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木蘭
項目官員 劉曉雪
“鹽堿地不可能孕育豐美的生命,“鹽水效應”中很難誕生偉大的機構。景行計劃的機構資助著眼于機構的持續發展,為那些有潛力的機構,創造資源和空間,去突破發展瓶頸,成長為更大的帶動行業發展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力量。”
在一次南都公益基金會的秘書處團圓會上,大家七嘴八舌地為即將推出的新項目取名字:“得容易理解,不用翻譯。”有人建議。“就叫‘機構伙伴支持計劃’得了,言簡意賅。”又有人提議,但隨即被否定:不響亮!
當晚,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群發郵件:回家一瓶俄羅斯波羅的海6號烈性啤酒下肚,來了靈感。《詩經》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映出腦海。這兩句的意思是:“仰望高山,行大道”。“景行”即大道。“機構伙伴計劃”有直白樸素的好處,也有缺少內涵的毛病,有可能會因品牌元素不足而叫不響。在伙伴之后加上“景行”——同行大道,就增加了項目的目標感和理想色彩。
“機構伙伴景行計劃”由此誕生。
作為支持公益組織發展的項目,“景行計劃”選擇資助對象的條件非常“苛刻”——公益行業中的領軍機構或行業中的平臺型機構。項目官員介紹:“這些機構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基礎,但也有很多短板,‘景行計劃’就根據機構的需求提供幫助,你現在是人力資源方面需要錢,那么我這個錢就給你用于人力資源;如果你這個項目能夠幫助別的機構,那么也好,這個錢給你,你再去支持別人,這是根據你自己的需要調整。”
想獲得“景行計劃”支持的機構必須同時具備業務有效性、團隊成長、行業帶動性、面臨發展瓶頸四個特點。業務有效性是指機構已形成針對某項社會問題的解決模式并產生受認可的成效;團隊成長性是指機構的團隊有信念和雄心、開放、善于學習和反思、樂于合作和激勵他人、有互補性;行業帶動性是指機構必須提供某種示范作用,或者能支持其他機構、行業環境的發展;而面臨發展瓶頸是指機構正處在戰略轉型、核心領導人更迭、規模化發展等重要突破期。
滿足上述條件的公益組織一旦成為景行伙伴,每家機構每年即可獲得30~50萬的資金支持,被資助期限不少于三年。而資金用途則每家根據實際情況各有不同:新業務研發、團隊建設、經驗梳理、戰略規劃、籌資、品牌傳播,甚至財務建設、管理行政費均可。
以第一批景行伙伴為例,“上海新途社區健康促進社”獲得的資金用于領導層及籌資人員工資、團隊能力建設、籌資活動開展及能力建設、新城市發展支持;“成都市愛有戲社區發展中心”獲得的資金主要用于優化機構崗位配置、系統梳理機構經驗、新項目的研發和開拓;而“自然大學”獲得的資助則用于執行團隊的人力成本、辦公經費、聯會網站建設以及年會的部分費用……
“我們的資助不一定是資助你去做項目,而是把錢放到對你機構的發展、對人的發展最有價值的點上,就是把錢花在刀刃上。這樣的一個資助,實際上有一種杠桿的效果,這筆錢作為一個杠桿,讓你去撬動更大的資源。”徐永光說。(張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