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10月8日,《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4)》(以下簡稱藍皮書)在京發布。藍皮書來源于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與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合作開展的第三次“中國八大城市居民社會信任狀況”研究。
該研究對北京、哈爾濱、上海、鄭州、武漢、廣州、重慶、西安共八個城市公眾的社會信任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八大城市公眾總體社會信任達到“尚可信任”水平,重新回升到及格線以上。在慈善心態方面則顯示出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慈善意愿存在差異;在慈善組織中,紅十字會仍然排在捐贈首選。
友善成為一種不愿主動的行為
人文取向是社會鼓勵人們對待他人公平、友好、寬容、親切的程度。藍皮書調查結果顯示,年齡越大的調查對象,越持人文關懷的價值觀。在社會現實感知方面,不同年齡被調查者對于仁愛友善的感受并無顯著差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調查對象,越感到社會對仁愛友善重視得不足。
仁愛友善自古是我們社會公認的美德,但今天的人們在這樣的價值觀前糾結了,“好人好報”受到空前的質疑。即使不去考慮是不是要和陌生人說話,也不因為老人跌倒要不要扶而困擾,友善已經成為一種不愿主動的行為。藍皮書指出,人民希望生活在一個人與人仁愛友善的社會,但人們自己的價值觀中友善已經不屬于首要價值觀行列,我們需要得到友善,但卻不愿意付出友善。
不同收入群體的慈善意愿存在差異
藍皮書還對全國六省120個縣市的4669人進行慈善調查。根據調查,有81%的人愿意幫助陌生人,有83.7%的人愿意做志愿者,有。報告把捐款和志愿者愿意捐出金錢和時間的比例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受訪者會把6.1%的收入捐贈給慈善組織,把休閑時間的11.4%用來做志愿者。
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慈善意愿存在差異。收入在1萬元及以下人群愿意捐款金額百分比和投入的志愿時間百分比最高,分別為7.6%和13.3%,收入在5萬~7萬元人群愿意捐款金額百分比和投入的志愿時間百分比最低,分別為5.3%和9.7%。
此外,與東部和西部地區相比,中部地區的人們做慈善的意愿較低。年齡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受訪者,其做慈善的意愿就越高。與教育有關的慈善事業最受重視,人們更愿意把錢捐給熟悉的慈善組織。
與捐款和做志愿者等慈善行為不同,藍皮書指出,幫助陌生人是可能帶有一定風險的慈善行為。調查顯示,有近四成受訪者認為在馬路上扶起摔倒的老人后,自己可能被訛詐。
受熟悉性影響紅十字會仍是首選
藍皮書的調查顯示,在慈善組織中,紅十字會仍然是排在首選,這說明慈善行為是受熟悉性影響的。人們對慈善事業和組織越了解,越愿意把自己的金錢、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隨著慈善事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加上約束逐漸放松的趨勢,未來慈善組織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不同的慈善組織需要在加強自己的專業性和透明度的同時,加大推廣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才能獲取更多的資源來實現其崇高的目標。
雖然紅十字會仍然是人們的首選,而且這次調查是在“郭美美事件”發生以后,雅安地震募捐之前發生的。這能夠說明即使經歷了“郭美美事件”,紅十字會仍然有一定的認可度。另外,隨著慈善事業越來越受到關注,更多的,甚至包括性質不同的慈善組織,如壹基金等加入,紅十字會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有可能在未來,紅十字會在民眾心目中的重要性進一步下滑。在本次調查中,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被調查者在選擇慈善組織時是不同的,大學以上的被試選擇紅十字會的比例明顯降低,選擇壹基金的明顯上升,這可能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被調查者會使用更多的傳媒手段(如互聯網等),從而對壹基金的熟悉度較高有關。(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