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最近這些日子,正是北京市捐贈物資分類處理基地最忙碌的時候。
每到季節更替的時候,捐贈,就會成為市民處理舊衣物的途徑之一;剛剛過去的10月份又恰好是北京市“冬衣送暖”主題公益募捐月,分揀員們每天都在做著分類、清洗、消毒、熨燙等繁瑣的工作。
雖然捐贈熱情很高,但回收來的舊衣物存在污跡、破損等諸多問題。據統計,北京市捐贈物資分類處理基地受理業務以來,總共接收捐贈舊衣物96萬件,其中只有30萬件舊衣物符合捐贈要求,這樣估算大概有近7成舊衣物不達標。
舊衣捐前須經18道工序
在面積約4000平方米的方形大倉庫里,一個個裝得滿滿當當的編織袋堆成了小山,最高的能摞起五六米高,袋子上“首都人民奉獻愛心”的大字十分醒目。這里就是位于通州區張家灣鎮的北京市捐贈物資分類處理基地。剛剛過去的10月,是北京市“冬衣送暖”主題公益募捐月,全市共接收捐贈舊衣物65萬件,從收集、運輸、初檢到注記打號、分類、清洗、消毒、熨燙和整形包裝,一件從市民手中捐出的舊衣服要經過18道程序才能最終被統一捐出。
作為基地的一名分揀員,徐光輝每天經手的衣物有300多件,他的工作就是把從全市各捐贈站點收集來的衣物進行初分初檢。“全新的衣物可以存入捐贈庫房,也可以放在慈善超市義賣或者供市內的困難戶免費領用;八成新的主要是清洗消毒打包后對口支援貧困地區;剩下的不符合標準的就要被拉到再生加工基地進行加工處理”,老徐說,不同的衣服被褥有不一樣的用途,“我們分揀員必須保證每件經手分揀的衣服符合要求,這樣才是對受捐贈的人足夠尊重。”
打開衣服,先看外表,再檢查里面,最后重點看看領口、袖口、口袋邊和拉鎖……雖然老徐在每件衣服上花費的時間只有一兩分鐘,但絕對稱得上“火眼金睛”,有些衣服腋下的小裂縫也逃不過他的眼睛。“帶拉鎖的衣服一定要檢查拉鎖是否能用,不然人家拿回去沒法穿”,老徐說,雖然分揀衣服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但工作量很大,從早晨8點半到晚上6點,沒有閑著的工夫。
對于市民的捐贈熱情,他體會很深,“不然也不會有這么多衣服被子,但如果大家能在捐衣物的時候再進行一些把關會更好,我們經常會發現捐來的被褥有很大的異味,或是衣服上有沒洗干凈的污跡,還有長期穿著形成的破損,這些都不能捐出,而只能回收利用”。
“對于市民的捐贈衣物,我們要保證經過分揀清洗整理后,整整齊齊地交到受捐者手中,同時對于達不到捐贈標準的衣物,也必須保證不能丟、不能變成黑心棉”,北京市接受救災捐贈事務管理中心負責人說,“衣物捐贈涉及到每位市民的公益之心,我們必須用完全敞開的心態和細致的工作為它好上添好。”
超過8成新 衣物才能捐
據統計,北京市實現接受捐贈常態化的一年時間里,共接收捐贈舊衣物96萬件,較往年增長了30%,其中,共有30萬件符合要求的衣物經過處理后,用于對口支援和救助本市困難群眾。在剩下的廢舊衣物中,近50噸不適合捐助的舊衣物被再生處理,制作成布包、布袋等,一部分會放置在慈善超市義賣,同時也會回贈給捐衣物的市民留作紀念。
“但是,接收的捐贈衣物中有許多達不到捐贈要求”,該負責人說,對于向外捐贈的物品,衣服需要8成新以上,即衣服沒有過于明顯的污跡、破損,且不是奇裝異服,而棉被褥則需要全新,“之所以這樣要求,主要是因為受捐者也需要被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們把有破損、褪色嚴重或薄透的衣服送給受捐者,把已經起球、有異味的被褥送給受捐者,其實對他們是一種變相的傷害。”
“雖然處理一件衣物的人力物力成本有點兒高,但既然市民有捐贈熱情,我們就應該做好服務。”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探索通過招募志愿者和與社會組織聯合的方式合作,提高捐助效率,降低處理費用,同時,也希望市民在捐贈前將衣物清洗干凈,分類用塑料袋或編織袋包裝分好,在包裝外標注清楚袋內物品、件數及捐贈者姓名、聯系方式等,確保捐贈物品不再二次污染。
“發衣服比發錢更有效”
孫鵬飛,北京公益服務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在舊衣捐贈領域做了9年之久,每每看到被捐贈者穿上干凈的衣服,暖意和滿足感就會蔓延全身。回想9年前,為了一個青海的定點資助項目,在沒場地、沒人手的情況下,他和幾個志愿者在回龍觀的大街上,拉起一個橫幅,路邊做起了舊衣捐贈公益活動。沒想到,由于他們的堅持以及身邊人的帶動,如今舊衣捐贈在回龍觀地區已經成了一個固定“節目”。每年10月的最后兩周,在回龍觀體育公園的中心舞臺上,成百上千的舊衣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
“他們捐過來的衣物不僅洗干凈了,還按照大人、小孩、男孩、女孩,甚至幾歲到幾歲,精細地分類和打包。”這足以讓孫鵬飛感動。回想多年前,捐來的衣服什么都有,甚至連內衣都卷在了里面。
從去年開始,北京公益服務發展促進會參與了“暖陽捐助行動”,面向全市募捐舊衣并向京津冀以及西部貧困地區分發捐贈物資。上周,孫鵬飛和志愿者們前往青海,為當地的貧困村民分發衣服。一位老村長找到孫鵬飛,感謝的同時感慨:“你們發的這些衣服啊,比發1000塊錢更有效果。”
孫鵬飛不太明白,老村長解釋說,如果發錢,全村不論窮富都得發,發衣服卻能解決窮人的燃眉之急。老村長的這幾句話讓孫鵬飛想起在內蒙古一家老人院發羽絨服時,一位大爺穿上衣服朝志愿者們豎起了大拇指;在青海給一個鞋幫都掉了的孩子遞去一雙新鞋,男孩卻把舊鞋夾在腋下舍不得扔掉……孫鵬飛覺得,把物資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才是真正的公益。
不過,孫鵬飛也發現,在舊衣捐贈過程中,由于捐贈者不了解被捐贈者的實際需求,舊衣捐贈的質量并不高,經常能看到一些破損和有污漬的物品。“其實捐贈者在捐前想一想,這件衣服自己會不會穿,如果能穿,再決定捐出去。”孫鵬飛認為捐贈是一種幫助而不是施舍,獻愛心也應當將心比心,衣服能整潔完好地穿在被捐贈人的身上,其實是一種相互的尊重。
千余捐贈點方便就近捐贈
據了解,除每年10月的“冬衣送暖”公益募捐月外,從2014年年底起,北京市還將每月25日定為“愛心捐贈日”,當天全市1000多個基層捐贈站點面向全體市民開放,方便市民就近捐贈。同時本市100個慈善超市還可在捐贈日外接受日常捐贈,從而改變了以前因為捐贈物資“存儲難、運輸難、出口難”而導致的捐贈站點開放數量少的問題。
而真正支撐全市各站點敞開收的,是去年北京市接受救災捐贈事務管理中心通過購買服務在通州建立的首個捐贈物資分揀基地,承擔了包括收集、運輸、分揀、清洗消毒、整理、包裝、運送至本市捐贈庫房及各慈善超市等全套后續工作。
此外,為了進一步方便市民捐贈,到“十三五”末期,北京市還將建立社會捐助信息平臺,全市慈善超市將達到300家,捐助站點達到2000個,最終形成覆蓋全市的市、區、街、社區四級接收捐贈服務網絡。同時,未來北京市還將建立社會捐助信息平臺,進一步擴大接受捐贈物資范圍,從衣物擴大到中小型電器、文化用品和家具等生活用品,打造捐贈二手物資交易平臺,增強捐贈物資轉化為捐贈資金的能力。 (據《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