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高文興
5月12日,一場名為“IN LOVE WE TRUST因愛無懼”的國際公益音樂節“引爆”北京雁棲湖畔。作為世界著名電子音樂節Creamfields的首次北京站活動,這場音樂節因其世界級的豪華陣容而備受樂迷關注。
令人頗感意外的是,主辦方之所以選擇5月12日作為北京站開幕日期,是因為這場“潮味兒”十足的電音節還得到了汶川縣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現場一處寫有“快手行動”字樣的150平方米展臺前,記者尋覓到了個中原委——此次國際公益音樂節由國內知名企業快手聯合BHM(兄弟時光文化傳媒)、壹基金舉辦,以此紀念汶川地震10周年,并將本站所有票務收益的20%及現場快手攤位售賣周邊所得悉數捐贈給壹基金在汶川等地即將落地的“壹樂園·音樂教室”項目,助力青少年在快樂中發展潛能。
打造新生代公益樣本
快手展臺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選擇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日舉辦這場國際公益音樂節,目的就是以音樂的方式,讓社會年輕群體關注地震災區重建,用快樂的方式參與公益。
得知剛剛用來購買玩偶的錢將會被投入到公益項目中去幫助汶川等地的兒童成長,一位樂迷表示“有些意外”,她向記者說:“沒想到來音樂節玩還能幫到汶川的孩子,這種公益方式讓我感覺非常愉悅。”
的確,汶川地震后的十年是中國當代公益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公眾對公益的理解不斷加深,參與公益的方式愈發多元。
事實證明,針對目前新一代捐贈主力——80后、90后,透明化、輕松化、線上社交與線下體驗相結合的新型公益模式備受青睞。這也推動著踐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持續創新公益參與方式,利用移動互聯網的科技優勢,打造與自身業務互動的公益產品,努力吸引新生代受眾。
對于年輕群體來說,能在符合自己“身份標簽”的場合下輕松地完成公益體驗,這是他們重要的公益訴求之一。而此次由“快手行動”打造的公益概念,可謂正中這些年輕樂迷的下懷。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動選擇的捐贈對象——“壹樂園·音樂教室”項目,其理念也與快手的輕松公益理念不謀而合,即以游戲方式,促進對兒童的有效音樂教育。截至2017年底,該項目已在14個省份建設了375間音樂教室,培訓439名鄉村音樂教師,使近24萬名鄉村兒童受益。
體系化救災系統嶄露頭角
作為一支年輕的企業力量,快手在防災、減災、救災及災后重建方面卻及早布局,從捐款賑災、公眾動員到平臺型救助,快手在短短兩年內構建了一套令人刮目相看的救災公益體系。
2017年6月24日,快手科技通過成都市慈善總會向茂縣山體垮塌災區捐款50萬元,用于災區的緊急救援和重建工作。
就在本次國際公益音樂節開啟的同一天,快手行動聯合壹基金發起#自救神器了解一下#短視頻大賽,在救災大使劉愷威的加盟下,發動人們使用身邊普通的生活小物件制作緊急情況下的“自救神器”,以期提醒公眾重視安全、養成防災減災意識、掌握自救和呼救技能。
更為重要的是,快手行動在2018年5月11日正式推出“快手技術救災平臺”。該平臺基于快手數以億計的海量用戶資源,以及在多媒體內容理解算法和大數據挖掘分析方面的技術優勢,將針對性地為救災行動中的信息收集與推送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快手利用自身平臺與官方進行對接,可在自然災害發生時,將預警信息第一時間推送至受災區域用戶;與此同時,經數據處理和算法篩查后,將用戶上傳的受災地區視頻、圖像等資料提供給相關合作方和救災信息共享平臺,為救災方案制定和新聞報道提供信息資源。
快手這一平臺的推出,將自身產品優勢與救災需求結合,有效提高救災預警與信息推送效率,在救災公益領域可謂獨樹一幟。
扎實前行的快手行動
作為中國最大的生活分享平臺,快手擁有海量的注冊用戶,日活躍用戶數量超過1億,每天用戶上傳的視頻超1000萬條,用戶每天平均使用時長超60分鐘。顯然,快手正在將其海量的用戶數據轉換成社會價值。
2017年秋,作為快手公司內部孵化的具有跨領域創新特長的社會責任部門,“快手行動”正式成立,以自身的產品、技術與社區優勢為個體和社會組織賦能,打造多方位公益體系,扎實、有效并富有新意地履行著中國新生代企業的社會責任。
在精準扶貧領域,快手于今年初成為中國扶貧基金會“深度優鮮”電商扶貧計劃的戰略合作伙伴之一,許多貧困地區用戶已經借助快手這一上升通道,實現脫貧致富;在教育領域,從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捐贈“愛心包裹”,到今年聯手PEER毅恒摯友啟動“未來編程”教育行動,快手實現了從簡單捐贈到青少年職業道路培養的公益演化;在未成年人保護領域,快手不僅向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捐贈110萬元,更在自身產品平臺設立未成人保護網絡規則,也因此成為首個提供未成年權益保護的短視頻產品;在罕見病救助領域,快手頻頻聯合相關公益機構于多檔收視率靠前的電視節目中亮相,呼吁公眾關注患有自閉癥、發作性睡病等罕見病的社會群體……
正如快手CEO兼創始人宿華所說:“快手價值觀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希望普惠。生活沒有高低,人人都值得被記錄,人人都值得被記住。我沒有那么在乎當下的得失,我更在乎長期的價值。”
■ 本報記者 高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