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代課教師雖然沒有任何“名分”,且沒有完全享受教師的待遇,卻在特定歷史階段發揮著積極作用,特別是在西部地區和偏遠農村為維系義務教育承擔的歷史責任。
有資料顯示,西部地區代課教師約占教師總數的20%,他們從工資待遇、社會保險,到職稱評定、業務培訓等各種評優活動,均無法與正式在編教師享受同等待遇,甚至連每年教師例行體檢這種福利代課教師也沒有資格享受,而代課教師的工資通常不超過在編教師三分之一。
“代課”VS“公辦”
差的不只是錢
宜賓市忻城縣的宋思明1989年成為該鄉代課教師,工資從最初的55元到2013年的800元整整用了24年,現在她的身份仍然是一名代課教師。
“1989年代課工資55元,接下來漲到77元、180元、320元、420元、600元、800元。”宋思明扳著手指頭算起了自己工資的漲幅。
田林縣平塘鄉的宋利和宋思明差不多時間參加工作,宋利的工資漲幅為“60元、120元、170元、500元、700元”。宋利說:“鄉村代課教師的工資現階段基本相差不大。”
巴馬縣、忻城縣、田林縣是廣西境內平級的三個縣城。巴馬縣教育局副局長姚光佑告訴《公益時報》記者,巴馬縣享受事業單位編制的公辦教師,剛畢業考入時工資是1700元,相對代課教師確實多出一些,但在人事制度面前教育局也有著自己的難處,雖然公辦和代課兩類教師現有工資都是從財政支出,但在現有人事制度面前,代課教師工資待遇可能不是縣教育局就能解決的,不過他們已經在為代課教師考慮了,現在巴馬縣已經為全縣代課教師購買保險,簽訂聘用勞動合同,保障他們60歲退休后權益得到保障。
而令這些代課教師傷心的還不只是工資,還有對自己職位前途的丈量。
宋利所在的田林縣平塘鄉有公辦教師和代課教師均有的學校,宋利稱代課教師在這里基本上都是重活、累活主動往自己身上攬,讓那些年紀大的公辦教師盡量輕松一些,宋利覺得如果是這樣是不是應該給代課教師一些職務上的提拔。
“年紀稍大些的公辦教師,我們基本都讓他們去教美術、體育這些相對輕松的課程,語文、數學這樣的文化基本課程由我們代課教師來承擔,雖然工資上有著差別,但大家還是一個教師集體,應該相互體諒。”宋利說。
姚光佑說,代課教師被提拔職務擔任領導的例子還是有的,但特別少,在巴馬縣就只有一例,“代課教師擔任校級領導的概率太低,職務晉升空間不大。”
全年齡段競爭“攔”住轉公路
班秀英是百色市平塘鄉有著近20年教齡的代課教師,她向記者談起她的“轉公”之路,言語頗有無奈。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平塘鄉基礎教育薄弱,班秀英成為了一名代課教師,拿著每月幾百元的工資一干就是近20年。在這期間,班秀英坦言村里很多農婦都勸她做些生意找別的活干,但班秀英還是選擇了三尺講臺。
2005年,班秀英迎來了人生中代課教師轉公辦教師第一次考試機會,由于準備不充分,未能通過。在接下來經歷的幾次考試中,班秀英又因教學和農忙時間飽和而顧不上準備考試,均未能如愿。2013年,班秀英再次向“轉公”身份發起沖擊,最終田林縣只有26個代課教師參加“轉供”考試的指標,班秀英排在了第27位。
這令班秀英有些灰心,她覺得不應該將自己與所有代課教師安排在一起考試,考試應該按年齡分段來分別進行,這樣有助于考試公平。
通過記者了解,在田林縣、巴馬縣、忻城縣代課教師群體中年齡偏大的教師基本都覺得和年紀輕、教齡短的代課教師一同競爭有壓力,希望能夠按照年齡分段來進行考試。
宋利和班秀英一樣也是田林縣平塘鄉有著數十年教齡的代課教師,她告訴記者,最初施行代課教師轉公辦教師時,考試是分不同年齡段的。比如,教齡在20年以上轄區內有100個指標,教齡15年有50個指標,教齡10年20個指標,以原先這種方式招考,相同年齡段代課教師競爭,“這樣壓力小,機會多。”
宋利說:“現在全年齡段代課老師一起競爭,這使得我們有些吃不消,現在剛出校門就走上教學崗位沒幾年的青年人,肯定比我們沒出過大山就教了一輩子學生也干了一輩子農活的人考試效果要好。”
在宋利家里圍坐著一群人,她的一席話得到了在場許多代課教師的共鳴,這其中的很多人都和宋利一樣擁有著令人尊敬卻讓自己尷尬的代課教師身份。
“當前全縣各教學點基本都沒在招聘代課教師,代課教師數量各地都在逐步減少,群體數量的整體下降再次分齡并不容易。”在場的另一位教師說。
(本報記者 張明敏)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公益時報》官方微博@公益時報,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