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嚴冬到來,街頭救助工作再次成為各個救助站工作的重點。與往年不同,今年北京市東城區的救助工作增加了社會組織的參與,朝陽區七彩昀社工事務所與東城區救助咨詢站簽訂購買協議,專業社工將介入社會救助工作。目前,七彩昀社工事務所正在招募社會志愿者隊伍,準備在近期開始街頭外展救助,并希望探索出一種有公眾參與的社會救助模式。
專業性是社會組織的優勢
據七彩昀社工事務所創辦人樊建兵介紹,東城區救助站正在招募志愿者,馬上要展開街頭外展工作。“街頭救助的工作,政府并不好做,救助要本著自愿原則,政府提供救助比較被動,不提供救助也很被動。”樊建兵說,“社會組織正好可以把這個責任承擔起來,通過組織志愿者參與,也可以慢慢影響更多公眾了解流浪乞討者這個群體。”
此前某公益組織給街頭流浪者發了嶄新的棉被,轉手就又被等在旁邊的人低價買走了。對此,樊建兵說,流浪乞討人員是一個很復雜的群體,為他們服務,要充分了解他們,也要周全考慮很多細節。對于不愿意來救助站的人員,可以給與現場救助,滿足他基本的衣食需求,但是就沒有必要發新棉被棉衣。做好事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專業性正是社工的優勢所在。
社工介入職業乞討前期處理
流浪乞討人員中,對開展救助工作影響最突出的是職業乞討者。樊建兵指出,嚴格來說,首先,職業乞討不是救助對象,因為他是以乞討為職業,以牟利為目的,而不是以生存為目的。其次,職業乞討更應該是城市管理中的問題,而且目前法律中對乞討行為并沒有什么規定。“我們的觀點是,可以不禁乞討,但可以禁某些乞討行為,比如強討惡要的。”
職業乞討的處理對于公安部門來說也是件很麻煩的事,樊建兵認為這也正為社工提供了一個工作領域:前期可以由社工來對明顯違反治安法規的行為進行取證,然后再交由公安處理,這樣會減少執法成本,也會對職業乞討有一個約束。
還可以通過宣傳讓公眾知道怎么鑒別職業乞討。怎么辨別?“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問他‘去救助站嗎?’職業乞討者基本會說‘不去’。因為這會耽誤他們做生意。”樊建兵說。
個案關懷更重要
除了在街頭開展外展救助而外,對主動找到救助站的人員開展個案工作也是社工介入的重點。
很多在其他地方看不起病的人會來北京。“大多是病情比較嚴重,家庭很貧窮,如果病的是孩子可能會被遺棄在北京,大人的話就自己找救助站了。救助站至少會盡量保證服務對象病情平穩。”這在救助站里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情況。樊建兵解釋:“每年救助站用于這部分的醫療經費,我了解的,朝陽區大概每年將近200萬元。”
除了這一類,主動來救助站求助比較多的是務工無著的人,他們沒有找到工作,也沒有生活來源。年底還會有特殊人群:沒有拿到工資的外地來京務工人員。另一大類群體就是職業乞討人員,他們很多是公安、城管在執行公務中送過來的。還有就是走失的人。
七彩昀的社工王嘉是救助站項目的負責人,她曾經處理過的一個個案的對象是一位患癌癥晚期的老大爺。由兒子陪著來京治病,但家里很窮,帶來的錢都花光后,他不愿再連累兒子,讓兒子回家,自己留在北京,然后通過醫院主動申請救助。在接到醫院消息后,王嘉跟救助站的同事前往現場,“從老大爺當時的神態,能看出來他處于一種絕望的心理狀態。”王嘉說,“但比較遺憾的是,我們沒有預料到病情的嚴重程度,沒有來得及進行臨終關懷。”在轉到救助站定點醫院后,老大爺沒幾天就去世了。救助站幫老人在北京辦了喪事,也想辦法聯系到了他的兒子前來,送他最后一程。
(本報記者 王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