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吳窮盡
■ 吳窮盡
從老舊危房搬至新房,種養產業升級明顯增收,貧困村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村”……近年來,在廣州社會各方的對口幫扶和支持下,廣東省內不少村鎮都加快了脫貧攻堅的步伐,實現從貧困村到“網紅村”的華麗轉身,并且探尋出了適合自身的發展之路。
在梅縣的七朱村、從化的南平村和獅象村,這樣的變化尤為明顯。而這些改變,無不和近年來的“扶貧濟困日”活動有莫大關系。政府部門、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各自發揮了其獨有的優勢。
七朱村:政府部門助力
在梅州市梅縣區石坑鎮西北部,坐落著一個小小的村子——七朱村。過去,這里由于農業收入低、產業優勢不明顯,長期貧困。但是如今再到七朱村可以發現,這里已變得“有模有樣”,以前全是泥路的村莊,現在入眼的是干凈整潔的村道、醒目的指示牌、休閑的文體廣場……一幅幅美麗鄉村的圖景隨處可見。
據了解,從2016年開始,廣州市民政局幫扶七朱村,通過主推“園內養雞、雞糞養園”的立體化農業,發展百香果、茶葉種植,土雞養殖等產業項目,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方賀堂表示,農戶家家都有地,但是怎樣把村里的產業做出來,是全國的難題。在他看來,村民對駐村扶貧干部的工作支持十分重要。“村民很尊重、很支持我們,這里有客家文化背景,大家都十分好客,更重要的是,他們覺得我們真的是來幫他們的,都很感激。”方賀堂回憶道,“我所住的那個村民家不算貧困戶。他70多歲了,家人孩子都出去外面發展了,老家就剩他一個人。我和老人住在一起的時候,就像一家人一樣。有時候我下班回來,他會煮一些菜一起吃,聊聊家常。”令方賀堂印象深刻的是,當時還有不少家庭條件較好的村民邀請其住在自己家中,“但我們還是拒絕了,住在既定家庭就好了。”
村民雖然好客,但令駐村扶貧干部頭疼的是,推進農村的立體產業化遇到了傳統農村思維的阻礙。方賀堂解釋道,七朱村是典型的農村,思想比較守舊。為此,當地駐村干部想了一個法子—“村民都有一種共性,就是很跟風。比如上年百香果賣得特別好,12元一斤,今年個個都種百香果,大家都想學,大家都想做。”方賀堂說,他們就在村附近找了一塊地,將種百香果和養雞結合,通過這樣收獲了很多果實,賣出去的成績也很好,大家都看在眼里,就想著這樣大有文章可做,還挺好賺的。“見到有好處,村民積極響應。在村里做產業,就需要做出成功的效果,讓村民看到,他們才會參與,不然他們不會學的。”方賀堂表示。
據了解,這3年來,廣州市民政局根據七朱村實際,精準制定了41個幫扶項目,顯著提高貧困戶收入水平與改善村內基礎設施。
經過幫扶,七朱村原有34戶貧困戶(109人),2016至2018年已有貧困戶33戶(103人)脫貧,脫貧率達94.5%。目前村的集體收入從每年1400元提高到約15000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從7250元提高到約12000元,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從3500元提高到約11000元。
廣州市福利彩票發行中心、廣州市慈善會與七朱村簽訂了三方教育助學協議。從2018年10月開始,廣州市慈善會成立七朱村助學基金,對七朱村貧困家庭學生從小學至高等教育進行資助,保證貧困家庭學生的就學權益。
南平村:國企引入“村管”
地處廣州市從化區與增城區交界處的南平村,如今已經建成了南平靜修小鎮,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村”。年近70的張水伯從小就生長在這里。他說,那些古香古色的建筑其實是村民自家的房子,外立面經過水墨風格的粉刷,透著一股濃濃的“書院風”。“以前在村里,柴火、垃圾這里一堆、那里一堆,現在每個片區都像城市小區那樣有人管理,村民家家戶戶的雞舍都圈養在果園里,街頭街尾到處都很干凈,(建設得)比想象中的還要好。”張水伯說。
這要得益于國企廣州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幫扶。該公司從2017年2月至今,承擔起了從化區南平靜修小鎮的建設與運營任務。珠江實業集團旗下的廣州建業投資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郭佑雄回憶第一次去南平村:“水泥道很窄,到處雞飛狗跑,房屋破舊不堪……”南平村基礎配套設施很差,水電通信污水處理醫療教育交通等設施欠賬嚴重。改善人居環境都要錢。但是國企的資金管理很嚴格,對資金的投入和使用都有嚴格的投資收益的要求,這樣的項目國企可以投資嗎?
為了整合資源,南平靜修小鎮的建設綜合了各種資金來源。南平村將村中的100畝果園、3個空心村落、停車場等的使用權作價入股,珠江實業集團以現金入股并負責小鎮的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村、企按1:4的比例持股,村集體每年享有的收益為保底100萬元,另加股比分紅。“產業就由企業來做。”郭佑雄說:“收益可以低一些,但必須能保值增值,這是國資投資的基本要求。”
有些沒有收益的項目,珠江實業集團就通過捐贈的方式為南平建設提供支持。珠江實業集團從2017年開始,連續3年,每年向南平捐贈500萬元,大力支持南平的建設與發展。
“政府也大力支持特色小鎮的建設。”郭佑雄說,“特色小鎮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參與。”
農村的衛生也是一個大問題。珠江實業集團則是把“城市小區物管”理念“搬”進了南平,在村里成立了“鄉村綜合管理辦公室”,對村域公共區域的公共秩序、環境衛生、設備設施等進行統一管理,形成了企業與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郭佑雄說:“城市里有‘城管’,鄉村中有‘村管’。這個‘村管辦’其實是把一部分城市物業管理的理念融入農村管理之中。”發動當地老百姓自己打掃好自己的責任區,自己愛護自己的村子環境,現在的南平村再也看不到臟亂差的場景了。
郭佑雄表示,農民一開始可能有很多不理解,但在長期的引導下會慢慢改變。2018年7月,南平荔枝大豐收,產量達到100多萬斤。果豐傷農,荔枝的市場價每斤才一元左右,而農民們的成本在每斤二塊多。在這種情況下,郭佑雄決定發動企業和南平村委在村內設置收購點,以每斤3元的價格向村民大量收購荔枝。“連續收購了10多天,每天1萬斤左右。”郭佑雄說,“村民其實十分淳樸,當他們真實地感覺到我們是在幫助他們的時候,特色小鎮的建設工作就好開展多了。”
獅象村:星河灣“造血式”扶貧
有一些貧困山村,雖然有很好的農業區位優勢,但是卻因為整體規劃落后,發展不起來,這時就需要企業參與幫扶。在廣州,頗為知名的企業扶貧項目不在少數,而星河灣創始人黃文仔在從化山區“造血式”產業扶貧則是經驗結果較為“豐厚”的項目之一。
首個廣東扶貧濟困日,黃文仔認捐1億元。9個月后,他再次捐資1.19億元,全面啟動從化呂田鎮獅象村的新農村建設。他先是斥資近億元將全村房屋重建,讓幾乎每一個獅象村人都住進了新房;再用近3000萬元建立獅象村發展基金,并成立“星河灣獅象農業發展公司”,扶持獅象村的農業產業,為當地經濟發展“造血”。
據了解,黃文仔把自己的扶貧模式歸納為“農村用地集約化、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化、模式多元化、資金透明化、參與社會化、時間進度規范化”。在市場經濟領域已獲得成功的企業,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開始大規模用管理企業的方式來改造貧困山區。
獅象村除了需要進行整體環境改造之外,還需要扶貧先扶智。“有些時候,消除貧困,光有硬件還不一定足夠。”星河灣集團董事長助理楊毅表示,他們組織村民參加系列培訓,從健康養生到養殖種植等。他回憶道,一開始村民不理解,參與程度不高。“但是我們還是堅持做,哪怕5個人來聽、8個人來聽,我們也還是堅持。”楊毅說。
在產業幫扶上面,星河灣投入5100萬元捐建的良口鎮綜合農貿市場,被稱為“造血式”扶貧項目,通過租金收益幫扶良口鎮28條貧困村,平均每條村分配到收益6萬元,有效提高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楊毅表示:“我們酒店定向采購,包括后來我們在良口鎮建農貿市場、成立勞動服務公司,就是把外面的人引回來。家里這么好,何必到外面去打工?”
從2011年開始,星河灣集團就對從化獅象新村進行整體幫扶,包括修建房屋500余套、幫助村民恢復耕地等。星河灣集團還對獅象村進行重新規劃,將15個社隊的15個農民居住點集中到三個片區,將集約土地用于耕作,增加10%耕地面積,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獅象村如今在企業的幫助下,已煥然一新。
(據《善城》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