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新聞編輯部
進入21世紀,中國的慈善事業迎來了初春。
經濟增長在帶來國民收入增長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也開始凸顯,政府的社會治理也開始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社會思想得到解放,政府借鑒國際經驗,開始發掘利用民間資源共同應對各種危機。
上個世紀,民間慈善發展緩慢。資料顯示,在1993年到2001年的8年間,全國一共出現了172家慈善組織。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慈善組織徹底告別了乍暖還寒的階段,迎來了春天。
2001年1月15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發布《關于扶貧、慈善性捐贈物資免征進口稅收暫行辦法的通知》。
2001年2月9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稅收政策的通知》。
3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又發出《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中有關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
如果說幾項涉及免稅《通知》的發布鼓勵了社會進行捐贈的熱情,那么關于《基金會管理辦法》修訂所發出的信號無疑是讓公益更加專業。1988年出臺的《辦法》已經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基金會領域,2001年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民政部完成了修改工作并上報國務院法制辦。
與此同時,2001年9月17日,民政部下發《關于切實做好今年經常性社會捐助工作的通知》。10月17日,民政部再次發布《關于進一步開展經常性社會捐助活動的意見》,《意見》要求開展經常性社會捐助活動。
這一年,經常性社會捐助活動的開展共接收捐助款物折合人民幣110多億元,其中捐款72億多元,捐物折款38億多元,累計募集衣被6億多件,其中棉衣被1.8億件,解決了3億多災民和貧困群眾的吃、穿、住、醫等生活困難。
慈善事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支持、社會組織實踐,更需要推動與傳播。2001年6月1日,作為第一份全國性公益類報紙,《公益時報》正式創刊。
“以推動公益事業發展、造福人民大眾為己任。”在發刊詞中《公益時報》莊重承諾。
肩負著這樣的使命,《公益時報》和中國現代慈善事業一起起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