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 本報記者 王勇
6月28日,教育部官網發布《教育部關于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更加重視關愛殘疾學生,堅持科學評估、應隨盡隨,堅持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堅持普特融合、提升質量,實現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發展,促進殘疾兒童少年更好融入社會生活。
《指導意見》提出,鼓勵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探索引入社工、康復師等機制,承擔隨班就讀殘疾學生照護以及康復訓練、輔助教學等工作。
整體水平不高
據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介紹,囿于發展階段,隨班就讀工作整體水平不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比較突出:
一是隨班就讀相關工作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為殘疾兒童少年評估認定機制、就近優先教育安置機制不完善,對于殘疾孩子是否適宜隨班就讀以及隨班就讀安置學校,一些家長持有異議,影響了對殘疾孩子的精準安置。
二是隨班就讀資源保障條件不完善。主要表現為一些地區資源中心和資源教室建設不足,對隨班就讀的專業支撐作用有限,影響了隨班就讀質量。
三是對隨班就讀殘疾學生特殊關愛不夠。主要表現為忽視隨班就讀學生的身心特性和學習規律,在隨班就讀學生課程教學、考試評價等方面缺乏針對性,導致隨班就讀學生學習質量不高,出現“隨班就坐”“隨班混讀”的現象。
四是隨班就讀教師專業水平不高。主要表現為普通學校資源教師數量不足、教育教學專業水平亟需提高,個別地方隨班就讀工作形式大于內容。
就近就便安置
《指導意見》提出要健全科學評估認定機制。隨班就讀對象是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各類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每年4月底前,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會同殘聯、街道(鄉鎮)組織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家長及其他監護人開展入學登記,對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需求進行摸底排查,全面摸清名單。5月底前,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委托縣級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依據有關標準對殘疾兒童少年身體狀況、接受教育和適應學校學習生活能力進行全面規范評估,對是否適宜隨班就讀提出評估意見。
在此基礎上,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區域義務教育普通學校分布和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需求情況,加強謀劃、合理布局,統籌學校招生計劃,確保隨班就讀學位,同等條件下在招生片區內就近就便優先安排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為更好保障隨班就讀質量,可以選擇同一學區內較優質、條件更加完善的普通學校作為定點學校,相對集中接收殘疾兒童少年入學。
落實關愛措施
《指導意見》要求,對隨班就讀的殘疾兒童,要落實關愛措施。
要健全符合隨班就讀殘疾學生實際的綜合素質評價辦法,將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科學知識以及生活技能掌握情況作為基本內容,并突出對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心理生理矯正補償和勞動技能等方面的綜合評價,避免單純以學科知識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同時將調整過的知識和能力目標作為評價依據,實施個別化評價。
對于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有繼續升學意愿的隨班就讀殘疾學生,要安排參加當地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或單獨組織的特殊招生考試。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應依據國家有關規定為隨班就讀殘疾學生參加中考提供相應合理便利條件。
接收隨班就讀學生的普通學校要在做好無障礙環境建設基礎上,最大限度創設促進殘疾學生與普通學生相互融合的校園文化環境,嚴禁任何基于殘疾的教育歧視,積極倡導尊重生命、包容接納、平等友愛、互幫互助的良好校風班風,把生命多樣化觀念、融合發展理念,辦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對隨班就讀學生,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加大關愛幫扶力度,并建立學生之間的同伴互助制度,在確定品學兼優的學生輪流給予關心幫助的基礎上,鼓勵全班學生通過“一對一”“多對一”等方式結對幫扶。
鼓勵通過征文、演講、主題班會、微視頻等形式展示關愛幫扶優秀事跡,大力弘揚扶殘濟困、互幫互助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安排好隨班就讀殘疾學生與普通學生的交流互動,創設有利于殘疾學生和普通學生共同學習成長的良好課堂環境。
各地各校要選派具有一定特殊教育素養、更加富有仁愛之心和責任心的優秀教師,擔任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班級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選派特殊教育專業畢業或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特殊教育專業培訓并考核合格、具有較豐富特殊教育教學和康復訓練經驗的優秀教師,擔任特殊教育資源教師和巡回指導教師。要加大教師的配備力度,并保持教師隊伍相對穩定,滿足隨班就讀教育教學工作基本需要。
鼓勵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探索引入社工、康復師等機制,承擔隨班就讀殘疾學生照護以及康復訓練、輔助教學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