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4 來源 :善達網??作者 : 益先生
即將于6月24日-25日在京舉行的中國社會企業聯盟第二屆年會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這是中國社會企業領域最大的交流性活動。
社會企業在中國如何定義?發展狀況如何?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前景?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專訪該聯盟組委會相關成員。
如何定義中國社會企業?
南都公益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彭艷妮介紹,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對社會企業的定義尚未達成共識,在諸如分紅、稅收優惠、認證等問題上存在爭議。
中國社會企業聯盟認為,社會企業在中國仍屬新生事物,適用于較寬泛的定義。這樣可以吸納各方力量,從而推動社會企業和社會投資的發展。
那么,什么是“較寬泛的定義”?
中國社企聯盟支委會成員、億方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陸景鍇認為,社會企業與民辦非企業機構不同,“沒有生意做不了社會企業,如果心態還是想做慈善,就完全做錯了”;此外,社會企業與企業也不同,即便在工商部門注冊機構,也不一定是社會企業。
他認為,社會企業應具備七個特征:
第一,從機構屬性上來說,社會企業首先必須是企業,并且有明確的、可實現的社會問題解決目標,并付諸行為。
第二,社會企業必須要比一般的商業企業更加公開透明。“如果你能找到一個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為何不將它傳播出去?為什么不讓更多人一起參與?社會企業應該將這個‘餅’做大,而非獨占。”
第三,關于能否分紅的問題,目前中國社會企業剛剛萌芽,應該有一個更為包容的態度。
第四,社會企業必須有一個品格優秀、誘惑力的CEO,核心人物往往能帶領企業飛速發展。
第五,社會企業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具有一定的緊迫性。
第六,社會企業的模式應該是可復制的,否則只能小打小鬧。
第七,社會企業要具有社會問題前瞻性。“很多想解決社會問題的人,切實地看到了問題,但這個問題也許兩三年后就不存在了。比如,此前有人研發軟件幫助盲人解決讀屏看手機的問題,但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這一問題已基本解決。如果看不到未來,則有可能被淘汰。”
中國社會企業仍處萌芽狀態
中國社企聯盟輪值主席、圓恩空間董事長單華春介紹,截至2009年,英國有6.2萬家社會企業,創造的經濟價值是240億英鎊。
在美國,很多州進行了社會企業立法,創造了低利潤的有限責任公司、公益公司、彈性目標公司等多種形態的社會企業。
在亞洲,韓國政府于2007年出臺《社會企業促進法》;中國的鄰國泰國也成立了促進社會企業發展的國家級機構。
在國際上,社會企業的發展勢頭不錯,創造了大量的利潤。陸景鍇介紹,以英國為例,2015年,該國將近50%的社會企業保持盈利,26%的社會企業處于收支平衡狀態,也就是說,接近80%的英國的社會企業處于可持續性發展狀態。
在中國,社會企業雖處于萌芽狀態,但也不乏成功案例。深圳殘友集團是殘疾人創業、就業的典范,是現代化集團化高科技企業;另一家企業淡藍公司為同性戀群體提供多種服務,注冊用戶達2700萬,已于近日完成C輪和C+輪共數億元融資。
為促進中國社會企業發展,2014年,由南都公益基金會等機構聯合發起的中國社會企業聯盟成立,這是一家“類協會的網絡組織”。
彭艷妮介紹,去年6月份,該聯盟在深圳召開首次年會,近800人參加;今年6月24日至25日,第二屆年會將在北京召開。
截至目前,聯盟已有140多位成員,預計在今年年底,該聯盟成員將超過200位,未來5年內,成員超過1000位。
專家解讀社會企業三大爭議問題
針對社會企業領域爭議較大的三大問題——認證、稅收優惠及分紅,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表示,現階段對社會企業進行認證過于復雜,尚不具備條件。
“既然不要認證,那就沒有什么免稅優惠。”徐永光說。“教育、環境、養老、醫療、有機農業、安全食品、社區發展等行業與政府稅收優惠政策是交叉的,其中,對農業、環保等企業是免稅的。從事這些行業的企業,政府是鼓勵的,所以,提免稅沒意義。”
至于要不要分紅,他舉英國社會企業發展的例子來論述觀點。
他介紹,英國針對“社區利益公司”(社會企業的一種)進行立法,對其認證也非常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社區利益公司的分紅不超過35%。最近5年,社區利益公司的發展碰到“遭遇資金黑洞”的問題——因為分配利潤有限制,導致難以吸引投資。數據顯示,目前,約40%的英國社會企業遭遇不同程度的融資困難。
此外,由于企業無法接受捐贈,社區利益公司也無法獲得公眾的資助,英國立法部門去年將“社區利益公司分紅不超過35%”的條款取消了。
因此,徐永光認為,現階段社會企業不需要認證,也不需要免稅,但可以分紅。
影響力投資前景廣闊
在中國,對社會企業的投資被稱為“影響力投資”,目前發展狀況如何?
彭艷妮承認,目前國內的影響力基金或創投基金并不多,還在初期的探索階段,原因在于,盡管投資界關注社會企業,但因為缺乏經驗及投資前需要制訂相關架構,導致實質性行動較為稀缺。
“現在很多企業不愿意做傳統的慈善公益,他們希望投資更有效率,希望支持類似社會企業的發展模式,但這是需要有架構的,錢怎么進入、如何使用及產生效益,尚待進一步探索。”彭艷妮。
目前國內基金會支持社會企業發展的不多。彭艷妮介紹,南都公益基金會采用的是無息貸款支持的方式,資金規模較小。她認為,如果真采用貸款方式,基金會需要建立一個“過橋”的機制,將資金捐到具有小貸資質的機構,成立一個基金,用于支持社會企業。
彭艷妮透露,南都公益基金會將嘗試探索以股權等形式支持社會企業發展,目前仍在摸索的過程中。
而在投資領域,社會企業受到青睞。做風投出身的陸景鍇介紹,目前國內外許多投資“大咖”都在其機構設立“使命投資”(與“影響力投資”類似)部門,關注社會企業。
“我相信未來在國內,此類投資將遍地開會。”陸景鍇說,“類似淡藍這樣的標桿性企業,已經證明了向中國社會企業投資能產生影響力,一定會有更多投資進入這個領域。”
社企規模5年內將成全世界第一
徐永光用“靶子”來形象比喻中國的企業市場。他認為,位于“10環”的企業是最經典的社會企業。
接近“靶心”,“8環”與“9環”之間的企業往往接近社會企業的范疇。
“‘8環’企業是有良心的企業,具有社會責任感,戰略公益貫穿整個產業鏈。比如推動共享經濟的互聯網企業、高科技企業都是‘8環’企業,是潛在的社會企業。”徐永光說,“‘9環’企業一般做的都是政府鼓勵的行業,是推動供給側改革的行業,是更接近社會企業的企業。”
如何從“供給側改革”視角去理解社會企業?徐永光用一句話概括:“社會的痛點就是社會企業的熱點。”也就是說,在未來數年,誰將養老、健康、教育、環保、垃圾處理、家政服務等領域做好,誰將贏得先機。
據國家老齡委數據,2015年,中國養老市場的規模是4500億元。業內人士預測, 2020年,養老市場的規模將達到8萬億元。此外,醫療健康產業將達到8萬億原,民辦教育產業將達到3萬億元,環保領域市場規模也將達到5萬億元。
基于此,徐永光認為,未來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社會企業第一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