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本報記者 張明敏
沒有催淚的音樂,沒有絢麗的燈光,主持人是紀錄電影里的主人公,這樣一場影片首映式,卻贏得了十幾次掌聲,很多人被感動落淚。
這是一部特殊影片的首映式——《美麗鄉愁》,電影記錄了無錫市發改委一名公務員,連續17年利用公休假時間,88次到陜西延安、46次到貴州扶貧的真情故事。
6月18日首映式之后,影片將進行百城萬場免費放映,放映活動中還聯合當地公益慈善組織進行募捐活動。
在影片首映前,影片拍攝地陜西、貴州兩地的3萬多名貧困老人,均已獲贈一份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這使得這部紀錄片從內容到放映形式都充盈著公益的色彩。
偶然探訪結下“善緣”
1998年,江蘇省無錫市黨政代表團前往陜西延安進行考察。當時在無錫市協作辦工作的范躍寧是其中一員,負責攝影、攝像。
汽車行進在陜北的黃土地上,卷起厚厚塵土。一處空曠地帶,有人提議下車方便,一群孩子從范躍寧身邊跑過。得知孩子們是從很遠地方來到此處上課,范躍寧提出看看孩子們的教室和老師。
一孔黃土窯內的教室很快呈現在他眼前,窯洞破舊,但洞頂插著的一面五星紅旗卻格外“鮮艷”。年僅23歲的代課教師教授著一至五年級的課程,范躍寧問她:“這么苦為何還教?”老師答道:“不教,孩子們連名字都不會寫。”離開時,范躍寧和同事們湊齊了500元錢,遞給這位老師,讓她買一面新的國旗。
這所窯洞小學師生合影的照片被范躍寧完整記錄下來并保存至今。
隨團探訪的這種經歷給范躍寧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讓范躍寧堅定了他慈善的決心,同時也造就了他個人的“范式慈善”。
陜北條件艱苦,水資源嚴重匱乏。范躍寧隨著探訪團深入延安宜川縣丹洲鎮程落村走訪,這里住著200多戶農民,近千人口,但當地農民常年飲用遠處溝里含氟量極高的劣質水,許多人因此患上“大骨節病”,唯一辦法就是在當地打深井尋找優質水源,但當時打一口深井需4萬元,對當地農民來說,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范躍寧帶著村落地形圖回到無錫尋找資源。無錫國聯集團領導得知此事后,發動集團員工募捐,很快湊齊4萬元錢打井費用,村民們在該村不遠處很快打出了一口清泉水井。
為不讓村民長距離挑水吃水,范躍寧又想著如何能將這一股清泉引入村民家中,而這次估算費用是20萬,有些村民想著有水吃就很滿足,勸范躍寧作罷。但范躍寧的堅持最終讓事情得到了圓滿解決。
無錫國聯集團發動員工再次捐贈,這次捐出了整整16萬元,當地農民被感動了,主動提出不要工錢,全村老少齊上陣,為建好“生命之水”通道奮戰數十天。
通水當天,縣里領導、媒體都來見證,當地村民從來沒有見過自來水,不知道如何操作,經人授意后,自來水從管處嘩嘩流出,引得眾人歡呼,而從未見過此景的村民卻被這一幕驚呆了。一張陜北缺水地區農戶家通水不笑的照片被范躍寧記錄下來,隨后被多家媒體轉載。
讓愛傳遞下去
對貧困村的幫扶之外,資助貧困孩子,范躍寧同樣不落人后。
王澧泛舟是范躍寧資助的第一個孩子。還是1998年那一次考察,當時王澧泛舟正上初一,家境不好,范躍寧得知她的家庭情況并不樂觀后,決定與她結成“一對一”幫扶關系。
回到無錫,范躍寧通過寫信等方式,鼓勵王澧泛舟好好學習,樂觀面對未來人生,并不時幫助她解決困難。長時期的鼓勵,使得王澧泛舟樹立了堅強的人生信念,并通過努力讀完學業,畢業后到無錫就業。
工作前幾年王澧泛舟吃過不少苦頭,但正是先前有著范躍寧的鼓勵使她克服一個個困難。
一次企業的經營風險遇到了王澧泛舟的堅持,使得她的人生軌跡再一次改寫。
2000年,王澧泛舟在無錫當地一家物業公司從事管理工作,由于經營不善,該公司領導和員工相繼離開,只留下王澧泛舟一個人堅守。范躍寧看到此種狀況勸她換工作,她卻說:“我也走了,這里留下的300多戶居民水、電、物業咋辦?”最終,王澧泛舟的執拗為她贏得了人生機會。
另一家公司接管小區聽說此事后,當即委任她為小區物業經理,管理全小區物業。
王澧泛舟說:“正是有了范爸爸在延安的教誨才有我今天的成績。”如今王澧泛舟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同時也成為無錫市新市民。
2005年,王澧泛舟在無錫結婚,她將自己收到的6022元禮金,通過無錫市慈善總會捐贈給新疆阿克奇貧困牧民和學生。
王澧泛舟說,自己要將范爸爸這份愛傳遞下去。
“范式慈善”成資源平臺
17年,88次到延安,46次到貴州,資助了5000多名學生,這名普通公務員堅持的善舉換來了榮譽。
2006年,范躍寧被中宣部列為全國志愿扶貧先進典型,也先后成為江蘇省、陜西省,無錫市、延安市的道德模范,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一個“雙省雙市”道德模范。
有人說,范躍寧做善事出名了,也有人說,范躍寧在“作秀”。每每遇到這樣的問題,范躍寧總是微微一笑,不做太多解釋,只說自己能堅持17年,這其中更多的力量是來自于這些被扶貧的群眾,他們的每一次變化都給予自己很大的力量。
現在總有一些人找到范躍寧,希望能夠幫助延安當地建立希望小學,或者與當地貧困學生“結對子”,遇到這些事情,范躍寧總是以自身經歷告訴對方,“陜北更缺的是安全衛生的飲用水”。碰到要求“一對一”結對子的,他總要反復詢問:“結對子您有時間嗎?能經常寫信鼓勵孩子嗎?”
對于慈善的態度,范躍寧很堅決,他說:“慈善需要熱心腸,但更需要真心實意的投入。”
善行被廣泛傳播,也使范躍寧接觸到更多的慈善資源,他開始更多地讓自己發揮慈善平臺的作用。
通過范躍寧的牽線搭橋,還使得全國聞名的江蘇江陰市華西村與延安延川縣結成了幫扶對子。
當年,范躍寧與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共同當選“江蘇好人”,這次榮譽使他們彼此相識。此后,范躍寧多次前去拜訪吳仁寶老書記,希望就公益慈善進行雙方合作,最終促成此次事件。
江蘇永鴻集團董事長胡鴻飛是范躍寧的好友,看到范躍寧長期的公益堅持,胡鴻飛有些觸動,決定和范躍寧共同完成慈善夢想。
從最開始資助范躍寧一張火車票,到如今決定在范躍寧扶貧的貴州黔東南黃平縣投資23億開發農業綜合體生態舞陽湖項目,這一晃跨過了十多個年頭。
2013年9月26日,由范躍寧牽線促成了江蘇永鴻巴布洛集團公司巴布洛農業生態谷與貴州黔東南黃平縣簽約成功農業綜合體生態舞陽湖的開發,總投資預計達23億。
據胡鴻飛介紹,生態舞陽湖建成后,將優先雇傭當地村民,并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使外出打工的當地人能夠留在當地務工,讓留守兒童、留守老人不再留守。
如今的范躍寧在慈善道路上越走越寬闊,他說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去做。
他常說:“我幫不了1000個孩子,我可以幫1個10個,我做不了1000件好事,我可以做1件10件,只要大家攜手同心,少抽一條好煙,少喝一瓶好酒,整個社會就會溫暖如春。”
對話《美麗鄉愁》導演鄭偉
《公益時報》:拍攝這部紀錄電影的初衷是什么?
鄭偉:拍攝一部現實題材的紀錄電影,是我內心的一個夢想。這部作品的拍攝,希望傳遞兩個層面的“致敬”:一個是向范躍寧及愛心人士的致敬,他們是屬于行動派的;另一個,是向故鄉的致敬,這個故鄉屬于我們所有人,無論是離鄉的,還是在原鄉守望的人們。
《公益時報》:你如何評價《美麗鄉愁》?
鄭偉:每個人對于鄉愁的理解都不一樣,片中不同的人物呈現出了不同的表達。影片以范躍寧作為主人公和主線,也由此對中國農村的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入呈現,但沒有刻意表現或渲染貧困,提取的是一種質樸的陽光的精神氣質,這也是整部影片的基調。
《公益時報》:這是一部公益電影,如何讓公益價值傳播?
鄭偉:《美麗鄉愁》已經在國家廣電總局電影數字節目中心同步上線,全國農村數字電影院線的發行、放映機構可自行采購。首映結束之后,將在無錫和延安進行百場公益放映,放映活動中會配合當地慈善或公益組織進行公益捐贈。就像首映式當天,3萬多名老人的意外傷害保險捐贈,是由支付寶公益和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為拍攝地陜西延安、貴州黃平60歲以上老人專門提供的。希望在全國百城萬場的放映過程中,影片作為公益傳遞的一種載體。
《公益時報》:該片的拍攝周期和市場前景如何?
鄭偉:《美麗鄉愁》前期拍攝跨度一年半,累計拍攝120多天。影片得到了聯合攝制方、愛心企業江蘇永鴻集團的熱情支持。影片投資100萬,前前后后自己也貼補了七八萬。相對于故事片或商業片,中國紀錄電影的票房狀況目前還處于比較尷尬的階段,而且這個題材也相對特殊,更多希望在實現文獻紀錄價值的同時,實現一種社會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