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閆冰
事件
3月20日,第十三次全國民政會議上,民政部結合機構改革、支持地方配套改革和修訂有關法律法規,決定將在全國下放非公募基金會審批權、異地商會審批權等,以促進行政效能的提高。
7月29日,民政部在其網站發布《關于規范基金會行為的若干規定(試行)》。明確要求,基金會通過募捐以及為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接受的公益捐贈,應當在取得捐贈收入后定期在本組織網站和其他媒體上公布詳細的收入和支出明細。加強對基金會的透明度規范。
8月20日,廣東省民政廳轉發了民政部關于同意將非公募基金會登記管理權限下放到廣州市民政局的通知。
2012年初召開的第十三次全國民政會議上,民政部在結合機構改革、支持地方配套改革和修訂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表示將在全國范圍內下放非公募基金會審批權、異地商會審批權等,以促進行政效能的提高。
“民政系統要科學界定上下級機關業務管理權限,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極穩妥地探索簡政放權。凡是下級機關可以承擔的事權,上級機關就不要包攬,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外,均可以探索下放。”在談到努力推進社會管理服務體制創新時,民政部部長李立國說。
于是,“下放權限”成了2012年一整年的關鍵詞,雖然先前有安徽等地做過試點、探索降低非公募基金會審批門檻等工作,但并非全國范圍的全面鋪開。
政策松綁提出半年后,廣州率先行動,打破了僵局。
2012年8月20日,廣東省民政廳轉發了民政部關于同意將非公募基金會登記管理權限下放到廣州市民政局的通知,這是廣東省民政廳第一次正式發文授權地級以上市登記管理非公募基金會。廣州市民政局決定,從9月1日起登記非公募基金會,并在廣州市社會組織信息網公開了“非公募基金會登記辦事指引”,社會公眾可按照該指引向廣州市民政局申請辦理非公募金會設立登記。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兩類廣州市民政局無權登記:一是擬由非內地居民擔任法定代表人的非公募基金會;二是境外非公募基金會在中國內地設立的代表機構。
11月8日,廣州市華新慈善基金會正式成立。
如果說,“下放非公募基金會審批權”在2012年的初春僅僅是吹起了陣小風,那么廣州的行動,則是給政策從一紙文件到實在落地開了個好頭,并對未來全國各地陸續下放審批權產生了深遠影響。廣州這一系列動作迅速果決,讓處于觀望中的其他地區看到了范本和可行性。
緊接著,2013年年初開始,溫州、廈門、浙江等地陸續傳來利好消息,市級民政登記注冊的非公募基金會如雨后春筍在全國多地出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認為,非公募基金會數量已經超過了公募基金會,如果將管理登記權限都放在中央和省級民政部門,工作量實在太大,下放權力,非公募基金會能更快捷更方便地登記,這有利于非公募基金會的發展,也利于促進行政效能的提高。
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說:“下放非公募基金會審批權,應該被看做政府對于民間慈善事業松綁的一個舉措,但國內公益慈善環境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還需要其他配套措施,包括登記管理體制的完善、有關扶持政策的落實、合理有效的政府監管等。”
“這是一個積極的政策導向,可以解放更多的愛心生產力,讓民間慈善迎來全新的發展。”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說。下放非公募基金會審批權只是激活民間慈善力量眾多環節之一,但對于非公募基金會的發展壯大、走向成熟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本報記者 閆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