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近年來,媒體曝光了一系列違規吃低保的案例,引起了公眾對我國社會救助體系的追問。為提高公眾對社會救助政策的知曉率,讓社會救助能夠真正發揮“托底”作用,民政部于10月21日至27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以“陽光救助暖萬家”為主題的社會救助宣傳周活動。
低保監察顯現問題
我國城市低保和農村低保制度分別于1997年和2007年在全國全面建立,2007年底覆蓋城鄉,實現了用制度保障全體城鄉困難居民基本生活的歷史性突破。從2007年到2012年,各級財政累計投入城鄉低保資金5477億元,有效保證了近7500萬城鄉低保對象吃穿、用水用電等基本生活。
截至2013年8月,全國共有城市低保對象2085.9萬人,占全國非農人口總數的4.4%;共有農村低保對象5304.8萬人,占全國農業人口總數的6%。
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同樣存在有些地方在低保制度執行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公開透明,以致真正的貧困者吃不到低保的現象,讓這項惠民政策變了味,引發公眾的不滿。
審計署公布的2012年全國社會保障資金的審計結果顯示,我國8個省本級、178個市本級和1899個縣向不符合條件人員發放低保待遇累計323.06萬人次、13.82億元;抽查的8101個村(居)委會中,719個村(居)委會未按規定程序審批低保對象,210個村(居)委會存在干部人為確定低保對象情況。
“關系保”、“人情保”、“特殊保”、“指標保”、“騙保”等低保亂象在地方的專項監察清理中也屢被發現。
加強審核堵“黑洞”
真正的貧困者吃不到低保的現象與低保審核中存在的問題有很大關系。低保核對中最難的是家庭財產認定。據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副司長劉喜堂介紹,目前負責此項工作的基層低保工作人員的壓力都很大,比如鄉鎮一級,有不少地方只有一個民政員,而工作范圍則覆蓋整個鄉鎮的諸多村莊,一個人面對很多對象,無法深入調查,常常只能依據村里提供的意見,這無疑是低保監管中的一個難點。
清理低保亂象,需要健全監管核查機制。2012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見》,對當前低保工作進行了全面規范。隨后,民政部發布了《最低生活保障審核審批辦法(試行)》,分兩批在全國143個地方組織開展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試點工作。
劉喜堂副司長在宣傳周新聞通氣會上介紹,下一步,社會救助司將重點推進健全低保監管機制工作,例如建立低保經辦人員和近親屬享受低保備案制度等。民政部、財政部將組織開展重點抽查,相關部門也將對低保資金使用情況開展檢查和審計。
目前已有20個省份已經出臺了最低社會保障審核審批辦法。在個人授權的前提下,低保工作人員通過金融、保險、工商、稅務等部門,查詢申請救助家庭包括機動車、就業、保險、住房、證券、公積金等方面的信息,變人工審核為信息比對。到2013年末,力爭覆蓋30%的地區,到“十二五”期末,全國要基本建立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
除政府核查以外,民政部還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社會組織參與、評估、監督低保工作。
(本報記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