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中國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也推動慈善公益行業的快速成長。
近年來,輕松籌、愛微籌、愛心籌等諸多網絡慈善眾籌平臺,吸引海量用戶關注,推動“互聯網+慈善”快速發展,成為網絡慈善的新風向。
尾隨而至的是,由于少部分網絡慈善眾籌在運行過程中,游走于現行法律法規之外,形成了“騙捐”“詐捐”等負面影響,令其公信力受損。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副校長羅建紅在全國政協十三屆第一次會議發言中指出,當前亟需剖析網絡慈善眾籌平臺運行監管的漏洞所在,探求行之有效的行政規制路徑,補齊制度操作層面短板,推進網絡慈善眾籌平臺健康發展,避免任由網絡慈善眾籌異化為網絡慈善“眾愁”。
羅建紅列舉網絡慈善眾籌平臺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求助者信息真實性無法有效辨識。由于求助者因災、因病、因學等經濟困難,便可向網絡慈善眾籌平臺申請,上傳相關證明材料。平臺受限于客觀條件,無法準確核實,因此造成了“騙捐”現象。
以兩年前發生于廣東梅州“騙捐門”事件作為案例,籌款申請人因女兒患白血病通過輕松籌向社會籌款45萬元,隨后申請人被網民發現求助者擁有多處房產,并利用籌款購買豪車。
其次多頭眾籌信息無法有效互聯共享。由于各大眾籌平臺以及網絡媒體之間缺少信息互聯互通的渠道,造成了籌款申請人往往向多個平臺申請籌款,最終籌款額高出實際所需。
另外對特殊困難對象無法有效持續幫扶。慈善眾籌屬于臨時性幫困,無法持續給予特殊求助者長期幫助,尤其一些因患慢性病失去勞動能力的求助者,長期治療和醫療費開支難以得到慈善眾籌的持續救助。
針對上述問題,羅建紅指出,國家應加快信息化平臺介入,發揮民政部門數據優勢,以此促進網絡慈善眾籌有序發展。
他還建議相關部門采取多種措施來補齊監管漏洞,確保網絡慈善眾籌的安全。
首先選取部分省份作為民政介入網絡慈善試點,進一步發揮民政部門的數據優勢,將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接入網絡慈善眾籌平臺,利用平臺聯通的銀行、住建、公積金、工商、車管等部門數據信息,增強網絡慈善眾籌平臺對求助者家庭經濟狀況審核,避免公眾愛心被消費。
其次是官方對受助者經濟核對和備案,避免不當救助和重復救助。任何向網絡慈善眾籌平臺發起籌款的申請人,均先由戶籍地民政部門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平臺核對家庭經濟狀況,利用數據互通和信息比對功能,核對完畢后向社會公開家庭經濟狀況,幫助社會愛心人士真實了解籌款申請人的家庭狀況。包括將籌款申請人的信息將登記在平臺數據庫中。對于無合理原由的重復申請者,列入誠信黑名單,避免重復救助,以此保障網絡慈善的公信力。
另外,他也強調要避免脫節救助。
“通過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掌握需要長期接受救助的對象,將對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通過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專項救助手段,逐步構建政府牽頭、社會參與的社會救助格局。”羅建紅稱。
(據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