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本報記者 王勇
8月22日,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對13家入圍首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的名單進行了公示,公示期到8月28日結束。名單一經公布便引起極大的關注。
關注點包括:輕松籌這種曾因個人救助被質疑的平臺為何會入選?以前未進行過互聯網籌款的平臺入選是否合適?怎樣保證平臺上的公募信息的真實性?出問題怎么辦?其他的平臺還能發布募捐信息嗎……
對于這些疑問,平臺在參選過程中已經做出了部分回應。他們是如何回應的,評委們又是如何看的呢?從47家平臺申請到13家入圍,都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9月1日前必須完成的職責
民政部之所以要遴選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源于《慈善法》的規定。
《慈善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在國務院民政部門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發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時在其網站發布募捐信息。
這一規定將統一或者指定慈善信息平臺的職責賦予了國務院民政部門,也就是民政部。需要注意,既不是其他部委,也不是省級及以下民政部門!
而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的作用也很明確——用于慈善組織發布互聯網開展公開募捐信息。發布的主體是慈善組織,發布的內容是互聯網公募信息。與個人求助無關。
由于這一規定,民政部必須在9月1日《慈善法》正式實施的同時,明確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否則將造成互聯網公開募捐被迫全面停止的局面。
從制定標準到開展遴選
那么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究竟該如何確定呢?《慈善法》規定的是“統一或指定“,究竟該統一到一個平臺還是指定幾家平臺呢?標準是什么?這一切成為擺在民政部面前的關鍵問題。
實踐者最有發言權。5月13日,《慈善法》通過近兩個月后,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組織了“慈善組織公開募捐信息平臺”認定標準研討會,邀請了包括新浪、百度、騰訊等十多家互聯網服務商代表參與研討。
在討論中,公開公平、鼓勵競爭成為共識,多家平臺都表示應該設立具體的標準,只要符合標準的互聯網服務商都應該可以申請成為“慈善組織公開募捐信息平臺”。
關于標準如何設立則眾說紛紜,涉及是否可以在線捐贈、資質要求應達到哪一級別、硬件與團隊的基礎條件、信息審核機制、初創平臺可否進入、監管退出機制等多個方面。
需要強調的是,要制定一個公平、科學的準入標準非一朝一夕之功。
7月20日,《慈善法》通過4個月后,民政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遴選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的通知》。通知明確“民政部擬采取遴選方式,指定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
注意,遴選是選拔、挑選,不是準入、認定。與花大量時間制定基礎標準,然后開放申請、隨時審批相比,遴選無疑要快得多。
通知提出要“按照統籌規劃、循序漸進,公開透明、自愿申請、分批考察、擇優指定的原則進行批次遴選。”
也就是說,指定平臺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逐批進行。首批擬指定10家左右,這樣就避免了慈善法實施后無平臺可用的局面。即使首批的平臺在運行中出現不適用的情況,之后還可以逐批指定更多的平臺。
從47到29再到13家
按照通知的要求,“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開辦的,能夠提供慈善募捐信息發布服務的信息平臺”都可以參加遴選。
在半個月的申報期內,共有47家平臺進行了申報。平臺運營主體所在地涉及北京、江蘇、浙江、廣東、天津、黑龍江、上海、重慶、福建、山東、河南等多個省市。
8月16日,申報截止10天后,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邀請社會組織代表、捐贈人代表、公益慈善專家、信息化專家和媒體代表共計18人,根據《形式審查一票否決指標》對各家申報材料進行了形式審查,計有29家通過審查,18家未通過審查。
未通過審查的平臺有不少是由于缺少《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ICP證)。作為網站經營的許可證,經營性網站必須辦理ICP證,否則就屬于非法經營。社會組織舉辦網站則需要取得ICP備案號。
8月17日,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發布了《關于組織評審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的公告》,向社會公告將于8月20日對通過形式審查的29家平臺進行專家評審與答辯。
公告不僅公布了29家平臺的名單和互聯網募捐平臺遴選評分指標,還開放了20個現場觀摩席位申請,包括新聞媒體10個席位、公募基金會10個席位,先報先得、報滿為止。
8月20日,專家評審與答辯在民政部舉辦,上午15家,下午14家。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證公平性,答辯的順序是按照答辯代表在微信群中搶紅包金額的高低來排定的。
答辯包括6分鐘陳述和4分鐘專家提問。由全國兩會代表、公益慈善專家、互聯網專家、慈善組織代表、新聞媒體代表、捐贈人代表共20人組成的評審委員會按照評審指標體系進行了打分。主要包括互聯網募捐業績、技術、管理三方面的指標。
由于是遴選,所以最終按照評分高低確定了入圍首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的名單,共有13家。
形態各異的13家平臺
8月21日,民政部部長李立國聽取了民政部黨組成員、民間組織管理局局長詹成付的匯報,明確表示,尊重按設定條件、程序、方法公開進行的評審結果。
8月22日,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公布了入圍的13家平臺,并進行公示。
這13家平臺包括: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的“騰訊公益”網絡募捐平臺;浙江淘寶網絡有限公司的淘寶網;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的螞蟻金服公益平臺;北京微夢創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的新浪-微博(微公益);北京輕松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輕松籌;中國慈善聯合會的中國慈善信息平臺;網銀在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京東公益;北京恩玖非營利組織發展研究中心的基金會中心網;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的百度慈善捐助平臺;北京厚普聚益科技有限公司的公益寶;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華公益服務平臺;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的聯勸網;廣州市慈善會的廣州市慈善會慈善信息平臺。
從互聯網募款業績的角度,可以將這13家分為已經開展公募和尚未開展公募兩類。中國慈善信息平臺、基金會中心網、新華公益服務平臺等就沒有籌款業績。
沒有業績是否能夠入選呢?部分評委在評選過程中就提出應該給予機會。
因為,按照《慈善法》的規定,只有成為指定平臺才能發布公開募捐信息。在此之前,平臺不能發布公開募捐信息,也就沒有業績。如果一定要有業績,那么新的平臺永遠無法進入。
而首次遴選指標體系也對此作出了回應,指標明確指出業績評分項僅作為首次遴選使用。
從既往發布信息內容的角度,可以將這13家分為只發布慈善組織公募信息和同時發布個人求助信息兩類。輕松籌最近一兩年就因為個人求助的籌款成績而引人矚目。
此次評審的是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評審指標體系中明確規定“慈善組織公開募捐信息平臺框架內僅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提供服務,沒有與商業籌款、個人求助等混雜的現象。”
因此,輕松籌在答辯中表示,其后臺正在調整,個人求助會推薦給慈善組織,慈善組織認領后才能在平臺上線。
從運營主體的性質來說,可以將這13家分為企業運營和社會組織運營。這其中聯勸網、廣州市慈善會慈善信息平臺這兩家社會組織運營的平臺已經開展了一定時間的公募,其使用的是自家機構的公募資格,為不具備公募資格的社會組織募款。
成為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后,其他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如何在平臺上籌款,并由此形成平臺與平臺上的機構之間的競爭如何解決成為評委關注的問題。
盡管有著種種不同,但這13家平臺在答辯的時候都進行了公開承諾,承諾“捐款直接進入慈善組織銀行賬戶或第三方支付賬戶”。這就杜絕了平臺上的資金進入個人賬戶的可能。
六大問題待解
8月28日公示結束,9月1日,入選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將正式根據《慈善法》開展公開募捐活動。
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的首批遴選告一段落。然而,這并不是重點,還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
第一,首批入選平臺如何監管?平臺運行中如果出現問題,該如何投訴解決,作為監管部門民政部需要按照怎樣的程序采用哪些手段進行監管,平臺退出機制如何設定,這一系列問題都有待解決。
第二,后續批次的平臺如何進入?首批遴選的流程、標準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次性的,新的平臺如何成為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還是個未知數。是視情況再次遴選,還是制定標準讓平臺可以隨時申請呢?
第三,平臺與慈善組織之間的關系如何界定?包括作為全國性的互聯網信息平臺,各地的慈善組織只要符合平臺規則是否都可以在上面發布募捐信息,線上線下的審核溝通成本如何解決,運營平臺的慈善組織和其他慈善組織之間的關系如何界定,對于籌款信息的真實性各負怎樣的驗證責任等。
第四,支付方式唯一還是多樣化?對于捐贈人和慈善組織來說,多樣便捷的支付手段才能有愉悅的捐贈體驗,但已經入選的平臺中不少只支持自家的支付手段,這無疑會給捐贈者增加捐贈難度,而作為統一或指定的平臺理應滿足各種需求。
第五,未入選平臺在開展公募項目怎么辦?參與答辯但未入選的部分平臺,如淮安陽光慈善網、招商銀行-網通月捐公益平臺、公益天津服務平臺等都已經在發布募捐信息開展互聯網籌款,不排除其他未參與評選的平臺也存在這種情況。9月1日之后,這些平臺是否要停止活動?如果必須停止,已籌的善款怎么辦?下一批遴選還沒有時間表,到底要停多長時間?
第六,慈善組織可以單獨在自己的網站發布募捐信息嗎?《慈善法》規定,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發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時在其網站發布募捐信息。這是否意味著必須先在慈善信息平臺發布,然后才能在自己的網站發布?如果是這樣,慈善組織的自主權在一定程度上將是被削弱了。
對于這些問題,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后續將會制定具體的規則和標準,要求各平臺做好相應改造,并實施動態監督和管理,并將以開放和善意的態度適時啟動后續的平臺遴選標準制定和實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