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看守所監區大門緩緩打開。
小剛(化名)快步走出監區,給在監區外焦急等待的潘靖凱一個緊緊的擁抱:“謝謝潘哥半年多的幫助,我一定會重新開始我的人生。”
潘靖凱是深圳市啟航公益服務中心的一名社工,從去年12月開始對涉嫌盜竊罪的未成年人小剛進行幫教。前不久,他出具了一份關于小剛回歸社會的報告,認為小剛再犯罪可能性較低,符合回歸正常生活的條件。檢察機關采納了這一建議,從而對小剛作出取保候審的決定。
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為居民提供多樣化的公共服務,是近年來福田區創新社會治理的一大亮點,小剛就是福田區人民檢察院“大愛福田——涉罪未成年人幫教工程”項目的受益人之一。
福田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張志斌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福田區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發展理念,引導社會組織積極有序參與社會治理、社會創新。
引進社會組織參與
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程度到底能有多高?近日,記者帶著這個疑問走進深圳社會組織總部基地(福田)。
在這個基地,記者看到,有諧和醫患關系協調中心、福田區生態文明促進會、播瑞歌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福田區啟航公益服務中心等33家全國知名機構入駐,許多在深圳已經是家喻戶曉。比如,諧和醫患關系協調中心已經成為深圳醫患糾紛領域的“119”,深受群眾和醫療機構的喜愛,有醫患糾紛的地方,就能看到諧和醫調調解員的身影。
諧和醫調中心主任、創始人吳毅說,諧和醫調至今已接案317起,為全市60家公立醫療機構、1000多名患者提供了咨詢和調解服務。
談起取得群眾信賴的原因,吳毅概括為:中立、客觀、公正,用事實說話。除了這些,專業也是社會組織值得稱道的地方。
福田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部負責人曾艷說,社會組織的工作人員對涉罪未成年人的幫教非常專業,他們能更為深入地了解其犯罪成因及真正需求,不但能幫助他們更早地回歸社會,也能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化解潛在不穩定因素。
社會組織作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已經在福田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17年11月,福田區在全國首創社會服務領域的公益“淘寶網”——社會要素交易平臺,以公益服務項目或產品為主要標的物,通過社會化、市場化、智能化手段,匯聚人才、資金、技術、信息、項目等相關要素,實現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各類交易主體的信息深度融通和資源精準配置。
截至目前,平臺共收納創新項目602個,社會組織450家,政府機構57家,基金會284家,企業161家,涉及資金2888萬元,直接服務人數逾16萬人次,探索解決了許多社會熱點難點問題。
福田區政法機關分別培育出多個品牌項目,如檢察院的“大愛福田——涉罪未成年人幫教工程”,法院的“福和有愛——福田法院的家事調解及調查社工服務”,司法局的“新雨計劃”新型青少年普法,區禁毒辦的“預防新型毒品社工校園宣傳計劃”等項目,廣受社會好評。
“我的實事我做主”
居民參與是推動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一環。福田區借助“城區大腦”智慧平臺,打通了居民與社區、街道的溝通渠道,推動“政府配菜+居民點菜”的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滿足了居民的個性化需求,調動了廣大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福保街道“至善福保”微信公眾號上,設置了一個“微事我言”模塊,居民在此不僅可以提出意見建議,還可以報名參加各類活動,甚至是發起組團直接“點菜”。
今年5月,石廈社區居民譚家玲便發起了第一個組團。來自重慶的譚家玲發現,深圳許多老居民用粵語交流,這讓她感覺溝通有些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困擾,她點擊“至善福保”微信公眾號后進入“我要組團”版塊,提交了學粵語的組團申請,沒想到當天該團就達到要求報名人數。一個星期后,社區安排了教師、場地,為報名的居民送上了一頓粵語教學大餐。
教學過程中,作為組團發起人的譚家玲還被安排負責項目的組織管理以及日常事務,真正實現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
福保街道黨委副書記劉光銀說,今年以來,“至善福保”微信平臺已收到居民意見建議59條,根據居民需求訴求開設10個公益培訓班,400多人次參與培訓。服務組團的過程就是匯聚民意、民智和民力的過程,更是黨群“一家親”、共享好生活的重要載體,客觀上促進了廣大居民睦鄰友好、互助互愛。
今年3月,益田社區居民馮云超發現福強小學附近,某地下停車場的通風口防護設施存在安全隱患,危及學生安全,她立即通過智慧福田APP報告了該隱患。不久,街道工作人員就安排施工,為通風口裝上了鐵柵欄。
馮云超反映問題的快速解決,得益于福田區“民生微實事”項目的開展,短平快解決惠民小事,推動了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營造了“我的實事我做主”的良好自治氛圍。
同時,為方便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福田區規劃建設公共設施“亮身份”應用系統,為路燈、井蓋、報亭等設施貼上“二維碼”,居民通過手機微信、QQ等掃描二維碼,即可快速查看設施名稱、產權單位、責任人、設置情況等內容,有效解決了設施管理權屬難核實、問題難發現、違法設施難認定的“三難問題”。
落實消防責任到戶
人口擁擠、消防隱患多、治安環境差……一度成為人們對“城中村”的固有印象,而曾經作為典型“城中村”代表的福田區水圍村卻實現了大變樣。
水圍社區居民馬麗告訴記者:“現在環境好了,房中房、私搭亂建的現象沒有啦,我們這邊租金比周邊同地段位置平均高出500元,甚至吸引了許多香港居民來此居住。”每當提起這些,馬麗心中總是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
水圍社區的蝶變源于去年福田區開展的“落實消防主體責任試點社區”建設。福田區消防大隊政委于代斌告訴記者,福田區通過壓實主體責任,整合資源力量,理順管理機制,探索出一條“消防開路、治安同行,網格聯勤、多元共治”的基層治理新路徑。一年多來,水圍村實現了重大火災、重大案件、“兩搶”和入室盜竊“四個零發生”。
通過落實消防主體責任試點建設,水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作為消防責任人與派出所簽訂消防安全責任書,股份公司與村民房東簽訂責任書,房東與租戶簽訂責任書,建立了全方位的消防主體責任體系。
6月27日,記者來到福田區水圍社區消防站時,村民莊先生正帶領自家的幾戶租客前來消防體驗館接受消防安全培訓。
莊先生告訴記者,他家共有24戶租戶,自從簽訂責任書后,感到身上的擔子重了,時刻將消防安全提到嗓子眼上,不光自己掌握了基本消防技能,只要有新的租戶來,他都會帶他們來接受消防安全教育。
村股份公司出臺村規民約,組建了一支6人的巡查管理隊,負責日常巡查。巡查管理隊員每天入戶巡查,通過城市安全隱患排查系統APP上傳排查情況,業主和屋主接收信息后,自行整改。對限時不整改的,系統推送相關執法人員進行執法,整個過程轉變執法理念,讓業主、屋主參與治理,事件處置全流程留痕。
現在的水圍村,早已是一鋪難找、一房難求,實現了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經濟效果“三統一”。
張志斌對記者說,我們是借助智慧“城區大腦”建設,提升了黨委政府主導城市治理的能力,實現了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搭建了多主體參與社會治理新格局。
(據《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