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當龍海東走下賽場,心里輕松了許多。
此前,他所創辦的四川樂山綠城青少年服務中心,一直在收費項目和免費公益兩種模式之間切換。面對“你這還是不是志愿服務?”的質疑,他也曾無言以對。
在志交會中國青年志愿服務公益創業賽的現場,他找到了答案。
12月2日,第五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暨2019年志愿服務交流會在廣東東莞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100支中國青年志愿服務公益創業賽入圍團隊進行了終評路演答辯。
“公益創業與傳統意義的創業不一樣,作為志愿服務項目,它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成長過程,有成熟的造血機制,有富有市場競爭力的項目運作,我們就可以理解為這是公益創業。”中國青年志愿者指導中心主任劉劍波說。
而一些評委和選手們則有著更為通俗的理解:能做公益,也能賺錢養活自己。
公益創業賽的全稱是中國青年志愿服務公益創業賽,與2015年第二屆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同期舉辦,今年已經是第四屆了。
為什么要舉辦公益創業大賽?
“我們希望加強對首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獲獎項目所在團隊的后續培養和扶持,進一步激發志愿服務組織的活力,倡導培育優秀的志愿服務組織進行公益創業,積極探索低償公益的市場化運行機制,實現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幾天的時間里,龍海東初次作為一名公益創業參賽者,和專家評委以及眾多志同道合的公益創業者進行了切磋交流,第一次對自己做的事業有了如此清晰的定位。
一個成長的過程
在中國青年志愿者指導中心黨委書記張朝暉看來,公益創業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是一個志愿服務項目經歷了發展升級之后,成長為一個可以提供更專業、更高質量的社會服務,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平臺或組織。
在他的調研中,來自南京的一個關愛社區老人的項目讓他印象深刻,這個志愿服務項目的發起人最終將項目發展成為市場化運作的養老院。
公益創業賽的定位從評選項目轉變為評選組織,就是要體現這樣的成長。
“社會組織或者社會企業是志愿服務項目的很好的出口,這就是公益創業。”張朝暉說。
公益創業大賽評委、北京惠澤人公益發展中心創始人翟雁也有著同樣的理解。
“志愿服務是公益創業之母。”她說。
吉林市醫療志愿者協會的“一猝爾救”就經歷了這樣的成長。
原本這是一個為公眾提供預防猝死常識和心肺復蘇技巧的志愿培訓項目。
“中國每年猝死的人有50萬之多。”張楊說,這樣的數字讓他覺得心痛。
而更大的心痛則來自于身邊那些鮮活生命的逝去。曾經在3個月之內,他所在的吉林市中心醫院有兩名中青年醫生猝死。
讓更多的人懂得預防、掌握急救,這是他們協會發起“一猝爾救”志愿服務項目的初衷。他們將吉林市各大醫院心內科、麻醉科、急診科的醫生志愿者組織起來,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把預防和急救的知識和技術普及給更多人。
這是一堂頗受歡迎的生命保障課。
每當他們拿著人體模型,手把手教給別人心肺復蘇的技巧,張楊都覺得是在救人。
事實上,這確實是一個能夠救人的服務項目。
有一位接受過培訓的大姐在跳廣場舞的時候,用學到的急救知識先后救了三個意外昏倒的人。
一位學生回家的時候,碰巧撞見父親突發心臟病,隨即用培訓中學到的知識對父親進行了心肺復蘇,如今他的父親仍然健在。
還有一位高校志愿者在一次服務馬拉松賽事的過程中,救了一位意外倒下的選手。
更多的案例還隱藏在張楊所不知道的角落,他堅信這樣的服務項目對人是有用的。
如何讓培訓更有質量?讓公眾有主動去掌握熟悉這些知識的動力?這是“一猝爾救”轉型的初衷。
從2018年開始,協會開始實施“一猝爾救”的收費項目,成立急救專業委員會,專職人員管理,從吉林地區二級以上醫院醫護人員中推薦、招募急救人才。不定期面向企事業、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商場等單位開設急救培訓班,每個班20人,每個人收取培訓費300元。
從純公益到收費培訓,這不僅僅是方式的改變,更是理念的改變。
“我們原來沒有想過我們的志愿服務項目還能創業,志交會給了我們這樣的意識。”協會負責人張楊說,這種轉變讓他們能夠有的放矢地為受眾提供更為專業的服務,也讓他們有能力去維系更多的公益服務。
“現在很多單位都在排著隊找我們做培訓。”他說。
一個更有生命力的團隊或組織
在中國青年志愿服務公益創業賽中,社會效益是否明顯、組織治理是否規范、運營保障是否到位、組織影響力是否夠強,是衡量公益創業組織優秀與否的標準。
“重要的就是看是否按照市場化規律運作一個以解決社會問題為方向的志愿服務項目,并且能夠持續生存下去。”劉劍波說。
社區治理、生態保護、特殊群體關愛、脫貧攻堅、文化傳承……100支公益創業隊伍幾乎覆蓋了方方面面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志愿服務項目在運作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內部治理,從小到大,從優到強,成長為具有良好社會影響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組織。
從一個簡單的“掃街”志愿尋訪行動到成立一個專業的文物保護組織,重慶市南岸區巴渝公益發展中心走了4年的時間。
幾年以前,這個重慶文物保護志愿者團隊還是以QQ群的形式聚集,志愿者們定期地拿著相機走上街頭,用鏡頭保存下重慶街頭古老的記憶。由于沒有“身份”,出去“掃街”經常碰壁,被文物點拒之門外也是家常便飯。因為沒有完善的發展機制,志愿者們的“掃街”更像是一種興趣式的玩票,每次“掃街”回來,志愿者們只是把拍到的文物發在QQ日志、博客、朋友圈等公共空間。
如何讓這個項目走得更遠?這是中心負責人一直考慮的問題。
2016年,團隊成立重慶市南岸區巴渝公益發展中心,一些商業化、社會化的運作也正式展開。
2017年,團隊開始將過去幾年間“掃街”收集到的影像和文字資料整理編撰成《老重慶記憶路書》,介紹了39條探尋老重慶記憶的路線,成為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文創產品。
將文物保護路線做成研學之旅,成為他們和旅行社合作的一個新方向。
因為這樣的運作,也讓文保部門看到了其專業性。用政府購買的方式,中心承接到區文物局的文物巡查工作。
他們還開設了“文物保護進課堂”“文物保護進社區”等項目,一個完善的專業社會組織正在形成。
“我們希望引導志愿服務項目能夠通過自身的改變,成為能在更大的空間發揮更大作用的專業組織。”張朝暉說。
在翟雁的概念里,使命初心是志愿服務公益創業這棵大樹的根,“解決社會問題回應社會痛點的初心。”這跟商業創業的逐利行為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性質。
事實上,這種初心就是服務社會的志愿精神。
在張朝暉看來,即便志愿服務組織轉變成一個商業化的社會組織或社會企業,志愿精神也是會一直浸潤其中的,他說:“這也是我們倡導的理念,希望把志愿精神帶到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在四川樂山,龍海東是一個風云人物,不僅因為他在這個不大的城市里玩轉了親子項目,一年將8000多個親子家庭團結在他的周圍;還因為他把眾多的家庭變成了他的項目粉絲,變成可以一起去做公益的志愿者。
這其中是他多年未變的志愿服務理念。
在城市里,家長對孩子缺少高質量的陪伴,鄰里關系淡漠,是他做親子項目的初衷。
2014年,龍海東成立了樂山綠城青少年服務中心。那時,他嘗試每個月都去開展一個志愿服務活動,帶著孩子們去做各種體驗活動,親子采摘、上街撿垃圾、舊衣回收……這吸引了不少家庭的興趣。
因為當地政府購買服務極少,這倒逼著他開始尋求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來養活自己的機構和項目。
親子游學項目成為他造血的來源。每年他會組織班級春秋游、自然研學夏令營等,以孩子為主體提供各種有意義的活動。
與完全商業化的游學項目的盈利性相比,龍海東更看重孩子們在游學過程中的體驗,他會帶著增進親子關系的目的去運行這些項目。
2018年,中心發起一個親子眾籌項目,300元看6場兒童劇,8個小時,1000多組親子家庭報名,眾籌資金達38萬,當時,這組數據讓全國親子行業大為震驚。
2019年8月,政府購買了脫胎于原來的親子體驗服務的“公益小天使”項目。短短一周時間,近2000名城市兒童加入其中,成為“公益小天使”,平均每月開展1次公益活動,培養孩子們的志愿精神和助人為樂的公益心。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000組親子家庭成功加入“公益小天使”,開展的10余場志愿服務活動,累計超過5000人次參與。
不管是在收費的親子游學項目中還是在由政府買單的“公益小天使”項目中,一種志愿的理念一以貫之:破解親子問題,服務更多孩子。
而越來越多的家長也因為對這種非功利性的活動的認可,成為他的粉絲,并以志愿者的身份再參與其中。
此類案例不勝枚舉,曾經,他組織過一次城市家庭尋訪貧困家庭的活動,在一戶貧困戶家里,幾位家長見識到了什么叫做貧困:爸爸去世、媽媽離家出走,三個孩子跟著爺爺奶奶一起住,就住在油紙搭的棚子里,床上是看不清顏色的破棉被。
幾位家長都深受觸動,原計劃的一次尋訪活動后,家長們成為幫助這幾個孩子的志愿者,長期為孩子們提供幫助。
以志愿服務的精神去進行公益創業,這幾乎是所有參加志愿服務公益創業大賽的項目的特征。(據《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