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 本報記者 皮磊
自2016年《慈善法》頒布后,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整個行業的發展更加規范化、專業化。而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升級,公眾參與公益慈善的途徑也越來越靈活多樣。這些變革給行業帶來了絕佳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了很多新的挑戰,尤其傳統的、依托政府而生的慈善機構面臨著更大的變革壓力。
作為官辦慈善的代表,近年來各地慈善會系統的發展普遍遇到很多現實問題,由傳統慈善向現代公益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不過,由于體制機制等歷史原因,目前慈善會系統的運作行政化色彩依然很重,政府部門越位與缺位現象并存,系統內激勵機制明顯不足。
雖然背靠政府讓慈善會擁有很多其他社會組織不具備的優勢,但慈善會系統與民間公益明顯割裂,導致資源無法共享,無法進行優勢互補。此外,從業人員職業化及專業化程度偏低、服務品牌化及影響力建設意識淡薄等,都是慈善會系統面臨的時代性發展問題。以慈善會系統為代表的近幾年來,已有一些地方慈善總會在進行摸索,且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2017年,歷經14年發展歷程、募捐總額累計達27.79億元的深圳市慈善會邁出了轉型改革至關重要的一步——由傳統的政府部門主導的官辦組織轉變為理事會主導的社會組織,其對自身新的定位為“具有廣泛動員能力及社會影響力的、立足價值倡導和行動解決社會問題的深圳樞紐型慈善組織”。
而在距離深圳大約2000公里之外的地方,山東省慈善總會近兩年來也在探索從傳統慈善向現代公益轉型。主動同地方社會組織合作、向外輸出資源優勢,發揮樞紐組織功能、打造地方公益生態,培育地方特色公益項目、培養公益專業人才……在自我變革的過程中,山東省慈善總會進行了很多有益探索。
不可否認的是,雖然面臨很多時代性發展問題,但慈善會系統也具有很多先天優勢,比如體制公信力、社會影響力、系統資源調動力以及資金規模等。這些優勢,在推動地方公益生態建設、促進區域社會組織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2017年9月5日,《慈善法》頒布后的第二個“中華慈善日”,山東省慈善總會和山東文藝廣播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聯合推出《慈善之聲》廣播欄目,每周六上午9點播出。同時,雙方還聯合發起“山東文藝廣播慈善基金”,共同開展慈善募捐、慈善服務等活動。
目前,山東省慈善總會已經搭建了包括電視臺、電臺、報刊、網絡等在內的全媒體宣傳推廣平臺,且這些平臺全部免費供社會組織使用。對于傳播資源相對匱乏的地方社會組織尤其草根機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強有力的宣傳推手。
2018年7月,山東省慈善總會和山東省社會創新發展與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山東社創)共同發起首屆“慈善山東”公益大會,并發布了“慈善山東伙伴計劃”。此次大會,也是山東省慈善總會探索變革的一次嘗試,同時也是其致力于打造地方公益生態的重要一步。
在山東省慈善總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彥龍看來,向現代基金會轉型是慈善總會系統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而實現這一轉型的基礎,就是重新打造與時代需要相匹配的地方慈善公益生態環境。他說:“在切實完成政府、民政民生兜底任務的同時,轉型為執行與資助混合業務并重、雙重業務品牌化開展、擔當起地方樞紐型功能的地方新型基金會,是我們未來幾年堅定的工作方向。”
尋找變革突破口
《公益時報》:慈善會系統是政府職能的重要延伸。作為官辦慈善的代表,近年來慈善會系統的發展遇到很多現實問題。就山東省慈善總會來說,你覺得目前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哪些?
張彥龍:山東省慈善總會遇到的問題有一定的普遍性,甚至可以說是全國慈善會系統普遍存在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六個方面:一是體制機制不順暢,工作行政色彩重;二是政府越位與缺位并存,激勵機制不足;三是各類慈善組織單打獨斗,缺乏整合規劃;四是與民間公益慈善割裂,無法優勢互補;五是慈善工作隊伍專職化、專業化程度低;六是服務品牌化和影響力建設遠未被重視。
《公益時報》:面對時代發展帶來的改革壓力,山東省慈善總會做出了哪些努力?
張彥龍:體制性的問題是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急不得也慢不得。從省慈善總會的角度來說,我們首先希望做好自身的制度完善、架構改革和業務轉型,穩定第一,小步快跑,做一些試驗和引領,為省內各地市慈善總會做一個安全有效的試驗品,以推動全省慈善系統的逐步變革。
而實現轉型的基礎,或者說解決前面六大問題的可操作路徑,就是重新打造與時代發展相匹配的地方公益慈善生態環境。因此,我們提出了“聚集伙伴、建設系統、構筑生態”的總調子,與山東社創及各層面伙伴合作,發起了首屆“慈善山東”公益大會,并推出了“慈善山東伙伴計劃”。
《公益時報》:通過這些嘗試,您希望實現怎樣的目標?
張彥龍:發起首屆公益大會的背景和初衷首先是基于目前慈善總會面臨的普遍問題,時代發展需要我們變革、創新;其次,面對傳統募捐形式的落后,總會也急于找到一個突破口,開辟新的募捐渠道;第三,作為省級慈善組織,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動員、帶動和召集省內更多公益組織為全省社會發展貢獻力量。這其實也是我們的目的和愿景。
基于上述行動,我們希望吸納一批省內的公益慈善組織共同參與到項目中來,鍛煉一批公益慈善機構,培育一批具有山東地方特色的公益慈善項目,培養一批公益慈善組織負責人,在全省范圍內營造山東公益生態。
打造地方公益生態
《公益時報》:您提到要打造地方公益生態,怎么理解這一概念?如何才能實現您設想中的公益生態?
張彥龍:我理解的公益生態,應該是一個全社會、全業態的,所有公益慈善組織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靠,最終發展成為一個開放、高效、透明、互惠、互利、可持續的良性公益發展環境。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制定了一個三年計劃,希望利用三年時間,以公益創投大賽等活動為載體,動員省內外公益組織都參與進來。
《公益時報》:這一過程離不開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及公眾等各方的參與和支持。如何才能協調各方權益,讓大家愿意參與進來?在這個過程中,你給總會的定位是什么?
張彥龍:中國公益生態的美好愿景,就是政府搭臺、社會組織唱戲、企業和公眾廣泛參與。我們常說,公益慈善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某些社會問題,在國家提出加強社會治理的大環境下,公益慈善組織任重道遠。
我個人認為,政府應從宏觀層面把制度、政策和法律規章的“紅利”釋放出來;社會組織從微觀層面利用好、把握好、運用好這些“紅利”,引導和調動企業和社會公眾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我們給省慈善總會的定位有兩個方面:一是牽線搭橋,主動建立起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企業、公眾之間的橋梁紐帶;二是身先士卒,省慈善總會是全省慈善組織的標桿,應結合自身特點,在推動公益慈善項目方面大膽嘗試、勇于創新。
《公益時報》:在你看來,慈善總會有哪些獨有的資源或優勢去推動民間公益發展?
張彥龍:在獲得政府支持、慈善資金幫扶、媒體宣傳推廣等方面,我們還是有著豐富的資源和獨特優勢的。在獲得政府支持方面,我們可以利用省級社會組織的身份,出面協調政府部門給予一些工作或項目支持;在資金幫扶方面,通過項目合作、網絡配捐、非限定性獎勵等予以支持;在媒體宣傳方面,山東省慈善總會已經搭建了包括電視臺、電臺、報刊、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在內的全媒體宣傳推廣平臺,完全免費供社會組織使用。
向現代基金會轉型
《公益時報》:近兩年來,山東省慈善總會一直在主動嘗試和其他社會組織合作,比如山東社創和壹基金等。為什么要主動和他們進行合作,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張彥龍:在公益事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我覺得我們一度迷失了方向。2015年,騰訊99公益日籌款活動就已經開始,但直到2017年年底山東省慈善總會網絡公開籌款額幾乎為零。作為省級慈善總會,這是絕對交待不過去的。除了慈善總會系統外的整個公益界都在開展網絡募捐,我們卻不知、不懂、不會,很著急,也很無奈!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同有經驗的社會組織開展合作。山東社創作為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民間樞紐型社會組織,具有行業視野、理論技術、實操經驗、一線公益組織黏性以及外部資源整合等優勢。這些認識論、方法論上的東西都是我們之前所不具備的,也是我最為看重的地方。雙方優勢互補,價值觀相近,都看到了地方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公益時報》:山東省慈善總會做的很多嘗試其實也是從傳統慈善到現代公益的一個過渡,對此你怎么理解?
張彥龍:我個人的理解是,這個過渡不是現代公益全盤替代傳統慈善,而應該是一種傳承與發展、升華與完善。傳統慈善中“真善美”的東西在現代公益中理應全部繼承,并通過更現代的方法、手段和技術展示在人們面前。我們堅持做現代公益,也不能完全摒棄傳統慈善。
《公益時報》:自2016年《慈善法》頒布之后,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發展速度逐步加快。在此背景下,你覺得慈善總會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張彥龍:從長遠來看,向現代基金會轉型是慈善總會系統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今后發展的最終走向。在切實完成政府、民政民生兜底任務的同時,轉型為執行與資助混合業務并重、雙重業務品牌化開展、擔當起地方樞紐型功能的地方新型基金會,是我們未來幾年堅定的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