為“災害信息協作機制探討”的交流會在網絡工具YY語音上展開,與會者均是來自民間各救援機構、信息組織和其他NGO的代表,最高峰時有近50人同時在線。這是一次完全民間意義上的災害信息機制分享論壇。
這次論壇由一家名為卓明震援通訊社的民間組織發起,同時也是該機構再普通不過的一次討論會,這家從2010年玉樹地震后建立起的民間災害信息機構,在國內每次出現自然災害時都能夠發布出很多及時有效的信息,供其他民間團隊參考。
在這個平臺上工作的同事們很少有人真正見過面,大多都是通過網絡構建起彼此的信任。就在他們有時甚至會弄混男、女同事性別時,卻已經與伙伴們展開一場為剛剛發生的甘肅地震而進行的救援。
災難中萌芽
2008年汶川地震,作為北京大學醫院牙科醫生的郝南向領導請假選擇赴災區救災,郝南向同去的志愿者詢問:“你們去災區知道要具體去哪、做哪些工作嗎?”同行志愿者們大多無從答起,只知道先挺進災區,視當地的需要再作決定。
此時,由郝南早期建立的“北京志愿者之家”、后改名為“地震信息”的QQ群開始逐漸發揮萌芽作用。在那次地震與后來的玉樹地震中,眾多救援力量慢慢聚集到這個群,人群的聚集令郝南想到應該建立一個災害信息收集和發布平臺供這些志愿者們共享。
郝南接受《公益時報》采訪時說:“我們作為志愿者來到這個平臺,是因為民間救災工作對于信息有很迫切的需求。民間救援組織到了一線,眼界會變窄,只能看到正在做的這一塊事情。后方對災區各個地方與層面收集篩選整理的內容,可以對它們的工作有全方位的幫助。而現在民間團隊里專門做災害信息的非常少見,這個領域可以說是從空白起步。當然,我們來做這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災民能夠更早地得到援助。”
隨后,這個信息機構擁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卓明”。
“這是取自電影《2012》中西藏地區的卓明谷,那里有可以避開世界末日的諾亞方舟。”郝南說。
就這樣,2010年4月14日卓明團隊正式成立,并入駐新浪微博,以“卓明震援通訊社”的名稱開始災害信息發布工作。
目前,信息平臺通過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多種渠道向外發布,不少信息經常得到各大媒體的采納。災情嚴重時,郝南和隊友們一天要撥打上百個電話進行協調,保證信息供需雙方對接。
在本月22日甘肅岷縣發生6.6級地震后,截至目前,卓明震援通訊社已經以簡報的形式陸續發出了7份災害信息。
信任與協作
“簡報對于我們在蘆山地震中的救援還是很有用處的,隊伍在整個救援過程中會參考國家相關部委發布的災區災害信息,同時也會看卓明簡報,這樣使我們深入一線救援更有針對性、效率更高。”洪雙全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
洪雙全是壹加壹緊急救援隊四川方面的負責人,這是一只源自于浙江蒼南縣的民間救援隊伍。在提倡屬地救援的理念下,各地壹加壹隊伍紛紛集結成立。在蘆山地震中,壹加壹四川救援隊在災區通過卓明簡報得到了有效的救援信息。
“簡報的信息很細,從災情分析、政府與民間力量動向、物資缺乏、信息核實,直到某條村、某個人的救援需求,這是國家災害信息發布中所不具備的,對于我們開展救援工作很有幫助,能在救援第一點完畢后迅速對下一點作出有效預判和部署。”洪雙全說。
從玉樹地震開始,卓明震援通訊社面對每一次災害的發生都吹響著信息的集結號,通過大量的文字、數據和圖片信息傳遞著一個民間機構參與災害救援的各種訊息,并使之成為其他民間救援力量的信息參考。面對著海潮般涌來的災害信息,其準確性成了當務之急。
王中現在是卓明震援通訊社的協調員,這個工作做起來很費勁但他感覺很喜歡,在王中看來,信息的真偽比救災本身更為重要。
“我們跟政府發布的災害信息不太一樣。政府的優勢在于人員崗位明確,災情發生后啟動應急響應,所處災區一級的政府有專人負責災情上報,同時災情信息也會隨著逐級上報后形成高層決策下達指令。卓明則是通過當地的志愿者和一線救援人員反饋信息,再通過后方的信息員與當地災情一級的政府或者是志愿者直接溝通,獲取最實際的信息,最后通過微博、微信平臺發布,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同時我們也會在接到求助信息后通過合理推測作出預判。”王中說。
幾年前的一次信息甄別過程,至今還令王中記憶猶新,那時的王中在卓明還是一個新人。
“信息是從一個受災鄉發出的,但信息并不完全,無從查找,用上百度快照也只能看到信息的部分遺留,通過114查詢該電話也顯示不再使用,最終是在災區外圍志愿者的幫助下了解到最終的信息源。”王中介紹說,“對于災民救助,卓明除了弄清位置外還要知道需求的詳情并進行甄別。在緊急救援期,如果當地有300戶人家,那只需有100頂帳篷就已經足夠了。但在3天之后的過渡期,這300戶至少需要300至350頂,這是一個合理的范圍。同時我們還會結合現場信息員反饋情況推斷援助數量,將虛報的求助部分壓縮,并在核實后進行采購,這樣才能保證物資效果的最大化。”
就在幾天前的甘肅岷縣地震中,壹加壹四川救援隊通過卓明簡報了解到災民地點,將一批救援物資迅速轉運到了災民手中。
“物資能夠準確運抵,這就是一種長期合作產生的信任。作為獨立第三方民間機構,大家從事之初就是抱著公益的目的,所以三四年來,機構一直在信任中成長。”王中說。
困意與困境
27日的這次線上會議進行的同時,甘肅岷縣的前方災情也正不停地傳來。會后,郝南看到核實組組長“寶兒”(網名)在微信里面以疲憊的語氣留下這樣一條信息:“不管怎么說,我現在處理好這些信息,能讓災民獲得一些帳篷,不讓他們晚上過夜淋雨,我就覺得很滿足了。”
一臉困意的王中也表示:“群里其實有幾百號人,但是來來回回就那么20幾號人在做災害信息簡報工作。就拿這次地震來說,從22號到現在,我們每個人每天都睡不過4個小時。”
在這次會議中,與會的民間組織各自分享了自己在一線救援的經驗和想法,創始人郝南則從中看到了當下的問題。“平臺不完善、人手不足、人員流動性大,是當前卓明需要解決的問題。”
“沒有災害時,大家在全國各地做著各自的本職工作。災害來臨時,我們會立刻組織起來,按照信息平臺預設的崗位開始工作。但這種工作強度是很大的,有時為了核實收集來的一個信息,隊員會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打出數十個電話。”郝南說,“每次工作因為人手不足,我們都不得不迎來一些新人,為了讓他們能勝任,我們需要花人力重新對其培訓和組織。我個人覺得在未來,整個災害信息工作應該可以不依靠卓明這一個組織來做,而是讓其他各個方面的人都來參與到救災信息平臺的工作中,有更多的人和團隊,能進入到災害信息管理這個領域。”
(本報記者 張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