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我們是30多年改革開放最大的受益者,所以應該為社會做點事情,”聊起公益,錢曉華開門見山,“沒有誰想著發財,只是覺得趕上了改變中國的機會,不能辜負了這韶華,大家都想做點事。”
2005年,錢曉華加入阿拉善SEE。
50后、60后的情結
1980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習飛機設計專業,畢業后在航空工業部工作。1989年辭職下海,當過海南機場投資公司董事,投資過各種基礎設施,而后進入房地產行業。這就是錢曉華。
錢曉華說,他們這一代人,包括馮侖、劉曉光等,都趕上了中國發展最好的時候。
錢曉華認為,這些人一起來做公益,是出于這一代人的理想,只不過理想正好體現在SEE。進入SEE之后,第二屆競選錢曉華就參加了,看到王石、陳東升等大佬們紛紛競選理事,他想揚長避短,挑了監事一職進行競選,便順利當選。他也接連擔任第二、三屆監事和第五屆監事長。
2010年,錢曉華積極提議在各地建立項目中心,以吸引更多企業家參與環保活動,擴大社會影響。“我們存在的目的是‘凝聚企業家精神,留住碧水藍天’嘛,所以這不只是阿拉善一個地方的事,需要全國的企業家加入環保活動。要發展企業家會員參加,就得各地有落地的環保活動,讓當地企業家來參與,這樣才能達成我們的使命。”
加入SEE之后,生意上的時間大量減少,公益比工作還要忙。“我上班是業余的,主要工作是領錢,分錢的時候別把我忘記就行了,平時就別找我。我得忙公益。”他笑著調侃說。
為一己私利的做法行不通
幾乎每一次開會,監事會都能找到問題。錢曉華記得,最嚴重的一次是關于投資理財問題。執行理事會批準將一筆500萬的閑置資金用于短期投資,秘書處卻在沒有理事會授權的情況下追加了800萬投資。雖然此舉使SEE獲得了幾十萬盈利,但卻被任志強痛批“存在財務風險”。最終,當時的秘書長不得不認錯,而時任會長的王石也不得不公開檢討。
在SEE十周年聚會上,王石通過現場視頻坦言:“十年來我收獲很大,在SEE,我學會了妥協。”
在錢曉華看來,這就是SEE的平等文化,強勢和為一己私利的做法都行不通。“大家都是為了公共事務,哪怕言辭激烈一些,我都覺得沒有太大問題,沒有人會覺得這是針對某個人利益、權威的挑戰,大家都很認真,這是非常可貴的。”
而他擔任監事長期間,最大的成就就是把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引入SEE,為SEE義務審計。“所有項目和資助的子項目都要進行全過程的審計,包括在網上公募的梭梭林項目、三江源保護項目等大的公益項目,要進行單獨的審計。”
目前為止,作為資深的監事會成員,錢曉華認為SEE尚未發生過大的財務紕漏。
“直到交給80后、90后”
在他看來,“SEE的發展雖然比較好,但卻比理想中慢一些”。按中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預期,十年應吸納幾萬會員,才能與中國的環保需求相匹配,現在卻不到500人。他很清楚,這與社會體制有關。
無論如何,SEE至少已經成為中國環保公益界的領軍機構。“把企業家組織起來,為社會、公益、環保做貢獻,這是最大的意義。SEE現在是中國最大的環保公益籌款方,也是NGO最大的資助者,引導著中國環保的理念和方向。”
錢曉華指出,SEE更大的意義是面向社會的。“現代社會中,企業、非營利組織、政府應該是平行的,一起推動社會進步,不是說僅僅政府在推動社會進步,政府與企業、非營利組織是相互合作的關系。”
“SEE這個事一直要做下去,盡快交給80后、90后。”在準備參選SEE新一屆理事會之前,錢曉華說。
(據阿拉善SEE公益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