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5月6日,@微公益 發布了一條微博:“近期接到多名用戶舉報,有網友利用微公益真實求助信息,發布私人銀行賬號,騷擾網友,騙取錢財!@微博管理員 已按管理規定對被舉報賬號嚴厲處理。目前,微公益項目均由具備合法公募資質的公益組織認領,愛心善款全部交由公益組織實施,微公益不收取任何管理費,我們會一如既往地尊重和保護每一份愛心。”
該條微博所附的截圖中,網友@所長別開槍是我 說到:我在微公益給個白血病孩捐過一次,然后從此私信評論轉發里鋪天蓋地的白血病孩信息。網友對@微公益 的評論回復也顯示有同樣遭遇的不在少數。
同樣在截圖中,網友@午后狂睡_Silent 則展示了@小游戲女王 提供微公益項目信息被盜用的證據:一名叫郭奧的山西大同白血病孩子,其微公益募款已結束,匯款賬號為一家基金會的賬號。但很多網友仍接到多個加“V”賬號為郭奧募捐的請求,且顯示的是私人銀行賬號。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基于社交的網絡應用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線下活動被搬到了網絡中、手機上。公益慈善事業同樣如此,從求助信息發布、捐款到善款使用,整個募捐流程都可以在網上實現。微博、微信、淘寶、貼吧、眾籌網站等各種網絡平臺上都可以見到求助信息,發布的主體各異,個人、公益組織、網絡平臺均有,且取得良好成效的案例比比皆是。但由于網絡虛擬化的特質,虛假信息、信息轟炸等一系列問題也開始顯現。除此之外,網上還有很多難以證實的求助信息,從個人虛擬空間到各類組織平臺,觸目可及。這些信息與公益慈善組織發布的募捐信息混合在一起,考驗著公眾的愛心與信心。
隨著求助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信息真假難辨、魚龍混雜。公眾對網絡募捐的認同度會否發生改變?如何應對真假難辨的求助信息?《公益時報》聯手鳳凰公益、新浪公益、問卷網推出的益調查結果顯示:七成網友對網絡募捐持保留態度。
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從5月8日16時至5月12日10時止,共有6728位網友參與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由于網絡求助信息爆炸,真假混雜,39.7%的網友表示面對網絡募捐不會捐款;32.42%的網友表示說不清楚,得看具體情況;27.88%的網友表示通過網絡,可以接觸到更多募捐信息,捐款也比較便捷,所以會捐款。
在被問及“你更相信哪種渠道發布的網絡募捐信息”時,38.56%的網友更相信由較大的網絡平臺如主流門戶網站發布的網絡募捐信息;更相信公益慈善組織通過網絡直接發布這一渠道的網友占20.86%;29.14%的網友更相信個人實名發布的;另有11.44%的網友相信其他渠道。
面對“你認為應怎樣避免使公眾受到網絡虛假求助信息的欺騙”這一問題,認為應要求提供政府部門相關證明的網友占24.46%;認為發布信息的網絡平臺應承擔審查責任的占29.01%;認為應與公益慈善組織合作,采用實名制發布的網友占20.88%;收到求助信息會自己多方驗證的只占19.42%;另有6.22%的網友認同其他方式。
公益時報記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