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我們希望借助互聯網工具,將職場人士和學校、學生鏈接起來,邀請職場人士為中學生講述他們的職業故事、奮斗經歷,行業發展情況和行業里的酸甜苦辣。我們想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和動力,讓他們明白為什么而學。這種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了填補了農村中學生生涯教育的空白。”
楊雪芹是深圳市途夢教育公益事業發展中心(以下簡稱“途夢”)的發起人。在云南臨滄大朝山鎮兩年的支教經歷讓她發現,相比如何教學生學好每一門課程而言,讓學生們明白為什么而學、找到學習的動力更加重要。在經歷過商業創業的挫折之后,她果斷選擇通過公益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
兩年多來,已有三萬多名學生接受過途夢的生涯教育,課程學校分布在21個省份,講師團隊超過300人。途夢的公益模式也得到了壹基金、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以及新加坡星展銀行集團等大型機構的認可和支持。那么,途夢開展生涯教育具體模式是怎樣的,有何獨特之處?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通過公益創業達成目標
2012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的楊雪芹參加了美麗中國支教項目,到云南省臨滄市云縣大朝山鎮大朝山中學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支教生涯。鎮子靠近瀾滄江,位于公路的最末端,而楊雪芹所在的大朝山中學成績在全縣也總是排名墊底。
當時楊雪芹負責教初一和初二地理,這也是學校所有學科中成績最差的科目——在云縣18所中學中,大朝山中學地理成績排名倒數第一,平均分只有38分。但僅僅過了一個學期情況就發生了逆轉,她帶的班級地理成績一下子成了全縣前幾名,成為在全縣排名最好的科目。
但成績的提升并沒有讓楊雪芹高興起來,因為她無法改變當地學生陸陸續續輟學的現狀。2014年結束支教時,楊雪芹帶的一個班級學生人數從68人減少到了30人。很多學生初中畢業后選了外出打工,也有部分學生閑在家里,無所事事。“很多學生并不知道為什么學習,也沒有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當時我也在想,能不能開發一種教學工具或者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動力。”
離開美麗中國后,楊雪芹與南開大學校友一起創業,投身學科培訓領域。但是在工作過程中,楊雪芹發現自己變得很被動。“很多學生是在父母的壓力下才來報輔導班的,他們并不太在乎父母為他們花的錢,學習起來也很被動,而作為老師我教起課來也很被動,覺得自己成了一個提分工具。”
此時,楊雪芹認識了南開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王建鵬老師,也就是途夢現在的合伙人。王建鵬在大學里教大學生職業規劃,在他看來,職業生涯教育完全可以也應該在中學層面落地,其能夠幫助學生找到自己認同或者感興趣的目標,進而幫助學生進步。于是,雙方聯合進行探索,并成立了一家生涯教育公司。
“當時我們設想的很好,以為可以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方向、解決學習動力的問題,家長就會支持我們。但出乎意料,家長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并不會去考慮孩子成績提高不了背后的根源。我們還遇到了一個特別尷尬的局面,即學校不愿意安排時間給我們上課,認為我們是一家商業機構,最終目的是為了賺學生的錢。另外,大家對于職業生涯教育的理念也不是很認同,所以讓學生付費來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確實很難。”
楊雪芹告訴記者,除了來自外部的困難,團隊內部的分歧也讓她的理想無法通過商業途徑實現。“生涯教育需要持續投入,但我們通過學科培訓賺的錢也不足以維持下去。團隊其他伙伴明確表示要放棄生涯教育部分,但我覺得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既然通過商業創業的途徑無法實現這一目標,我就希望通過公益的方式進行嘗試。”
2015年,楊雪芹創立途夢,通過在線視頻將職業人士和學校、學生鏈接起來,邀請不同行業優秀的從業者向偏遠地區的學生分享自己獨特的經歷,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熱情。與其他公益項目不同,途夢要解決的不是如何學好的問題,而是要解決為什么學習的問題。
填補農村中學生生涯教育空白
在和校友一起創業前,楊雪芹還有過一段在美麗中國工作的經歷,負責籌款和企業關系維護。這段經歷讓她深切了解了企業領導和員工對于公益的訴求,比如除了捐贈捐物還要有參與感、不要占用員工太多時間和精力等。“途夢的公益模式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既滿足了企業參與公益的需求,也能夠滿足學校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需求。”
機構成立初期,楊雪芹幾乎是通過“刷臉”推動項目的運作:通過美麗中國的同事找到試點學校進行嘗試;利用之前積累的資源,發動身邊的朋友以及公益機構負責人、企業負責人等擔任項目講師。再后來,通過口口相傳,有越來越多的職業人及學校申請加入途夢生涯教育。為保證項目質量、規范項目運作,途夢團隊在分享嘉賓選擇、講授內容以及方式等方面都制定了明確的標準。
楊雪芹告訴記者,嘉賓每一次分享時長60分鐘,其中有40分鐘分享和20分鐘互動。途夢會為嘉賓提供統一的講課模板,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介紹職業的性質、服務哪些人群,闡釋職業的價值;介紹職業的“酷”和“苦”,工作中平凡的每一天是什么樣子;介紹行業發展前景以及對于能力技能的需求;講師追求夢想的經歷等。
“我們對于分享嘉賓的選擇其實只有三個標準,熱愛自己的職業、要有公益心、要有表達能力,我們希望有更多不同行業的優秀職業人參與進來。”楊雪芹表示。
除了要求嘉賓按照模板進行備課,機構還會要求嘉賓進行試講,試講通過以后才能給學生講。在這個過程中,途夢團隊會給嘉賓提出相應建議,幫他們找一些案例、圖片、視頻等素材,豐富課程內容。健身教練、考古學家、職業電競玩家、律師、公益項目創始人……來自不同行業的分享者不僅激發了偏遠地區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拓寬了他們的視野。
如何保證嘉賓分享內容是學生想聽的?在和學校接觸的時候,途夢團隊首先會調查學校和學生的需求,了解他們對什么感興趣。目前,途夢生涯教育在每所學校開課的頻率為每學期六次課,開課之前機構會做前測,學期結束之后再做后測,且每次課程結束后還要及時收集學生反饋,以此來分析課程是否對學生產生了積極影響。“其實推廣的過程是很艱難的,最開始有學校把我們當成騙子,以為我們是來做推銷的。這也是一個不斷建立信任的過程。”楊雪芹談道。
此前,內蒙古赤峰市教育局的一位負責人得知途夢生涯教育的信息后,堅持要到機構進行考察。而彼時,途夢的辦公地點位于一家企業內部,由企業免費支持工位。這讓楊雪芹感到十分擔心,擔心教育局會覺得團隊實力太弱,對團隊產生質疑。不過,這位負責人考察回去之后,很快就在當地找了幾所學校進行試點,學校的老師也都非常認可這種公益模式。
經過兩年的探索,途夢生涯教育得到了公益領域以及很多學校的肯定,甚至有學校通過付費方式購買他們的生涯教育課程。在2016年“馬云鄉村教師”獲得者、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牟坪鎮初級中學教師楊富瓊看來,生涯教育課程確實給她的學生帶來了明顯的變化:“他們不再把打工看作自己唯一的出路,開始思考自己以后想要從事的職業;他們周末玩手機的時間在慢慢減少,作業完成率越來越高……”
給中學生開展生涯教育并不早
2013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聯合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韓國青少年開發院以及美國艾迪資源系統公司,發布了《中美日韓高中生畢業去向和職業生涯教育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中國高中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已全面落后于其他三個國家,差距之大須引起相關方面重視。
據了解,早在1989年美國就頒布了《國家職業發展指導方針》,明確規定職業生涯教育要從6歲開始;日本則要求小學階段必須進行職業生涯方面的教育教學活動。相比而言,在中學階段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并不是太早,而是太遲。在該報告課題組中方負責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看來,對職業的陌生感以及對職業生涯的困惑感,在年輕人群體中非常普遍,這對他們的職業發展和成長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另外,由于高考改革,職業生涯教育正在變成“剛需”。楊雪芹向記者分析稱,高考改革給予學生更多選擇,但如此多的選擇也給學生造成了很多困惑,到底該怎么選擇、現在的選擇會對未來產生什么影響,這些都是中學生憂慮的問題。“這個大背景也給生涯教育創造了很好的前景,也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
2016年,途夢獲得壹基金“我能實驗室”20萬元資助,支持他們進行創新,同時幫助機構對接資源,分享行業內的信息和機會。此外,途夢在2017年還得到了新加坡星展銀行集團5萬新幣(約合25萬人民幣)的資金支持,成為當年唯一一家得到其資助的國內公益機構。而這些大型機構之所以愿意支持一家處于初創期的公益機構,主要是看中了其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潛力及價值。
第一,途夢的模式填補了農村中學生生涯教育的空白,告訴學生為什么去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第二,生涯教育是未來發展趨勢,也是學生所需要的;第三,依托互聯網,可以讓生涯教育形成規模,實現規模化發展;第四,目前已有學校付費購買途夢課程,具有一定的自我造血潛力,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成立途夢之前我研究過很多公益機構和商業機構的模式,發現很多機構是隨著潮流走的。對于公益機構而言,是應該迎合大眾還是引領大眾呢?這是我們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好在我們的定位很清晰,就是解決為什么學習的問題,我覺得今后途夢在這方面還可以做更多。”楊雪芹告訴記者。
■ 本報記者 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