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 本報記者 王勇
到目前為止中國到底有多少社會企業?中國的社會企業具有哪些特征?發揮了哪些作用?中國的社會企業又面臨怎樣的發展環境?
4月12日發布的《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行業掃描調研報告2019》(簡版)給出了初步答案。
報告顯示,具有“自覺意識”的社會企業——即認同自己的社企身份且被行業內認可——有1648家,員工總數為79148人,2017年總收入約為93億元。
“自覺意識”的社企服務領域廣泛,在教育、社區發展、就業與技能、環境與能源、醫療與健康、老年服務與產業、扶貧、藝術文化體育等領域均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教育(占21%)、社區發展(占13.4%)、就業與技能領域(占12.3%)、環境與能源(占9.8%)等領域的社企比例較高。
多地支持發展
社會企業一般指的是借助市場手段、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的企業,是一種創新的思維和運營模式。自2006年社會企業的概念引入中國后,中國的社會企業在短短十余年間取得了快速發展。
在教育領域、養老領域、醫療領域、扶貧與三農領域、文體領域、科技與互聯網+領域、環保領域、助殘領域等,各相關部門均出臺了一系列文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發揮積極作用,為社會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與政策空間。
地方的實踐對社會企業的支持則更加明確。
早在2011年,《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推進建設的意見》和《北京市社會建設“十二五”規劃》中就提出“積極扶持社會企業發展”。2017年下半,北京市社工委啟動社會企業試點工作。2018年3月推動成立北京社會企業發展促進會,同年8月發布《北京市社會企業認證辦法(試行)》。
2017年9月,成都市委市政府發布《關于深入推進城鄉社區展治理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的意見》,首次提出“鼓勵社區探索創辦服務居民的社會企業。”2018年4月,成都市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培育社會企業促進社區發展的意見》,初步構建起社會企業培育、支持、監管政策框架,并將社會企業發展及社會企業項目運行納入各區(市)縣政府年度目標管理體系進行績效考核。2018年6月,成都市工商局出臺《關于發揮工商行政管理職能培育社會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經認定的社會企業可以在企業名稱中使用“社會企業”字樣。
深圳市福田區2017年底,出臺《福田區關于打造社會影響力投資高地的意見》,這是國內第一份支持社會影響力投資的政府文件。2018年福田區出臺《關于打造社會影響力投資高地的扶持辦法》及實施細則,為社會影響力投資生態體系中的各類主體給予事后資金扶持。
佛山市順德社會創新中心于2014年9月出臺了《順德社會企業培育孵化支援計劃》,明確在企業中開展社會企業認定工作的標準和程序。2016年社會創新中心發布《順德社會企業培育孵化支援計劃(修訂稿)》,調整了準入門檻,采取分級認證,意在鼓勵更多企業參與。截至2018年底共有20家企業通過認證。目前,順德區已將推動社會企業發展列入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缺乏權威數據
盡管已經有多地開展了社會企業的培育發展工作,但目前在這一領域還存在不少爭論,關于什么是社會企業并沒有統一的認識。由于沒有統一的社會企業登記注冊制度,官方的統計數據空缺,而民間也鮮有對中國社會企業生態系統的全面調查。
到目前為止中國到底有多少社會企業?中國的社會企業具有哪些特征?發揮了哪些作用?中國的社會企業又面臨怎樣的發展環境?
為了弄清這些問題,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和南都公益基金會聯合啟動了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行業掃描調研工作。項目由福特基金會出資、佛山市順德區創新創業公益基金會支持,匯集了來自全國7家機構近30名調研人員,針對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行業生態中社會企業、社會投資、支持機構和政策環境等四個重要環節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
據總報告撰寫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創新與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介紹,本次行業掃描覆蓋社會企業371家,社會投資機構44家,支持型機構21家,梳理國家政策法規130項和地方政府政策文件16項,以及深度訪談各地相關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及行業專家共計13人。
1648家擁有“自覺意識”
報告顯示,具有“自覺意識”的社會企業,即認同自己的社企身份且被行業內認可的社會企業有1648家,員工總數為79148人,2017年總收入約為93億元。
據鄧國勝介紹,這些社會企業收集自社企論壇、慈展會社會企業認證名錄、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的社創案例、公益慈善學園的社企名錄等。
報告顯示,絕大多數“自覺意識”的社會企業是在2006年社企概念引入中國之后成立的,尤其是最近三年。
但他們的服務領域十分廣泛,在教育、社區發展、就業與技能、環境與能源、醫療與健康、老年服務與產業、扶貧、藝術文化體育等領域均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教育(占21%)、社區發展(占13.4%)、就業與技能領域(占12.3%)、環境與能源(占9.8%)等領域的社企比例較高。
相當比例的社會企業直接或間服務各類弱勢人群,弱勢人群在其服務總量中的占比平均為33.3%。同時,有72.2%的社企將弱勢群體(例如殘障人士、長期病患者、貧困群眾等特定人群)納入到服務范圍。
他們對利潤的看法也十分明確,調查顯示,“自覺意識”的社會企業,有31.8%的機構具有限制利潤分配規定,29.2%的社會企業具有禁止利潤分配規定,39%的社會企業完全不限制利潤分配。84.5%在2017年度實現盈余的社會企業選擇將凈利潤用于“再投資機構的事業”。
資金來源多元化
在資金來源方面,調查顯示,市場經營收入仍然是“自覺意識”的社會企業主要收入來源。在調查的社企中,有58.4%的社企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于市場經營收入(一般性商業銷售收入),18%的收入來源于政府采購,16.6%來源于社會捐贈或企業捐贈,5.3%的社企收入來源于政府支持(撥款、補貼、獎金等),還有5.1%的社企收入來源于母體組織獲得的經費。
與此同時,看重社會影響力的社會投資正在逐步興起,將為社會企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資金支持。社會投資的主體類型比較多元,既包括基金會,也包括商業投資和開展公益創投的政府部門。
從社會投資的目標受益群體看,兒童和青少年是所有社會投資機構最關注的。
從投資領域來看,政府公益創投更多在社區發展、行業支持與扶貧領域進行社會投資,而基金會更關注行業支持服務、減少貧困、文創產業和食品與農業領域,商業投資機構則更關注食品與農業領域。
從投資方式來看,基金會的社會投資方式主要以影響力投資或公益創類資助為主。在被調查的12家進行影響力投資的基金會中,有10家進行股權投資,有3家采用無息貸款的方式,還有1家采用提供固定資產的方式;在被調查的政府類機構中,投資方式非常單一,完全以資助方式為主;商業投資機構絕大多數為影響力投資方式,且以股權投資為主。
面臨眾多挑戰
盡管社會企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報告顯示:
第一,總體而言當前政府、社會對社會企業、社會投資的認知還非常有限,對這種創新性的組織模式不理解,甚至持懷疑態度人很多。另一方面,大多數社會企業也缺乏身份認同。
第二,近年來,社會企業熱潮正在有所消退。可以說,當前中國社會企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瓶頸期,急需要尋求新的動力與激勵。
第三,行業生態建設還不完善。中國社會企業、社會企業支持型機構、社會投資機構均處于起步階段,相互之間還不了解、不熟悉,缺乏高效的對接平臺。
第四,中國的社會企業、社會企業支持型機構的受薪員工規模普遍較低、人才匱乏、能力不足。而我國的社會投資機構起步晚,人才同樣非常匱乏,能力也有待提升。
第五,社會企業希望獲得更多的政策扶持,但目前相關政策的扶持力度有限,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
為了促進社會企業的發展,報告發布的同時,2019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獎(簡稱社企獎)也正式啟動,以發現和表彰以創新的商業模式,大規模、系統化地解決中國主要社會問題的企業以及投資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