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6月16日,新加坡。
來自印度的麥克站在星展基金會首屆亞洲社會企業峰會的講臺上非常有底氣,在談到他的社企時會不時激動一下,臺下來自亞洲的200名頂尖社企專家、孵化器及能力建設者也積極回應著麥克。
這位早年留學美國,拿到MBA碩士學位后回國的海歸,卻在當地推銷起了“廁所”。高學歷、賣“廁所”,這貌似不太對等的兩者,如今卻解決著印度當地的重大社會問題,產生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如今,在追求一定的財務回報外,在社會和環境影響力方面也有量化的回報指標,已經成為社會企業的重要標志。而這已經引起了資本市場的足夠興趣,并積極為其“保駕護航”。
追求“社會影響力”的商科畢業生
在美國念完MBA碩士后回到印度,麥克沒有選擇熱門的商業領域,而是針對當地衛生條件惡劣的狀況注冊成立了一個旨在向當地低收入群體低價售賣廁所,幫助改良衛生條件的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發展異常艱難,麥克表示,即便是帶著制作詳細的融資方案去找銀行家融資時,也會遭遇嘲笑,因為被認為售賣廁所很難有投資回報,并給出26%的高息貸款條件。
對于不以利潤為第一追求,而是追求社會影響力的社會企業來說,在初始階段融資難是普遍現象。
正當麥克一籌莫展時,印度當地一家公司決定給麥克注入一筆資金,助其發展。麥克在拿到融資后,非常珍視,通過幾年發展后開始有所盈利。如今麥克的公司不僅盈利狀況良好,還幫助解決了20000人的如廁問題,同時改變了當地人的衛生習慣。
麥克這樣的社會企業無疑是重要的,但這樣的社會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無疑會遇到比一般企業更難的融資等方面的困境。
誰來解決這一問題?除了政府支持,社會企業孵化器的建立尤為重要。
2014年,星展銀行全額捐贈5000萬新加坡元設立了星展基金會,專門致力于亞洲社會企業培育發展。
星展基金會理事長吳幼娟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孵化器更多應該看到社會企業在改變社會問題上產生的社會影響力。而社會影響力成就會有一個評估體系,當盈利能力超過了社會影響能力,我們就不再看作社會企業,而盈利能力也不是我們決定是否資助的主要方面。”
需要改變的融資結構
目前,很多社會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政府資金、孵化器資金、商業資金。由于商業資金難以獲得,孵化器尚處于發展階段,不少地區的社會企業主要依靠政府資金。
香港“有機上網”是一家旨在協助有需要的學生進行網上學習的社會企業,意思是“有機(計算機配套)便可以上網,上網便可以有機(機會)”。
黃岳永是這家機構的行政總裁。據他介紹,“有機上網”做過測算,2011年,香港仍有15%的學生不能上網,“有機上網”隨后接受香港政府資金運作,將這15%不能上網者比例降低為4%。此后政府政策出現搖擺,認為4%的未上網者并不需要再繼續改變,政府也認為,“有機上網”將未上網人群降為4%已經是了不起的成績,認為“有機上網”已經足夠強大,應該將政府資金投入到更多能利用的群體中。
這之后,香港政府不再向“有機上網”提供資金支持,突然間的“斷奶”對于“有機上網”是一個較為不好的信息。黃岳永覺得,如果自己一開始就不接受香港政府的資助,選擇嘗試通過市場方式進行融資,那么效果可能會不一樣。
“拿到香港政府資金支持后,就會有KPI考核,還有一些規定,這實際上是對你的業務發展模式和融資能力產生一定阻礙,這時的社會企業可能更多需要遵循政府資金要求的方向運作,我們即便有盈利,但盈利分配也會受到政府要求的影響。”黃岳永說,“如果社會企業一開始就選擇市場作為融資方,發展效果可能會很不一樣。”
但即便如此,黃岳永也坦言,初創社會企業要想拿到市場融資并非易事。
2015年,星展基金會委托依甸咨詢研究所以《社會融資的創新》為主題,調查社企資金短缺問題所在。
結果顯示:“商業投資者經常會被主流融資工具約束,只愿意采用長期融資或股權投資方式。另外,商業投資者注意力往往限于少數工業領域或特定的社會規模。這樣投資趨勢就對初期社會企業帶來巨大的挑戰,而許多初期社會企業需要珍視社會影響力的風險資本,獲短期營運資本。創業初期得不到投資者青睞將對社會企業日后發展和吸引投資者潛力產生影響。”
星展基金會主管劉碧嬋說:“通過改良的融資工具,慈善資本家,例如基金會,將能在社企融資方面,為降低風險扮演更大的角色。打造綜合性的結構以滿足社企的發展需求將是重要的突破。”
孵化器“日子”并不好過
隨著人們對社會企業的重視,越來越多的社會企業孵化器開始出現,為社會企業提供有力的支持,但如何可持續成為一個必須面對的挑戰。
“亞洲社會企業挑戰賽”是星展基金會與新家坡國立大學在2014年聯合推出的公益孵化項目,旨在發掘有潛力持續發展、具社會影響力的社企,今年已是第三年。
截至2016年5月,已有來自25個國家的參賽者提交超過1千封參賽作品,優勝隊伍將獲得超過新幣17萬5千元的“種子”資金。最終,將會有超過250人的初步評審團挑選了120家社企,并從中篩選出12家到新加坡參加9月決賽。期間,入選機構將會接受導師培訓等一系列服務。
據《公益時報》了解,目前星展基金會在中國境內資助的孵化器并不涉及利益分配,投資方與孵化器均是無償投資,孵化器與孵化對象間也是無償孵化,不涉及利益分配,這使得社會企業孵化器的自我造血功能存在嚴重問題。
2015年,星展基金會和亞洲公益創投網絡研究考察了星展銀行在各國主要市場的15家社會企業孵化器后,聯合發表了《社會效益孵化竅門》研究報告。
報告發現,專門用于社會企業的孵化器和主流商業孵化器其實不分上下,不過盡管社會企業肩負著解決社會需求的任務,但這些特定的孵化器卻很少給予社會影響力測量的輔助,多數社會企業孵化器也沒有創造足夠的收入,無法自力更生,往往依賴補助金運作。
星展基金會主管劉碧嬋表示,“在亞洲,大多數社會企業孵化器都還處于萌芽階段且資金微薄,這樣一來降低了孵化器孵化社會企業的能力,孵化器能否獲得充足的資金從目前來看是一個挑戰。”
社企利潤分成各國、地區不同
以解決社會問題設立的社會企業,一般會把解決社會問題產生的影響力評估放在首要位置,但社會企業盈利也將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而對于盈利的分成,各地則有著不同的規定。
2011年成立于上海的“索益文化發展中心”是一家專注公益傳播的社會企業,服務于非營利組織、政府與企業。2015年該機構通過提供活動策劃、執行服務成為星展基金會的合作伙伴。
作為該機構的創辦人,李磊覺得社會企業利潤分配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當然,利潤分配的前提是社會企業首先盈利。
“社會企業就應該看待成一家企業,那盈利將會成為一個必然的需求,應該允許一定利潤的分配,進一步用來發展企業。”李磊對《公益時報》表示。
新加坡星展基金會理事長吳幼娟在接受《公益時報》采訪時表示:“社會企業盈利分配在新加坡并沒有一個相應法令規定,業界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看法,但我們基本鼓勵將盈利的70%重新投入到項目和企業自身發展上。”
對話:新加坡星展基金會理事長吳幼娟
《公益時報》:你如何認定社會企業?
吳幼娟:在新加坡并沒有一個社會企業注冊機構,所有社會企業均為企業方式注冊,也不享有免稅等政策。認定更多是看社會企業的社會影響力,而不是看社會企業的盈利能力。社會企業與企業最大的不同,應該不是將盈利放在首要位置,而是更多考慮社會影響力。
《公益時報》:你如何看待中國社會企業?
吳幼娟:目前,中國大陸對社會企業定義還不太清晰,但這也可能是全亞洲共同的問題。另外,傳統公益機構已經注意到社會企業這種新的模式,一部分已經開始向社會企業轉型,但這個過程會非常復雜,不容易做到,也并不是將現有商業模式搬到公益機構中就成了社會企業,這需要很長過程。
《公益時報》:你怎樣看待社會企業利益分配?
吳幼娟:社會企業利潤確實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目前,新加坡并沒有一個法令規定利益分配多少,但我們界內傾向于將30%利潤用于分配,70%投入社會企業再發展。社會企業本質上還是屬于企業,但不以盈利多少為使命,而是以創造社會價值大小為使命,但這不等于不盈利,如果有盈利適當分配是可以的,也更有利于激發社會企業發展。
《公益時報》:怎樣看待社會企業融資?
吳幼娟:社會企業融資跟商業融資沒有什么區別,但市場融資需要社會企業能力足夠優秀,市場融資也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星展基金會將幫助社會企業降低融資門檻,給社企經濟發展模式的建議,使其能夠順利融資,并提供適當資助,但這并不等于社會企業質量會下降。
■ 本報記者 張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