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文梅 張龍蛟
■ 本報記者 文梅 見習記者 張龍蛟
精準扶貧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莊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慈善也不能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掉隊。過去五年來,公益慈善組織和工作者已成為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一支生力軍,是精準扶貧的積極參與者和有力推動者。同時,公益慈善如何更好地對接精準扶貧,如何借鑒好的經驗和做法,更有效地助力精準扶貧,也成為社會公益慈善領域的熱點話題和現實需求。
江西蓮花縣曾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湘贛革命根據地老區,經濟基礎比較差,發展底子比較薄。在推進精準扶貧的工作中,該地區任務繁重,無論在產業、科技、教育、醫療、文化及三農等領域均需要不同程度的助力和提升。
為助力該地區精準扶貧工作,探索并開展更有效的精準脫貧方式,2018年5月25日,由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指導發起、《公益時報》社主辦、江西蓮花縣委縣政府協辦的“江西蓮花公益行”正式啟動。此次活動是繼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于2015年8月發起“共鑄中國心·走進青海暨百人青海公益行”的又一大型公益之旅。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公益時報》社社長劉京,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何建民,著名畫家、柯良藝術公益基金榮譽理事長柯良,天明集團聯席董事長、思源天明公益基金主任慶賀等參與了此次公益活動。
瞄準革命老區的精準脫貧
本次公益行活動經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精心組織、廣泛動員,有來自景華公益基金會、思源天明公益基金以及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下設的工作委員會和專項基金等機構的35人受邀同行,共赴蓮花縣扶貧調研,并為當地帶去“美好成長”百縣少兒美術教室公益項目、“長征帶”教育扶貧播種計劃、“為了媽媽”貧困地區乳腺癌防治項目和美好社區計劃等4個項目,并向當地捐贈20臺便攜式心電儀、60套兒童讀書和500本婚姻法律書籍。
在25日的“江西公益行 走進蓮花縣”項目捐贈儀式上,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公益時報》社社長劉京表示,探索和建立社會公益資源的有效配置平臺;以求真務實的公益理念和操作方式,構建現代公益慈善與社會救助的新模式;以解決問題為目標,集項目、資金、資源的多重合力,賦權增能,是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參與扶貧攻堅的原則。他表示,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樂意與蓮花縣建立長期的互動關系,以更為專業的手段幫助蓮花縣脫貧致富。
蓮花縣縣委副書記何超對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發起此次活動表示誠摯的感謝。他請所有參與此次愛心活動的人士和機構放心,當地縣委縣政府一定會將每一份愛心和每一筆善款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切實做好公益精準扶貧的對接和融合。
在此次“江西蓮花公益行”的行程中,調研團隊通過視頻和訪談等形式了解了蓮花縣優秀黨員代表、“將軍農民”甘祖昌等人的光榮事跡。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何建民表示:“甘祖昌將軍生平的優秀事跡和‘老阿姨’龔全珍的故事為我們上了一堂非常生動的黨課。我們要牢記作為黨員的責任和義務。和老將軍相比,我感到我還有很多的差距,但我要向他學習,始終銘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們來到這樣一個負有歷史傳統的地方,要傳承和發揚我們的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堅定我們的理想和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勇闖新路。要依靠群眾,心系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為實現2020全面實現小康、奪取勝利而不懈努力。”
深入貧困一線的考察調研
按照本次公益行的活動安排,參與此次活動的愛心人士和企業代表深入蓮花縣鄉鎮一線,對當地留守老人、婦女及兒童現實生活狀況進行調研,考察公益助學計劃,走訪貧困戶、敬老院,探訪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展,開展需求對接會、精準扶貧項目推介、社區營造案例分享會等形式豐富的扶貧活動。
26日,參與本次公益行活動的調研團隊來到蓮花縣民政事業園進行調研。江西多盛農林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繼軍帶領調研團隊走訪園區,詳細介紹了園區經營的現狀以及在扶貧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當周繼軍表示目前養竹和養雞出現銷售困難的問題后,調研團隊的專家提議其靈活運用互聯網進行有效銷售,并建議調研之后幫其對接一些適合的農產品互聯網銷售平臺。
與此同時,在蓮花縣衛計委會議室,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康復醫學工作委員會數據中心主管宋超、蓮花縣衛計委健康扶貧辦公室劉小芳等參加了康復醫學工作委員會代表彤馨健康關愛工程座談會,為蓮花縣定點幫扶的兩個鄉鎮共計18個貧困村捐贈便攜式心電數據采集器,方便基衛生服務人員隨身攜帶,隨時隨地為老區人民提供者專業心電圖檢測服務。
公益行一行人還來到蓮花縣坊樓鎮屋場村進行調研。屋場村第一書記周世龍向調研團隊介紹了屋場村這兩年的發展情況。據介紹,屋場村這兩年在蓮花縣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完成包括旱廁改造等在內的多項工程。周世龍介紹說:“我們現在的工作主要是按照‘兩不三保障’的方式來做的。‘兩不’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教育、醫療和住房的保障。通常貧困戶的小孩上學的時候,政府會給予其優惠的幫扶政策;醫療保障就是要讓貧困戶在生病之后,能夠看得起病;住房保障就是幫助貧困戶對危房進行修繕和改造。”
談到本次公益行活動在屋場村的調研,周世龍提出,脫貧工作只給錢是無法真正改變貧困現狀的,貧困村更需要的是在外界的幫助下找到合適的脫貧路徑。他說道:“我覺得要真正實現脫貧,首先是脫貧的路徑要找對,幫助貧困戶增強自我造血功能,讓他們發揮更多的主動性,找到增收致富的方法。‘扶貧不扶懶’,村里有些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狀態還是要從根本上改變,一味靠單純的資金幫扶是不可能達到好的效果的。”
充滿歡聲笑語的美術教室
25日,在蓮花縣甘祖昌紅軍小學舉行的天明博愛美術公開課上,來自臺灣的侯佩岑老師以生動的教學模式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侯佩岑不僅是美術教育博士,也是少兒美術教育專家。作為江西蓮花公益行團隊的成員之一,此行她的主要任務是擔任公開課的主講老師。性格開朗活潑的她仿佛天生就是“孩子王”,跟孩子們“過招”很有一套,課堂開始沒幾分鐘,她就以五顏六色的泡泡填充作畫的別致方式牢牢抓住了孩子們的心。侯佩岑請在場的所有公益行成員一起加入了這堂豐富有趣的“動態”美術課,歡聲笑語中有人感慨道:“好像瞬間穿越回童年時代,很久沒有這么輕松開心了——這就是公益的魔力啊!”
作為“美好成長”百縣少兒美術教室公益執行項目的全權代表,天明集團聯席董事長、思源天明公益基金主任慶賀對偏遠地區少兒美術教育的匱乏深有感觸,也因此將這項工作作為他們的奮斗方向。
“目前在一些偏遠地區,硬件設施在漸漸地配置和完善,但是在文化教育,特別是中小學鄉村教育方面,非常地缺乏師資。在做中小學美術教育課程推廣和公益普及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學校都沒有專業的美術老師。那么,我們就通過互聯網的形式,把北京的少兒美術教育專家的課程直接嫁接到像甘祖昌紅軍小學這樣偏遠的革命老區的小學課堂上,跟他們教學對接,進入他們日常的美術課堂教育,能夠使得這些孩子同樣有機會從小培養發現美、表達美的能力,以及創意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這都是未來社會發展、高科技時代人才必須具備的良好素質之一。我們衷心希望農村的孩子也能夠和城市的孩子一樣,可以享受到這些優質的教育資源。”慶賀說。
項目接收方代表、甘祖昌紅軍小學校長周金怡告訴《公益時報》記者,美術教育和啟蒙對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如果要從短暫的、功利性的一面來看,可能暫時看不到什么特別的效果,但對一個孩子長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應該是深遠的。
在“美好成長”百縣少兒美術教室公益項目啟動儀式上,甘祖昌紅軍小學的孩子們為來自北京的叔叔阿姨們戴上了紅領巾。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公益時報》社社長劉京也被眼前一張張純真的笑臉所打動,他在致辭中說:“甘祖昌紅軍小學是我們此次江西蓮花公益行的第一站,也是我們帶來的公益項目落地的第一站。此時此刻,我非常地激動,尤其是到了我現在這個年齡,還能戴著紅領巾和孩子們在一起這樣放松地、快樂地互動,應該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刻了。”
對天明集團捐資成立“美好成長”百縣少兒美術教室的愛心善舉,劉京給予了充分肯定。
“所謂‘偉大的企業’,除了財富積累層面的成功以外,還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唯有兼具這樣的社會公益認知,才可能走得更遠,做得更加出色。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啟動了自己的公益基金,用企業家的眼光選擇和規劃公益項目,對于中國企業界更好地從事公益慈善事業具有很好的啟發性和引領性。”