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高文興
如今,在城市的居民區中,我們不難發現垃圾桶都以不同顏色進行區分。這些各色垃圾桶隨著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的開展,已至少在國內出現了15年。可以說,作為一項理念,“垃圾分類”在國內已得到了一致認同。然而,我們掀開這些垃圾桶,十有八九看到的卻仍是各類垃圾混雜的景象。在一個小區中,能說清楚垃圾分類具體做法的普通居民也屈指可數……15年來,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踏步不前,從事社區垃圾分類的公益機構因成效差、缺乏重視和資金等原因,也逐漸退出了這一領域。
如何破解垃圾分類工作止步不前的尷尬境地?帶著這一問題,《公益時報》記者前往日本——垃圾分類領域的典范鄰國,看看同一袋垃圾在這個國家的不同旅程。
伊藤家的垃圾之旅
伊藤家門口的垃圾回收站
2015年11月19日早晨,日本愛知縣豐田市伊藤家。
用完早餐后,伊藤把牛奶玻璃瓶、罐頭魚鐵盒和三明治塑料包裝這三件垃圾分別裝進三個不同的垃圾回收袋,再放到家門口的垃圾回收箱里。這一天是豐田市的垃圾回收日,不一會兒,一輛垃圾回收車來門口收走了伊藤家的垃圾。
伊藤向《公益時報》的記者說:“日本人都有垃圾分類的習慣,從小學四年級就開設專門的課程培養垃圾分類意識。像這種家庭垃圾,要扔到指定的回收點放置。”
據了解,日本地方政府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垃圾分類與回收方法。以豐田市為例,生活垃圾被分為以下八大類別:可燃燒垃圾、不可燃燒垃圾、塑料容器和包裝、瓶和罐、有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標識的塑料瓶、廢紙類、有害垃圾和大型垃圾。
同時,針對不同的垃圾也分別有詳細的投放方法的規定,如可燃燒垃圾、不可燃燒垃圾、塑料容器和包裝要裝在45升以下透明或半透明的垃圾袋里;瓶和罐以及有PET標識的塑料瓶則要放到指定的網兜內;而大型垃圾則必須申請上門收集等。
伊藤家三袋垃圾的最終歸宿是一家名為“豐田市環境監測中心垃圾發電廠”的非營利組織。在這里,伊藤家的三袋垃圾將會按類別進行焚燒處理。
豐田市環境監測中心垃圾發電廠由政府投資興建,委托豐田市環境監測中心管理,每年利用垃圾發電向日本國家電網售電可獲40億日元的收入。發電廠的工作人員表示,發電廠每年的運轉費用遠不止40億日元,屬于虧損運營,但即便是這樣,這家發電廠也已運行了40余年,每年虧損由日本政府補貼。
豐田市環境監測中心垃圾發電廠顯示的當日發電量
談到這種虧損,工作人員笑著說:“其實,環境保護就是要付出昂貴的經濟代價,就像中國有個詞叫‘燒錢’一樣。”
在這里焚燒的垃圾需經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焚燒會在1300攝氏度高溫下進行,將一部分垃圾轉化為蒸汽,經過煙氣脫硫裝置降低污染后直接排出,還有一部分在第一階段未完全燃燒的垃圾,將會經過第二階段1400攝氏度高溫繼續燃燒,對于仍未充分燃燒的約5%左右的垃圾顆粒將通過蒸餾水形成結晶體,垃圾焚燒廠會將這些結晶體以適當價格賣給工業用混凝土等原材料制造商,工業原材料制造商再通過最高不超過10%的比例摻入混凝土的制作過程中,這在日本被視為工業原料制品的合理添加范圍。
我們在做“無用功”?
回看國內,2000年,建設部城市建設司確定北上廣等八個城市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2004年7月,《全國“綠色社區”創建指南(試行)》發布,在固體廢物的處理和處置方面提出:“做好固體廢物的分類投放和分類清運與處理處置。目前還不能進行分類清運與處理處置的地方,應該實行垃圾袋裝,定時定點投放,并及時清運”;2010年4月,住建部又發布《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指南》,在基本要求中指出,“應盡可能從源頭避免和減少生活垃圾產生,對產生的生活垃圾應盡可能分類回收,實現源頭減量。”
15年來,國內許多城區都開展了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但在缺乏可操作性指導和法律缺位的情況下,國內試點城市的垃圾分類工作并不順利。
杭州就是2000年的首批試點城市之一,但后來卻不了了之。2010年初,杭州再次啟動試點,將垃圾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廚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別對應紅色、藍色、綠色及黃色四種顏色垃圾桶,并免費提供可降解的廚余垃圾袋。目前,垃圾分類已經覆蓋了杭州98%的生活小區,每年93萬噸垃圾進入可回收渠道。
但在杭州大多數小區垃圾桶中的實際情況卻不像數據上的“那么好看”——盡管垃圾桶上有明確標識,但很多不能降解的垃圾袋還是赫然放在廚余垃圾桶內;免費發放的可降解垃圾袋里,明顯能看到衛生紙、塑料瓶等非廚余垃圾。
為了破解難題,杭州部分小區在垃圾分類推行后開始了垃圾分類“實名制”,但遭到了不少居民的不理解和抵制。
最要命的是,即使分類和撿運這兩個環節都做得很好,到頭來還是沒有供回收利用的地方。大部分垃圾只有兩個去向:能燒的送到發電廠焚燒,不能燒的就運到垃圾填埋場。這就意味著,前期的居民和運輸環節,不少都為無用功。
按照201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到2015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0%以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50%的設區城市初步實現餐廚垃圾分類收運處理。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達到30%,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達到50%。到2030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全面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
但這一目標的實現,還需要很大的努力空間。“僅僅有條例有規定是沒用的,百姓只有熱情也沒用?,F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執行部門空白,就連我都不知道誰在執行,哪個部門在執行。”中華環保基金會主任李京華從2004年就開始從事垃圾處理方面的工作,十多年過去了,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垃圾分類在國內推行得很艱難。“以北京為例,這項工作推行了十多年,但效果甚微,責任在誰也不好說。”他說。
此外,經費不足也是垃圾分類工作遲遲不能推行到位的原因之一。有業內人士算了筆賬,以廣州為例,如果持續3~4年,僅發放垃圾袋就需14億元,以200人配1名指導員計算,廣州市1800萬人,每年需花費40億元。這樣的投入,即便對于發達城市來說,也是不可想象的。
日本的解決方案
豐田市環境監測中心垃圾發電廠完全虧損經營,但日本政府對其補貼力度很大。圖為一輛垃圾回收車正在該發電廠卸下垃圾。
在日本,垃圾分類也不是那么輕松的事情。由于人們一天內產生垃圾種類繁多,加上日本垃圾分類劃分嚴苛,要想完成垃圾分類并不那么容易,很多日本家庭選擇按照垃圾劃分種類在家里就準備好了相應數量的小垃圾桶,將垃圾分類的袋子分別套入指定的垃圾袋,這樣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經完成垃圾分類了。
伊藤家的垃圾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國內頭疼的分類垃圾袋經費,在日本是自行購買解決的,不同容量的垃圾袋價格不同,付費購買垃圾袋也相當于購買了垃圾收集和處置費用。
在伊藤家可以看到,每種垃圾袋都有特定的顏色分類、有系列號,并且,每個地區只能用本地區的垃圾袋。這些垃圾袋的厚度一般為0.03毫米,容量一般分為10升、20升、30升和40升等,每個袋子分別售價人民幣1.6元至6元不等。垃圾袋大都采用透明或半透明的形式,很多地區還要求實名購買,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監督作用,進一步要求民眾提高自覺性。
此外,如果日本家庭中有無法放入收費垃圾袋的垃圾,須聯系大型垃圾受理中心進行處理。電視、空調、洗衣機、衣物烘干機、冰箱、冰柜等廢品須聯系家電可再生利用受理中心;電腦回收須聯系廠商、銷售店或電腦3R推進協會。
無論是生活垃圾、大型垃圾、有害垃圾等的收集,通常都需要通過購買票據等形式付費,或是在一定時限內按超過的既定件數付費。日本對一半以上的人口實行垃圾從量收費。一般情況下,有害垃圾和資源垃圾的收運是免費的,可燃燒垃圾和不可燃燒垃圾的收運則要按垃圾體積付費。
伊藤說:“這種垃圾從量收費的標準,實際上就意味著‘多扔垃圾多付錢’。”
懲罰制度必不可少
伊藤展示的垃圾分類袋
記者向伊藤提出了一個假設,如果早晨那三樣垃圾包裝未經過分類就直接扔進垃圾桶會怎樣呢?
伊藤說,如果垃圾沒有分類的話,就不會被裝車拉走,一直堆積在家門口的垃圾箱里,同時還會被舉報、罰款,甚至觸犯法律。
談到法律,日本制定并實施了嚴格的法律對垃圾分類處理進行規范,如《廢棄物處理法》《關于包裝容器分類回收與促進再商品化的法律》《家電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等與垃圾減量相關的法律。其中,《廢棄物處理法》第25條14款規定:胡亂丟棄廢棄物者將被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1000萬日元(約合83萬元人民幣);如胡亂丟棄廢棄物者為企業或社團法人,將重罰3億日元(約合2500萬元人民幣)。日本法律還要求公民如發現胡亂丟棄廢棄物者須立即舉報。
不僅垃圾分類有相應的規定,垃圾收集日和具體投放時間也受到嚴格的限制,如果錯過了規定日期的指定時間,就只能存放垃圾到下個收集日再進行投放。
日本的街道上幾乎不設垃圾桶,一般只在便利店門口和自動販賣機旁邊設置公共垃圾桶或者大型活動的時候會有臨時的垃圾桶。日本居民要按照規定的日期和時間段在規定的場所扔垃圾,由當地地方政府負責回收。
日本有的行政區會在年底給每一家住戶送上第二年的垃圾投放“年歷”,上面的日期會用不同顏色來標注,提醒居民哪一天可以扔哪類垃圾。即使沒有“年歷”,居民也可以通過市報、政府官方網站等方式了解到垃圾收集日的具體信息。
伊藤說,他們家就有地方政府分發的垃圾回收日歷,上面清楚表明每周回收哪一類的垃圾。
國家NGO進退兩難
在這些年中,有不少公益機構因垃圾分類試點而設立,他們曾深入一線社區,進行垃圾分類的推廣工作,但至今還在堅持的卻屈指可數。
在上海浦東新區濰坊街道,有一家名為“地球家園環保服務中心”在成立時曾是多方關注的焦點,主要從事向居民回收廢塑料、廢玻璃、廢紙、廢金屬等四大類生活垃圾的廢棄物,工作人員統一著裝上門向居民發“家園卡”、回收廢棄物,并指導居民如何對垃圾進行分類。居民交出的廢棄物全部變成家園卡上的積分,居民憑積分可以到專設的超市里換購飲料等日常用品。
但是在開辦僅半年多后,這家服務中心便大門緊鎖。從社區垃圾分類一線退出的公益組織,這并非是個案。從事環保公益領域多年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早在7年前,公益組織間陸續興起了一股推廣垃圾分類的熱潮,經過了2010年世博會的契機,更有大批公益組織涌入社區,開始為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指導和服務。
“當時做得比較好的有熱愛家園、福田環保,屋里廂也有項目,青草部落、自然之友也會定期開展活動。“然而,如今再回過頭來看,幾年過去,依舊在堅持的機構卻已經屈指可數了。”只有熱愛家園和福田環保還算比較堅挺,很多組織都不做了,有的即使還在堅持,也退回了前期宣傳為主的形式,活動的頻率還不到盛行時的三分之一。”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環保組織負責人指出,不愿再從事垃圾分類進社區的一線項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不到關注和重視,得不到肯定和鼓勵,也挫傷了員工開展項目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在政府購買公益組織服務的公益招投標中,這些做垃圾分類一線項目的組織坦言,自己的項目并不是街道社區最急需的,自然而然不會成為街道優先采購的項目。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缺經費,這是很多公益組織共有的困境,對于做進社區開展垃圾分類一線項目的公益組織來說,在缺錢和缺成功典型案例之間更是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如果沒有足夠的項目經費,就很難取得成功的案例。但沒有成功的試點經驗,就不會有人愿意投錢給你。”
為了逃出這樣的死循環,不少組織只能無奈地選擇自己倒貼經費,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培養出了一點典型試點案例,得到的經費支持卻依舊只能用“可憐”來形容。難以承擔的人力成本,帶來的是人員的高流動性,以至于直接影響到項目的可持續性。經過了幾年的摸爬滾打,一再地受阻讓很多人都退出了一線的垃圾分類落實工作。
對此,致力于利用互聯網技術來解決社區垃圾分類問題的“MEI家園”創始人王雁茂指出,首先,垃圾分類是一個體系化的產業鏈,任何一個鏈接沒有處理好,垃圾分類都會失敗;其次,垃圾分類運營成本高,造成了垃圾分類的效果不可持續。
在北京,近幾年全市的垃圾年產生量一再上升,到2014年底,已突破歷史達到773.84萬噸。中華環?;饡魅卫罹┤A說,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第一就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二是很多后端垃圾處理設施沒有建立起來。“先進行垃圾分類,但是沒有后續的分類處理,就沒有意義了,還會挫傷群眾的積極性。”他說。
三是隨著政府在管理垃圾上逐步加大力度,很多原先不規范的垃圾堆放點,也被納入到管理中,以前沒有納入到統計數據中的垃圾,也逐步納入正規的統計數據中來,這也造成數據的上升。
“但這也反映出政府管理水平的進步。”李京華認為,目前政府在這方面已經投入很多財力物力人力,下一步,政府部門應形成合力,協調好相關部門,否則法規政策很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