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3月16日,上海市政府網站正式發布《關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要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全程分類體系,逐步徹底解決“混裝混運”等問題,與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發展定位相適應。
2020年居住區普遍分類
《方案》下了“軍令狀”,明確上海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時間截止到2020年底,要實現這一目標,只剩兩年多。
為達成目標,《方案》給出了16字方針:“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全程分類,整體推進。政策支撐,法制保障。城鄉統籌,因地制宜。”
具體實施上,上海將按照“先單位,后社區”的順序推進。今年,上海將按照“先黨政機關及公共機構,后全面覆蓋企事業單位”的安排,率先實現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并在靜安、長寧、奉賢、松江、崇明、浦東新區部分城區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建成3個全國農村垃圾分類示范區,全市建成700個垃圾分類示范行政村。在此基礎上,2020年,上海將在居住區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
“硬約束”多于“軟引導”
《方案》透露,上海將建立生活垃圾分類達標驗收掛牌制度,創建一批垃圾分類示范居住小區(村)和示范街鎮,從而激勵社區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而作為傳統的激勵手段,綠色賬戶將往“自主申領、自助積分、自由兌換”的方向發展,力爭到2020年,家家戶戶都開通綠色賬戶。
但縱觀《方案》,更多筆墨著眼于“硬約束”,而非“軟引導”。
對此,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相關負責人坦言,從國際經驗來看,幾乎沒有一座城市是通過一味激勵的方式來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他們無一例外地采用了嚴格的法律等硬約束,倒逼垃圾產生者因避免被處罰而養成分類減量的習慣。
“硬約束”中,法制保障是重要一環。按照法定程序,上海將加快研究制定本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的地方性法規,并研究建立限制過度包裝、控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及對垃圾分類違法行為聯合懲戒等“硬約束”機制。《方案》要求,拒不執行垃圾分類的單位及個人,將被相關管理部門移交城管執法部門予以處罰。垃圾分類還將被納入行政績效考核和生態文明績效指標考核體系。
在硬件設置上,《方案》明確繼續堅持“四分類”標準,即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濕垃圾和干垃圾。多層、高層住宅小區可根據小區實際,合理設置干濕垃圾桶;住宅小區垃圾箱房或垃圾壓縮站應設四類垃圾桶;農村地區應以家庭為單位,設干濕垃圾桶;每個自然村應設四類垃圾桶。
單位方面,辦公和經營場所應設有害垃圾、干垃圾、可回收物三類垃圾桶;配置垃圾箱房的,應成組設置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干垃圾桶;有食堂或無食堂但集中供餐的單位,在食品加工及就餐區域應設濕垃圾桶。公共場所應設可回收物及其他類別垃圾的“兩桶式”垃圾桶;濕垃圾產生量較多的公共場所,應增設濕垃圾桶。
扔垃圾將“定時定點”
除了法律、標準,“硬約束”還體現在投放和收運垃圾的習慣上。
針對垃圾分類的主體——居民,《方案》首次提出了“定時定點”投放的概念,鼓勵居住小區的垃圾桶和垃圾箱房不再提供“24小時開放”的便利,從而改變居民隨意投放垃圾的意識和習慣。
在收運端,分類后的各類生活垃圾,必須實行分類收運。濕垃圾由環衛收運企業采用密閉專用車輛收運,做到“日產日清”。干垃圾由環衛收運企業采用專用車輛收運,每周至少清運一次。可回收物由經本市商務部門備案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或環衛收運企業收運,每半個月至少清運一次。單位產生的有害垃圾,交由環保部門許可的危險廢棄物收運企業收運;居住小區產生的有害垃圾,由環衛收運企業采用專用車輛進行分類收運;有害垃圾采取定期收運的,每月至少清運一次。
《方案》堅決杜絕駁運環節的混裝混運,發生混裝混運的環衛收運企業將被嚴肅追責。同時,環衛收運企業可以對分類不符合要求的單位實施“不分類,不收運”,即“首次告知整改,再次整改后收運;對多次違規拒不整改的,拒絕收運并移交執法部門處罰”。
全面彌補末端“短板”
盯住了垃圾分類的源頭和中游,如果末端垃圾分類處置的設施和能力跟不上,分了類的垃圾最終混合處置,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用功”。
對此,《方案》提出要大力增強生活垃圾末端分類處理能力。到2020年底,上海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3.28萬噸/日以上。
濕垃圾方面,上海將重點推進老港基地、浦東曹路、閔行華漕、普陀桃浦、寶山月浦等一批濕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力爭到2020年本市濕垃圾處理能力達到7000噸/日。
干垃圾方面,上海將加快建設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浦東、寶山新建垃圾處理設施,松江、金山、奉賢、嘉定、崇明等擴建垃圾處理設施,新增焚燒能力1.23萬噸/日。
可回收物方面,上海將建市級老港靜脈產業園等一批靜脈產業園,最終形成“一主多點”的靜脈產業園區格局,并推進建立全市性的可回收物集散中心,提升再生資源的利用水平。到2020年,上海生活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率爭取達到35%。
加快處置項目建設的同時,“鄰避”效應困局不容忽視,以往許多生活垃圾處置項目只能邊緣化、偏遠化甚至“難產”。《方案》注意到了這一點,明確上海的分類處理體系要實現全市“大循環”、區內“中循環”、鎮(鄉)“小循環”,尤其是有條件的農村地區,盡可能實現濕垃圾的就近處置,形成“戶投、村收、鎮(鄉)處”的鎮域小循環模式。這樣的定位,對生活垃圾處置項目的水準提出了十分高的要求,倒逼它們要在“鄰避”效應和處置能力這對矛盾的“夾縫”中,尋求突破口。
(據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