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對很多人來說,10月1日可能只是長假的開始,但事實上這一天也是一個非常有紀念意義的日子:199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定10月1日為“國際老年人日”,意在喚起人們對老齡化問題的關注。
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的17.3%。自1999年到2017年不到20年的時間里,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增加了1.1億人,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過1000萬。到2050年前后,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峰值4.87億,占總人口的34.9%。
人口快速老齡化為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如何應對也是上至政府下到民間都非常關心的問題。近年來,很多社會組織開始進入養老領域,不同于傳統機構或政府部門,他們更具靈活性和創造性,探索出了很多新型養老模式。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華俊看來,組織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共同推動養老事業發展已成為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
據高華俊介紹,近幾年來,不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政府都出臺了一系列養老政策文件,在加強對人口快速老齡化問題重視程度的同時,也提出要組織調動一切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不斷滿足老年人持續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
五年前,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我國的養老事業還存在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不足、市場發育不健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應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發揮社會力量作用,著力保障特殊困難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確保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同時,該意見還明確要鼓勵公益慈善組織支持養老服務:引導公益慈善組織重點參與養老機構建設、養老產品開發、養老服務提供,使公益慈善組織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重要力量。積極培育發展為老服務公益慈善組織。積極扶持發展各類為老服務志愿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去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再次對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做出明確規定,要求為社會力量參與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提供更多更好支持。事實上,近年來已經有不少社會組織及民間機構在試水養老,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些新型的且更貼近老年人需求的養老模式。
2014年7月,由民辦非企業單位北京龍振養老服務中心開辦的三里屯托老中心正式投入運營。該中心以居家養老為主要服務內容,就近為周邊社區老人提供“驛站式”服務,包括全托、臨時托管、短期托養、老年餐桌以及生活照料等上門服務。
中心還會根據需要為老人提供精細化、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充分體現了“驛站式”服務的優勢。比如,針對老舊小區行動不便的老人的洗浴需求、出行需求,該中心購進了便攜式床上助浴設備、爬樓機等,為老人提供上門助浴和到機構助浴服務。此外,該中心采取開放式的管理,家屬在不影響老人休息的情況下可以隨時過來探望。
這種新型的驛站式養老很快得到了社會及政府部門的肯定。2016年,以該中心為模板,北京市制定了《關于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的意見》,計劃在北京城六區試點建設150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民政部對其也給予了充分肯定。
記者在此前的采訪中也了解到,一些社工機構由于貼近社區、專業性強、思維靈活、能鏈接豐富的社會資源,加之他們了解老人的養老需求,也探索出了一些更加貼地氣的養老模式。北京市豐臺區薊翔社工事務所推出的三社聯動“聚寶盆”項目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該項目借助“互聯網+科技養老”等多種手段,以社區為平臺,在專業社工的引領下,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充分滿足社區居家養老需求。同時,項目為社區社會組織提供培育孵化和增能服務,使其實現自我管理、自我運行、自我造血功能,服務于居家養老。此外,運用“互聯網+管理”的方式,該項目還搭建了一個志愿服務線上線下及優化互動平臺,讓志愿者也能參與居家養老服務。
“人口老齡化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問題。作為民間機構,我們可以通過政策倡導、提供咨詢、建議等,推動政府部門行動。另一方面,我們還應該去推動全社會關注老齡化問題。這也是我們這些年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高華俊談道。
盡快建立養老人才培養體系
不過,雖然這些民間機構的努力能夠解決一定的社會需求,但由于養老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其還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比如老年人對護理的需求,以及一些專業性的需求,比如提升生命質量的需求、提升人生價值的需求等,這些積極的養老需求目前還是無法得到滿足的。
在高華俊看來,由于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養老人才培養體系,養老人才供給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目前我國正處于人口快速老齡化階段,還沒有發展到深度老齡化階段,而深度老齡化將會給社會發展帶來更為巨大的壓力,所以必須盡快建立起養老人才培養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這也是我們最著急的事情。”
他的擔心不無道理。
據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養老服務業發展年報(人才篇)》顯示,目前我國持證養老護理人員不足2萬人,而需求量至少為15萬人。2015年,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總數大致為4063萬,占老年人口比例的18.3%;按照國際標準每3個失能老人配備一名護理員推算,我國至少需要1300萬護理員。
除了護理人才,養老管理人才的欠缺也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一大因素。因此,在官方培訓體系之外,公益慈善力量的加入也顯得尤為重要。
2017年6月,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和上海親和宇宙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了“國際公益學院親和源特訓營”中高級養老人才項目,致力于打造中國的“養老黃埔軍校”。該項目旨在以公益的力量為養老行業持續培養有愛心、有恒心、有學識、具備高度使命感、責任感和創新創業精神的新生代中高級管理人才,推動養老產業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該項目的學員都是來自海內外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在經過6個月的高強度理論學習、項目實踐、論文撰寫后,他們對整個養老行業的發展有了全面了解,同時也基本具備了各類養老項目的營銷、運營、管理知識和技能。學員在結業后將奔赴各地新型的養老服務機構參與管理工作。
在2018年的開營儀式當天,一批養老機構向培訓機構填寫了“人才定制書”,還有一批知名機構和公司成為特訓營教學戰略合作伙伴。而據主辦方介紹,去年首批學員學成后已走上相關的管理崗位,成為一支“新銳”的養老管理隊伍。由此可見社會對于養老專業人才的需求是十分強烈的。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公益慈善行業在推動養老行業發展方面產生的影響力是十分有限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養老領域仍舊不如兒童、教育、扶貧、救災等傳統領域受關注,養老問題還沒有被社會普遍認知,而公益慈善領域對老齡化的認識也是有一個過程的。
高華俊談道,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曾與日本廣島大學和日本創生會株式會社進行合作,開展國際養老產業管理EME班,引進日本先進的養老知識體系,培養本土具有國際視野、戰略性思維且精通實務的養老行業領袖。“該項目第一期培養了二三十人,但在第二期時招生都成了問題。這需要整個國家和社會都動起來。”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驛站養老、智慧養老、互助養老……
不可否認,各地政府根據當地人口老齡化的實際情況以及財力情況、政府工作力度等,對民間機構出臺了不同的優惠和支持政策,比如床位費用補貼、運營補貼等,確實吸引了一些民間力量參與進來。但目前全國范圍內并沒有出臺統一的支持政策,各地支持力度也大不相同。
中國老齡人口基數過大,如何才能惠及2.4億老年人和4000萬失能及半失能人群,這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在目前的情況下,積極引入國外先進的養老技術和理念,或許能夠起到很好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高華俊告訴記者,其所在機構也在為此進行嘗試。10月20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健康養老國際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健康中國行動與積極老齡化”。
他談道,我國的養老事業面臨著供給不夠、專業人才不夠等非常現實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是目前最迫切的需求。“為什么要舉辦一個國際論壇?就是希望集合全球先進的養老理念和技術,幫助推動并解決中國的養老問題。我們也希望這些國際機構能夠把自己先進的技術和知識體系帶入中國,進而影響我們的養老事業,促進國內養老事業的發展,最終推動中國養老行業采取一些實質性的行動。”
據了解,慈善家的參與將是此次論壇的一大特色。專家認為,雖然國家及地方層面出臺了很多支持政策,對企業有一定的支持,但由于各地落實情況不均衡,支持力度也較為有限,導致養老市場發展仍顯緩慢。因而,企業或其他社會機構在生存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也沒有精力去考慮更深層次的問題。
“慈善家追求的是解決社會問題,而不是經濟利益,因此他們有耐心去關注養老事業的發展。對慈善家來說,養老行業也是一個天然的機遇。他們可以推動建立全球性的合作、探索世界范圍內如何應對老齡化趨勢,推動養老理念和技術的普及。這對于養老事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慈善家也應該去嘗試支持一些具有示范效應和推廣價值的項目。”高華俊告訴記者。
■ 本報記者 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