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北京的社區青年匯去年開始運行,今年已經達到500家。看到街頭青春洋溢的大幅社區青年匯宣傳海報,你是否對它有些好奇?青年匯是做什么的?有什么好玩的活動?或者作為公益從業者,想知道這樣一個服務青年的創新性公益平臺是怎樣運作的?那么請跟隨《公益時報》記者一探究竟。
靠譜的朋友圈
好玩的俱樂部
北京市團市委2013年開始打造社區青年匯,第一年350家。口號是打造“一個靠譜的朋友圈,一個好玩的俱樂部”。北京團市委社區部工作人員張吉昌向《公益時報》記者介紹,青年匯依托基層的社區居委會、服務站、樓宇服務中心等建設,初衷是希望建成一個能夠凝聚社區內青年,為其提供城市融入、交友聯誼、文體娛樂、教育培訓、法律心理服務等一系列活動、交流、服務的平臺組織。每個區還建了幾家重點旗艦店做示范。
通過社區青年匯網站,可以看到五花八門的活動,吉他班、公益活動、交友、參觀等,有的青年匯甚至聯絡了不少青年自組織、社會團體一起開展活動。在朝陽區的一家旗艦店——CBD的現代城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青年匯,記者看到跟他們合作的有騎行俱樂部、白領藝術團、豆瓣的攝影俱樂部、古風漢服社等,這家青年匯的活動能力可見一斑。
全市青年匯統一開展的新青年學堂項目,也正在籌備秋季班,準備招募和選拔大學生作為志愿者,為要參加成人高考的青年尤其是流動青年進行課程輔導。新青年學堂項目分春季班和秋季班,春季班主要是自主開展的各種興趣班,秋季班以成人高考輔導為主。
張吉昌說,青年匯首先通過逐層的團組織——團市委、團區委、街道團工委來進行管理和服務。總干事一般由街道副職以上工作人員擔任,可以為青年匯協調、融合轄區內資源。具體執行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項目招標,由北京市的7家社工事務所承接青年匯社工的人事、財務等管理。每家青年匯都配備專職社工,并發展自己的志愿者隊伍。然后每年通過兩次大的考核,對青年匯的服務質量把關。
挑大梁的社工
創新的服務
2012年成立的朝陽區智耘弘善社會工作事務所去年拿到了首期3年的青年匯項目。談到活動的舉辦,事務所主任馬玉琴表示,青年匯是一個新生的事物,希望重構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剛開始大家也對這種公益活動有很多不認可和不信任,社工上崗初期很艱難,隨著時間的持續和社工的努力,才越來越得到認可。今年新增的站點選址考慮的比較多,有的建在了蟻族聚集區、打工者聚集地,比如大屯路的青年匯。這些地方工作量比較大,可以配3個社工,去年都是一個人。
三里屯街道中紡里社區青年匯的地點原來在一個社區,但社區還是老年人多,后來搬到了三里屯SOHO。說起青年匯的工作,中紡里社區青年匯的社工牛爽表示:“我們這邊特點是白領多,他們最多的需求還是相親交友,還有參觀一些平時想去但去不了的地方,比如特警基地,這些還比較吸引人。”文娛類的、相親交友、出去參觀博物館等活動,很容易招募,每次都可能三五十人報名,但工作日的活動招募就比較難。“前期就利用社區的平臺,社區做活動的時候我們去發宣傳頁。在白領下班的時候,跟他們介紹,建立起自己的QQ群,當成員達到100多人的時候,一些有吸引力的活動傳播起來就更快了,現在有兩三百人。再通過微博微信等途徑傳播推廣。”牛爽補充道。
由于青年匯位于三里屯SOHO的樓宇服務中心,沒有獨立的活動空間,每次辦活動,牛爽首先要想場地怎么解決。“旗艦店在選址上有一些便利、扶持上多一些,也有很多獨立活動室。我們這里場地還是受到限制的,所以活動都移植出去,比如到三里屯SOHO的廣場、商家的場地,有一些大企業可以通過街道對接,有一些就我自己去跑。場地的錢我們沒有花過,畢竟這也是對商家的推廣,頂多是商家不贊助產品的話我們去買一些。我們自主活動經費一年不超過1萬,街道能支持的全都支持,能不花錢就不花錢。”
馬玉琴表示,與商戶合作,也是對公益理念的推廣,商戶會意識到社會責任和對社會的反哺。所謂的社會治理,其實是一點一滴做起來的。
最嚴格的考核
基本良好的結果
記者采訪的這兩周,正遇到青年匯的年中考核,社工們正對著表格查缺補漏、對名單。在《北京社區青年匯考核評估指標手冊》上,列出了90余項具體指標。考核方案和標準的確定由北京青年匯運營支持中心制定,具體的考核則由恩派作為第三方機構執行。考核員的考察方式除了核對匯報表,還包括暗訪監測、對服務對象電話回訪、對青年匯所在街鄉的黨政領導面談走訪,杜絕任何作弊的可能。
張吉昌介紹,每家青年匯的基本考核內容是每年的48項活動(今年的分配是,其中至少24次由團區委組織,12次是團市委集中開展,還有至少12次由社工事務所和青年匯根據自身特點和青年需求開展,團市委、團區委組織的活動,人員招募、組織最終也落實在青年匯社工身上)。這48次活動,每次參加的人數不少于20人。此外,每年需要聯系至少600名青年。
考核排名靠前的有獎勵,比如獎金、外出考察、晉升機會等,也是為了鼓勵待遇本來就低的社工繼續堅持下去。至于這些指標能不能完成,與各家青年匯的基礎條件、社區環境、社工能力都有關系。牛爽就表示,48項活動的指標,聽著難,其實不難,而且如果排除每次20人的要求,半年做到一年的指標次數都可以。
去年的考核結果還可以,張吉昌認為活躍度是基本達到滿意的,大部分青年匯社工是去年6月份到崗,到年底的時候幾乎完成了整年的活動目標。也是基于去年活動的基本良好,今年推廣青年匯的過程也比較順利。但也有不那么讓人滿意的地方。比如青年社工流失率很高的問題在青年匯也存在,有的青年匯社工離崗后沒有及時補充,會出現工作的延誤。
社工的流失
現實的問題
北京市處于起步階段的社工行業,其不足之處:待遇低、流失率高、欠缺經驗,在社區青年匯的工作中也體現出來。
去年第一批青年匯社工,是在青年匯籌備的同時招募的。由社工事務所發布招聘公告,組織應聘人員參加團市委統一組織的筆試、面試。只有考試合格的人數超過20人,這家社工事務所才能有承接青年匯的資格。據馬玉琴介紹,他們事務所去年報名的人數有400多,實際參加考試的是232個,筆試合格的60個,最終通過面試的32個。
今年新增的青年匯站點也分配到7家事務所,馬玉琴說,經過一年的運營,今年再招募社工的時候,報名人數和人員整體水平都有提升,有很多參加青年匯活動比如新青年學堂的人來報名。
社工的流失率,每家事務所有所不同,承接全部西城區青年匯的悅群社工事務所,流失率是比較低的。悅群負責青年匯的社工安辰告訴記者,去年年底的時候,悅群社工沒有流失,合同滿一年后,有4位社工離開。但在朝陽區的一家青年匯,其負責的街道領導告訴《公益時報》記者,開始的6個月里走了5個社工。出現這種走馬燈式的換人情況的不只這一家。
社工流失,最主要的就是待遇低,青年匯社工年薪5萬,包含五險一金。這個待遇,招到的多是剛畢業的學生,或者最多有一兩年工作經驗,工作年限多的很少,而且很多沒有社會工作知識和經驗。三里屯街道中紡里社區青年匯的社工牛爽,30歲,屬于年齡偏大的,今年剛考了社工證。牛爽坦言,如果工資能夠達到3500元,可能會長期做下去,畢竟自己和妻子家都在北京,還沒有孩子,壓力不算大,但現在的待遇,如果以后要孩子,肯定就要為家庭考慮一下。而對于家在外地,還需要租房、生活、社交的孩子來說,這點收入肯定是不夠的。
公益時報記者 王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