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3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5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發布,《意見》提出鼓勵社會力量提供醫療服務,打造一大批有較強服務競爭力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形成若干具有影響力的特色健康服務產業集聚區,服務供給基本滿足國內需求,逐步形成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新格局。
《意見》強調要推動發展醫療、養老、旅游、互聯網、體育等多業態融合服務。
國家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社會辦醫是本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推動社會辦醫有利于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保健服務,形成競爭共贏的辦醫格局,可以進一步優化醫療供給結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需求。
推動發展多業態融合服務
《意見》要拓展多層次多樣化服務,推動發展多業態融合服務。
第一,促進醫療與養老融合,支持社會辦醫療機構為老年人家庭提供簽約醫療服務,建立健全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興辦醫養結合機構。
第二,促進醫療與旅游融合,發展健康旅游產業,以高端醫療、中醫藥服務、康復療養、休閑養生為核心,豐富健康旅游產品,培育健康旅游消費市場。
第三,促進互聯網與健康融合,發展智慧健康產業,促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健康服務深度融合,大力發展遠程醫療服務體系。
第四,促進體育與醫療融合,支持社會力量興辦以科學健身為核心的體醫結合健康管理機構。
探索發展
特色健康服務產業集聚區
《意見》提出,醫療資源和區位等基礎條件較好的地方,可以探索以社會力量為主,打造特色鮮明、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健康服務產業集聚區,更好滿足國內外較高層次健康消費需求。
堅持合理定位、科學規劃,在土地規劃、市政配套、機構準入、人才引進、執業環境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和傾斜,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打造健康服務產業集群。
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醫療與養老、旅游、健身休閑等業態融合發展,健康服務與醫藥研發制造、醫學教育相協同的集聚模式。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企業在產業集聚中的主體作用,地方各級政府要統籌好本行政區域內的集聚區差異化發展,并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和配套支持。
堅決避免脫離實際、一哄而上、盲目重復建設,杜絕簡單園區建設或變相搞房地產開發。
放寬準入、優化服務
為實現推動上述工作,《意見》要求要加大力度消除社會辦醫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準入門檻,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對社會辦醫療機構在準入、執業、監管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一視同仁,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促進社會力量踴躍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
要簡化優化審批服務。國家制定社會辦醫療機構執業登記前跨部門全流程綜合審批指引,各地要出臺實施細則,優化規范各項審批的條件、程序和時限,精簡整合審批環節,向社會公布后實施。積極推進一站受理、窗口服務、并聯審批,推廣網上審批,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
要加強財稅和投融資支持。各地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全面落實社會辦醫療機構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對社會辦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按規定免征增值稅,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對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企業所得稅支持政策。
由政府負責保障的健康服務類公共產品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逐步增加政府采購的類別和數量。鼓勵各類資本以股票、債券、信托投資、保險資管產品等形式支持社會辦醫療機構融資。
嚴格行業監管和行業自律
在鼓勵發展的同時,《意見》強調,用嚴格行業監管和行業自律。
第一,完善管理制度和標準。鼓勵行業協會等制定推廣服務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推行服務承諾和服務公約制度。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取得醫療服務質量認證。拓寬公眾參與監管的渠道,研究建立醫療服務社會監督員制度。
第二,加強全行業監管。推行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的“雙隨機”抽查。逐步將所有醫療機構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化平臺,實現信息共享、統一監管。加強對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產權歸屬、財務運營、資金結余使用等方面的監督管理,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不得將收支結余用于分紅或變相分紅。
第三,提高誠信經營水平。落實主體責任,引導社會辦醫療機構加強各環節自律,公開診療科目、服務內容、價格收費等醫療服務信息,開展誠信承諾活動。建立健全醫療機構及從業人員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其中涉及企業的相關記錄納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并依法推進信息公開。對嚴重違規失信者依法采取懲戒措施,提高失信成本。鼓勵行業協會等第三方開展醫療服務信用評價。
■ 本報記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