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菅宇正
“今天上午,我們剛剛找到了一位走失老人,已經101歲了,他的家人昨天上午聯系我們,我們在家屬提供的走失地點附近10公里的位置找到了他,太好了。”
這是今日頭條副主編徐一龍見到《公益時報》記者說的第一句話。無須懷疑自己的眼睛,今日頭條就是你每天在其APP看新聞的資訊公司,尋找走失老人這事兒也確實是他們干的,看起來八桿子打不著的公司和事情,卻發生了,這是因為今日頭條開始尋人了,其“精準尋人”公益項目正式上線。
據記者了解,精準尋人,今日頭條并非第一家,早在去年5月25日,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臺(CCSER)正式宣布開始建設。
該平臺由中社社會工作發展基金會下屬專項基金中社兒童安全科技基金全權負責,平臺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和GIS地理信息系統研發手機APP,并可內嵌于微信運行,用戶關注“CCSER兒童失蹤預警平臺”后,家長們可以第一時間完成身份認證,錄入兒童信息,建立防丟檔案,一旦兒童失蹤,家長可迅速打開微信,進入公眾號基于已經建立的兒童防丟檔案,即時發布預警信息,同時通知警方,110會根據案發地點指定有管轄權的公安機關及時出警。
同時,平臺分析兒童失蹤案例場景,根據行走速度、行車速度、高鐵速度等精算出一套信息推動時空規則,在兒童失蹤3小時黃金時間內,形成半徑30公里、90公里、690公里的三道保護失蹤兒童的預警保護圈,平臺會基于用戶地理位置,依據精算的時空規則向周圍不間斷推送相關訊息。3小時之后失蹤兒童信息迅速覆蓋全國范圍。據最新消息顯示,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臺宣布將聯合鏈家,將其全國6000家門店作為中國失聯兒童守護站。
同樣是運用互聯網技術尋人,官方行動也已經開始。
5月15日,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正式上線啟動,該平臺是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打拐辦在阿里巴巴公司的技術支持下研發而成,主要為適應“互聯網+防拐”,建立兒童失蹤信息發布的權威渠道,全國各地一線打拐民警會及時上報各地兒童失蹤信息,并第一時間通過“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預警平臺”官方微博等新媒體、高德地圖等移動應用對公眾發布,同時通過相應渠道自動推送到兒童失蹤地周邊的相關人群,讓更多群眾及時從官方渠道獲取準確信息,協助公安機關快速偵破拐賣案件,盡快找回失蹤兒童,形成群防群治、全民反拐。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互聯網+精準尋人呢?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審核信息,如何與各方溝通,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公益時報》對話今日頭條副主編徐一龍,從中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對話今日頭條副主編徐一龍
《公益時報》:今日頭條是怎樣尋人的?
徐一龍:龐大的用戶量+精準彈窗推送,這是我們尋人的兩大特點。今日頭條自上線以來已經累計全國4.7億用戶,如此龐大的用戶量是我們能夠開展尋人公益項目的基礎;而精準彈窗則是讓我們每一位用戶都參與其中,用戶只要打開定位功能,我們就會根據走失人員的走失位置,精確地將走失信息推送給該位置附近的用戶,這樣就可以高效、快速地進行尋人。
《公益時報》:將尋人信息推送給用戶,是否擔心用戶會反對,甚至反感?
徐一龍:這個是肯定的,我們將失蹤信息推送給用戶時,就承擔著被卸載、被排斥的風險,因為手機彈窗推送作為一種“強打擾”的方式,會強制性的消費用戶,此類信息一旦得不到用戶的共鳴,就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因此我們首先確定了精準推送的方式,今日頭條接收全國范圍內的尋人求助,我們會根據失蹤人員的失蹤位置進行就近推送,進而逐步擴大推送范圍,但不會全國范圍內統一推送,這樣盡可能在調動社會公眾尋找失蹤人員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信息噪音;還有一方面,我們對于發布失蹤信息也進行了調整,起初今日頭條發起“精準尋人”公益項目也是為了針對失蹤兒童,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兒童失蹤信息都是已失蹤,可靠、有效的信息非常少,而突發性兒童失蹤案件非常少,這讓我們的尋人項目進展緩慢,公眾參與度也非常低,因此在今年年初,我們調整了“精準尋人”項目的針對人群,從失蹤兒童轉向了走失老人。
《公益時報》:為何會選擇關注走失老人呢?
徐一龍:這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今年年初我們接到了河北廊坊地區一個走失老人的家屬的求助信息,在進行具體信息核實后,我們嘗試性地進行了精準推送,結果令我們非常意外,信息發布僅僅4個小時,就有用戶提供了可靠信息,從而將老人找到,而且我們發現用戶對于這一信息的點擊量明顯高于以往的尋人信息。這讓我們開始關注走失老人這一特殊群體,我們發現中國目前老齡化進程越來越快,而老年癡呆癥患病率非常高,據北京市衛計委公布的數據顯示,北京市每年有近60萬罹患老年癡呆癥的老年人一次或多次走失,這讓我們意識到老人走失事件是高發事件,而且公眾對于老年人走失的關注度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低,反而有相當多的人對此十分關注,這是可以從推送信息的閱讀量中直觀感受到的。老年人走失對親屬造成的情感傷害并不亞于兒童失蹤,而且老年人運動能力有限,綜合這些因素,我們將關注重點從失蹤兒童轉向了走失老人。
《公益時報》:目前我們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徐一龍:截至目前,我們已經找到了7位走失老人,這其中就包括進入5月以來,12天時間我們已經找到了5位走失老人,這是非常高的成功率,也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走失老人在外的時間,避免了更多的安全隱患,而且走失老人的信息推送后,公眾的關注和反饋也非常積極。
《公益時報》:今日頭條做“精準尋人”公益項目,有怎樣的意義呢?
徐一龍:降低了公眾參與公益、幫助他人的成本。就目前而言,公眾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人群:第一、對走失人員漠不關心;第二、有心幫助,但怕麻煩;第三、積極努力進行幫助。而隨著當前社會公眾對于公益慈善的認識程度不斷提升,第二類人群占到了絕大多數,對于走失人員,他們有心幫助,但由于在幫助過程中需要與走失人員進行當面溝通,與走失人員家屬取得聯系或者聯系當地民警,這當中所產生的很大的溝通成本和時間成本,是直接導致相當一部分公眾選擇沉默的重要因素,換句話說,并不是他們不愿意幫助,而是不知道該怎樣幫。如今,今日頭條通過精準的尋人信息推送,就是給那些有心幫但不知如何幫的大量公眾一個更好的方式,他們能夠快速地知道走失人員家屬的聯系方式,只需要打電話將自己的有效信息告知即可,降低了公眾參與公益的成本,也減少了他們的后顧之憂。這就是今日頭條“精準尋人”公益項目的意義。
《公益時報》:對于該項目未來的發展,有怎樣的規劃部署?
徐一龍:建立一個集信息收集、推送及自動匹配等功能于一身的走失人員數據庫,這是我們對于“精準尋人”公益項目未來發展的規劃。首先,我們從失蹤兒童轉向走失老人,這并不代表我們不再關注失蹤兒童這一群體,相反,我們希望能夠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情,將一如既往地關注他們。我們將對失蹤兒童和走失老人分類建立數據庫,并盡可能地收集更多的信息。在收集之后,我們會進行信息匹配,這是因為在收集信息中,有走失人員親屬的尋人信息,也有走失人員本人所發布的尋親信息,我們希望數據庫能夠首先進行自我匹配,如果數據庫內信息匹配成功我們就不需要再面向社會發布尋人信息;對于數據庫自身匹配不成功的信息,我們依舊會延續精準推送的方式,就近推送給不同地區的公眾,并努力在發展過程中吸引更多的用戶,定位更加準確。
■ 本報記者 菅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